第3章 朝阳喷薄(3)
- 中国超算:“银河”“天河”的故事
- 龚盛辉
- 4449字
- 2018-04-20 15:45:47
1949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命令组建大连海军学校,并面向全国选调教员。
慈云桂得此消息,感到自己“过去没有参加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现在应该参加到一个伟大的新建设中去,将来能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无愧于子孙。祖国有36000多里海岸线,必须如毛主席说的‘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因而参加海军是当前一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而无线电、雷达又是现代化海军的重要科技,自己参加进去,必将随着海军事业的发展而取得很大的成就。坚信人民海军将来也会十分强大,自己科学技术方面的特长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无限的发明创造机会和前途”。
于是,慈云桂于1950年4月告别自己学习工作了7年的母校清华大学,携妻儿离开北京,来到大连参与中国海军院校的建设。他为学校教学、科研打开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快晋升为副教授,并被任命为通信系副主任。
1952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亲自前往大连海校挑选老师,并点名要见慈云桂。1954年11月,慈云桂举家调到哈军工,他担任海军工程系首任雷达教授会主任。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加宽敞了,慈云桂为海军建设做贡献的理想也更加高远了。
1956年夏,慈云桂带领海军工程系学员到海军部队实习。一天,他与学员登上苏联制造的鱼雷快艇出海演习。
高速航行的鱼雷快艇发现预设目标后,艇长果断下达指令:“发现目标!瞄准!”
一名战士紧急操作机械三角杆计算机进行攻击数据计算,哪知接近目标了,他还没完成计算任务,错过了最佳攻击时机。
站在一旁的慈云桂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快艇航行速度快,海浪颠簸厉害,用肉眼观察计算,根本就来不及。白天尚且如此,夜间、雾天怎么办?今天这是演习,打不中目标,顶多算个训练成绩不合格。要是实战呢?那可是要舰沉人亡的,那可就是打败仗了!
从那时起,慈云桂就开始琢磨如何用现代化手段取代古老的鱼雷快艇三角瞄准器。
1957年夏天,慈云桂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参观团成员,随团出访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他见到了梦想中的计算机。看着计算机上那闪闪烁烁的指示灯,慈云桂嘴巴里不由自主地念叨着:“计算机啊计算机……”
回到下榻的宾馆,计算机那一排排指示灯还在他头脑中不停地眨巴眼睛,牵引着他的思维不停地运转——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学到手呢?
1957年9月,慈云桂完成考察任务,搭乘国际列车返回祖国。列车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奔驰,慈云桂的大脑也在不停地思索:计算机是当今世界新兴科技,无论如何不能落后于别人啊。
回国后,慈云桂立刻到图书馆查阅计算机资料,意外发现在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最新一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字计算机的综合性论文,对计算机的过去和未来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论证和预测。
读完论文,慈云桂的信念更加坚定:一定要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军队建设上,直接为提升我军战斗力服务!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党组织把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的光荣任务交给了自己!
慈云桂默默地对自己说:“哪怕困难再多、肩上压力再大,就是压掉身上几十斤肉、压矮半截身子,也要把人民海军的鱼雷快艇指挥仪扛出来!”
【聂荣臻元帅哼小曲】
满怀报国热情和创新欲望的慈云桂,就像一叶蓄足动力开始远航的风帆,乘风踏浪,奋勇疾进。
研制小组成员大部分是“计算机盲”。慈云桂说:“那些计算机专家也不是生下来就懂计算机。我们又不比他们笨,他们能成为专家,我们为什么不能?再说我们绝大部分同志来自雷达教研室,与电子计算机学科学缘相近,同属电子学这片‘水域’,熟悉‘水情’,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虽然搞科研不像打仗那样,凭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的气势,把枪一端、头一低,一鼓作气就能冲上制高点,但我们可以像攀登悬崖那样,虽然很难,只要找准了路径,就可以抠着崖缝往上爬,终会攀到山顶上。”
于是,“901”总负责人慈云桂、研制小组组长柳克俊、指导员胡守仁,与大家一块“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拿着万能表”边学边干,一步一步地攀“悬崖”。
科研就像“鸡生蛋”,要想有“蛋”,就必须先有“鸡”。“蛋”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现在,研制小组渴望得到“901”电子管专用计算机这枚“蛋”,却没有“鸡”:实验室、科研设备、原材料……一无所有。
对此,慈云桂也很乐观:“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再有蛋,还是先有蛋再有鸡?生物学界争论了多少个世纪也没有定论。但不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第一只鸡或者第一枚蛋,都是无中生有的。咱们‘901’计算机为什么就不能无中生有?”
于是,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借用系里的雷达实验室,开辟了这场攻坚战的第一块“根据地”。
计算机系统由运算系统、控制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等部分构成。其中存储系统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传统计算器向现代计算机转变的关键技术,亦是计算机研制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没有它,计算机无从谈起。而研制它,哈军工根本不具备条件。
慈云桂亲自担任这一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人。为攻克这一技术高峰,他带领一队人马远赴北京,寻求“火力支援”。
慈云桂一行人,首先来到国防科委大院,走进了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安东少将的办公室。慈云桂说:“首长,我们正在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901’专用计算机,可我们没条件,经验也不足啊。”
安东将军高兴地说:“你们承担的鱼雷快艇指挥仪项目,可是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能办的一定办!”
慈云桂汇报完情况后,安东将军拿起电话要通了国家科委副主任李强:“李副主任,我这儿有几名哈军工的同志,他们的科研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向您汇报一下情况啊。您现在有时间吗?”
李强副主任爽快地回答:“有时间,有时间。哈军工的同志要来,我没时间也要挤出时间。”
在李强副主任办公室,李强又当着慈云桂等人的面给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打电话。张劲夫爽快地表示“一定全力支持”,并指示计算机研究所领导“尽最大努力给军事工程学院的同志提供帮助”。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阎沛霖和其他所领导,一起在大门口迎接慈云桂一行。
从未谋面的慈云桂和阎沛霖,一见面便如老战友重逢,热情地拥抱。
慈云桂说:“阎所长,我们来给你们添麻烦了。”
阎沛霖说:“我们研究所的大门,随时为兄弟单位敞开,欢迎军工的同志们。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慈云桂说:“我们想参观一下在苏联‘老大哥’帮助下,你们正在研制的103小型通用计算机和104大型通用计算机。”
阎沛霖当即把他们带到研制现场,指示项目负责人:“军工的同志什么时候来参观,就什么时候参观。他们想看什么,就让看什么。他们问什么,你们就毫无保留地回答什么。”
慈云桂说:“我们想收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资料。”
阎沛霖把慈云桂等人领到资料室,对资料员说:“他们是军事工程学院的同志,他们想看什么资料,你们就拿什么资料,对他们不保密。”
慈云桂非常感动,紧紧握着阎沛霖的手连声说道:“谢谢、谢谢……”
“慈教授,用你们部队上的话说,我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都在为国家的计算机事业奋斗。”阎沛霖说,“现在国家这方面的基础还很差,只有团结协作,集中力量,才能办成大事,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就是这样要求的嘛。你们有什么困难,不要保留,尽管提。”
心头热乎的慈云桂也不再客气,一股脑儿端出了自己的难处。阎沛霖也没把慈云桂当外人,倾己所有,全力相助。
慈云桂说:“我们军工研制计算机刚刚起步,几乎没有什么条件,困难确实很多,尤其是存储器研制难度非常大,我们在军工根本干不了,您看我们能不能……在你们所设计研制存储器?”
阎沛霖想了想,拍着慈云桂的肩膀说:“我看这样吧,就把你们军事工程学院的同志编为一个临时研究小组,和所里其他研究室一样的待遇,安排一个专用实验室,我们提供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你们可以借阅各种资料、领取各种实验器材,参加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的各种活动。包括你们的食宿,都由所里统一安排。”
计算机研究所的无私帮助,让哈军工人感到温暖、受到鼓舞,也更体会到肩负任务的沉重和紧迫。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研制工作中,每天都要干十七八个小时,实验室、食堂、宿舍,是他们一日生活的所有空间。
计算机研究所的同志感慨地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解放军顽强的作风!”
磁芯存储器终于研制成功。但研制整机的器材依然没有着落,这些电子元器件,都是紧俏物品,国家实行计划供应,而有些器材,军事院校并不在供应范围内,让慈云桂一筹莫展。这些情况,也不知从什么渠道传到了阎沛霖的耳朵里。
那天,阎沛霖特意来到临时研制小组,握着慈云桂的手说:“慈教授,我知道你们又遇到难处了。这样吧,你这两天计划一下,看你们‘901’机器需要多少器材,给我列个表,只要所里有,你要什么我给什么,要多少我给多少。”
就这样,慈云桂于1959年8月初带着研制小组返回哈军工时,不仅带回了大量资料、研制工具、关键测试设备磁芯测试仪、关键部件磁芯存储器,还带回了装配整台机器的元器件。
慈云桂带领磁芯存储器研制小组在北京顽强攻关期间,柳克俊、胡守仁等留在哈尔滨的同志,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基本电路设计与实验及运算器、控制器逻辑设计。1958年5月的《工学》报记录了他们的攻关生活:“柳克俊、胡守仁等同志经过一个月顽强拼搏,终于把一架新型电子计算机的草图设计完成了。设计过程中,同志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甚至把午饭、晚饭带到实验室去吃,星期六、星期天也钻进实验室里坚持工作……”
9月28日凌晨,“901”攻坚战的最后一役——机器实际算题拉开了序幕。
雷达科的领导来了,海军工程系领导来了……数十双眼睛紧盯着输出系统。不久,打印机吱吱响了。
慈云桂拿着打印纸仔细比对,高声宣布:“计算结果,全部正确!”
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终于诞生了!
大家欢呼雀跃,尽情相拥,热泪盈眶。
学院院长刘居英少将听到消息,立刻赶到计算机实验室,指示研制人员对“901”再进行两天实算考核,断定性能稳定、结果可靠后,高兴地说:“立刻向党中央报喜!”
聂荣臻元帅在办公室里收到哈军工的报喜急电,朗朗有声地念道:
报聂总、黄总长、陈副总长、海司肖苏首长:
海军工程系自行设计、自行试制的“331”(后改为“901”)型舰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经三个月苦战,已于28日完成。经检验算题,证明成品完全符合要求。该机如装到我舰和潜艇上,将会很大地提高战斗力。特电报捷。
军事工程学院谢有法刘居英
九月三十日
聂荣臻笑眯眯地在电报上签了字,对身边秘书说:好啊,军工给国庆节送来一份大礼呀,快把电报给黄总长和陈副总长送去。
放下笔,聂帅像过去在战争年代每次签完报捷电报那样,站起身,背着手,在办公室里轻快地踱着步,嘴里念念有词:计算机,计算机……
然后聂帅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弹着扶手,哼起了四川小调。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后,英国模仿研制第一台数字计算机“曼彻斯特机”,用了两年多时间。苏联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NORC的研制,持续了五六年。
而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电子管数字专用计算机,哈军工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速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