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华为历史简介

20世纪70年代,当意识到香港的经济比内地的发展得好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迫切希望变革与提振中国经济(Vogel, 2013)。因此1980年5月,当全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率先在深圳设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以鼓励企业自主经营与吸引外国资本投资。在这个背景下,任正非于1987年在深圳创办了华为。

华为的成长和深圳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的历程是同步的。深圳人口从1980年的30万增长到今天的1500万,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Shenzhen Standard, 2014)。早期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任正非复员后创立了华为,彼时中国政府正开始在国内大力进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1978年,中国只有200万电话用户,局用电话交换机总用量只有405万门(Tian & Wu, 2015)。而到2015年,中国一共有13亿手机用户(Statista, 2016a)。只过了一代人的时间,手机在中国从奢侈品变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当你今天访问中国的城市时,你会发现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为了使得所有中国人都能够用上电话,中国对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巨大的投资。

华为在成立初期,即同时面临着来自本土和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华为现在很成功,以致人们很容易落入这样的思维定式,认为华为的成功是注定的,以及它的崛起是轻松和理所当然的。1987年当华为作为一个电话交换机进口商进入该行业时,国外技术先进的公司——爱立信、阿尔卡特、西门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后来是朗讯公司)、北方电信、日本富士通和日本电气公司——都在中国运营并争抢订单(Tian & Wu, 2015)。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中国创业者和国企的管理者都认为通信设备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根据田和吴(2015)所述,在那个时候至少有400家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所以在低端市场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研究过其他国家产业发展情况的学者很容易发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数量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克莱珀(Klepper, 2015)提供了关于美国产业的翔实数据。穆尔曼(Murmann, 2013)提供的其他国家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个事实。在对中国纺织染色行业的研究中,江和穆尔曼(Jiang & Murmann, 2002)发现,至少有800家中国新创企业在1980—1990年进入该行业。最近的一个例子,除了中国最有名的手机品牌——华为、联想、HTC和小米,2015年至少还有445家智能手机制造商活跃在市场上(Ibisworld, 2015)。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会有如此多的企业在同一个市场竞争。形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有13亿人口,是西方国家中最大市场美国人口数量的四倍。

尽管全球通信设备市场规模从1993年的1190亿美元(U.S.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1998)增长到2011年的3540亿美元(Statista, 2016b),华为在这30年自始至终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尤其是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很多通信设备公司在过剩的产能上挣扎。从那个时候起,很多公司由于不能再靠单打独斗来赢得竞争而逐渐走向合并。在2006—2016年,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和美国朗讯公司的电话设备业务合并在诺基亚公司名下(Nokia, 2016),借此希望能够更好地和华为竞争。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为也已经从简单的制造设备转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在2013年,华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话网络设备供应商。

当华为赶上了西方竞争者之后,从这些公司手中再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变得越来越难。各国政府都不会允许华为成为垄断的设备供应商。这也成为华为开展多元化发展的一大动因。在2002年,它开始制造手机并作为白色家电制造商生产相关的消费品。从2009年开始,华为开始销售装载有安卓系统的自有品牌手机(Gedda, 2009)。从那时起,手机业务成为华为增长最快的业务,使华为成为在国外知名度仅次于联想的中国消费品牌。2016年,华为以1.39亿余台的年出货量,9.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IDC, 2017)。华为的企业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业务,提供从公司网络、存储和安全系统、路由器、IP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到云解决方案的通信技术服务(Huawei, 2016c)。在这一业务领域,思科是它主要的竞争对手(Reckoner, 2013)。从相对规模来说,运营商业务单元依然是华为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据55.7%的销售额,接着是消费者业务单元(大部分是手机)占据34.5%,企业业务单元占据7.8%的销售额(Huawei, 2016)。

员工数量和销售收入的演变清楚地反映出华为快速成长的轨迹(图1–1)。在过去30年里,华为在1995年之前销售额增长幅度较小。到2003年,公司迎来第二轮大幅度的增长(华为每年的营业额请见附录A)。华为能够取得这样的增长率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得益于有利的市场环境,毕竟外部市场环境对于所有竞争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华为的不少中西方竞争对手在过去15年里衰退了,而华为则变得越来越强。

图1–1 华为1987—2016年的销售收入和员工数量,及主要变革举措开始时间

本书的各个章节将详细介绍并分析华为若干重要的管理变革。为了给后续章节的论述做铺垫,本章接下来将讨论华为管理的关键特点,帮助读者理解华为管理变革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