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内贤外王,深谙用人之道(1)

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作为一个领袖,第一最重要的是责己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

做人、做事、做生意

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

以李嘉诚的聪明,他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个人;以李嘉诚的人生哲学,他也不曾出现过巨大的失误。但他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不容易。他的经历说明,成功的道路上确实没有捷径可走,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府城(今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5号。

1933年,李嘉诚入潮安县府城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

1936年,李嘉诚随父转入潮安县庵埠镇(今彩塘)崇圣小学就读至1938年。

1939年6月,李嘉诚随父到潮安县郭垄小学就读。同年6月21日,日寇侵占汕头,翌日又占领潮安县庵埠镇。

1940年年初,李嘉诚随父到祖母许氏出生地澄海县隆都镇后沟村避难。不久,全家又逃往文祠镇松坑村躲避战乱。年终,李嘉诚随父亲从文祠镇松坑村长途跋涉,历尽艰辛,逃亡到香港。其后李嘉诚不忘自学,充实自己。

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不幸病逝。李嘉诚只好提前挑起赡养母亲和抚养弟弟、妹妹的重担。后来他到香港高升街一家钟表店当店员,两年后又到一家五金制造厂和塑胶裤带制造厂当推销员。

1948年,李嘉诚任塑胶厂业务经理,后晋升为总经理。

1950年,李嘉诚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向亲友筹借5万港元,开设了一间小型塑胶厂,取名“长江”。

1957年,在香港北角创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税后盈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要造就一个神话,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工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一生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

无极限事业之自律心态

自律促使每个人步步攀向高峰,也是使能力得以卓有成效地维持的关键所在。

李嘉诚说:“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很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

李嘉诚为何能够这样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高度自律,而且坚持终身。李嘉诚如是说:“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你要别人信服,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有帮助”。

李嘉诚的这些个人原则是成功致富的做人原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自律具有强大的力量,没有人可以在缺少它的情况下获得并保持成功。可以说,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过人的天赋,若不运用自律,就绝不可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自律是将自己固定在一个既定的生活模式中,这个生活模式,有多项内容。

第一,自律的人一定会在道德上律己,即一定不会做出任何不道德的事情,不论这些不道德的事情是犯法,还是合法但不合情理,一个有自律的人,都一定不会做的。就像有很多人做事情都会有一个基本原则一样。

第二,一个自律的人,一定会极其看重个人名声,因为个人名声是要其他人信任,得到其他人尊重,其他人认同这是一位有诚信,与他交往从来不会担心会被欺骗的人。有这种个人的品格,才会赢得其他人的信任。

第三,肯自律的人,不会过度投机,不会豪赌乱性,不会做事虎头蛇尾,而是脚踏实地,刻苦工作,在事业方面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第四,一个自律的人,如果身在商场,一定会以其他人的利益立场,作为考虑的出发点,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将对方的利益置之不顾。

自律性越高的人,虽然一方面追求成就,但另一方面却不会流于奢侈浮华。自律的人明白,人生在世,匆匆数十年寒暑,应该有所作为。自律的人即使得到成就,甚至很有成就,也一样会在生活上自律,应用钱时会用,不用钱的时候,却不会随便浪费,也一定不会乱花钱。

自律就是自我修正的一种方法,这是由内而外的,别人强迫你做的事情和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心情。要知道,来自别人的督促不是时时有的,不会在每一次应当有的时候都能出现。

日常生活中,李嘉诚一直是个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领导者,他的良好品质赢得了海内外广泛的赞誉。舆论一直认为,李嘉诚是个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非凡之士。他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莫不符合道德规范,堪称道德圣典。他既是那般说,也是那般去追求,谨慎小心,唯恐有什么闪失。

西方商界,多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讲道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要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为了更多的盈利。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谈及他捐赠的情况时说:“一个人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钱不是很多的,最近国内有人问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钱,我一向没统计,用了三四个星期去查支票本,结果发现总共捐了22亿港元给香港和内地,可能没人信。”

李嘉诚捐款,不论款多款少,往往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抑或最终是为其商业利益。对李嘉诚捐赠动机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属。梁茜琪是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她深有感触地说:

“李先生的捐款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在于别人在捐出款项以后,所考虑和关心的仅仅是其善举为不为社会所知;而李先生考虑的是捐出款项之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潮汕的人士说,李嘉诚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均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头大学,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微问题,他都要一一关照到,并勉力解决。要知道,李嘉诚一天的时间,价值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谁也计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现代的、古代的都看,有时看到深夜两三点钟,看完就去睡觉,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读完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被人陷害,他是错在出名,错在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毫无风头意识,尽可能保持低调,但他又做不了彻底的隐士。他不是一架赚钱机器,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他清清白白地赚钱,清清白白地做人,也善意地希望社会上的人都这样。因此,他在公众与记者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李嘉诚并非整天与记者打得火热。香港记者写的有关“超人”的新闻报道,多是来自记者招待会,或“外围”采访。李嘉诚似乎对远道来的记者要客气些,如欧美记者。内地的深圳市记者夏萍小姐曾独家专访过李嘉诚,这令自诩无孔不入的香港记者为采访不到李嘉诚而汗颜。

据传,在香江才女林燕妮采访李嘉诚之前,香港记者曾无一人专访过李嘉诚。林燕妮名气不可谓不大,那时她替《明报周刊》做“数风云人物”访问,遭李嘉诚婉拒。最后林是以广告商的身份去长江实业洽商业务,才接触到李嘉诚。

林燕妮说:“李嘉诚亦不是绝对不肯接受访问,熟知他性情的长江中人说,老板小锋(风)头不肯出,很大的锋头又不同。如果是《TimeMagazine》(时代杂志)、《Newsweek》(新闻周刊)访问,便当然有希望了。”

李嘉诚绝无歧视香港记者之意,他不便开这个先例,香港有这么多的报刊,这么多记者,李嘉诚什么都不干都应付不过来。不过,李嘉诚会在公众场合,很友好地回答众记者的提问。

对记者,李嘉诚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他曾经谈到过:“我做人的宗旨是对己刻苦,善待别人,还有勤奋和重承诺,也不会伤害他人。有一次,一个我很讨厌的报社的记者在我公司楼下等我,我刚刚上车,同事说他已经等了两小时,他正要离去。我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我不忍心他站了两个小时,回去没有东西交待。”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男子汉,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他一如既往按照他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去为人处事。尽管市场总会冒出不利他的传言,却无损他的良好声誉。也正因此而证实他的声誉不是炒出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

“自我管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永远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个商人成功的要诀。

李嘉诚曾经给自己规划日常管理的八个要点是:

(1)勤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劳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决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一旦决策之后,则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

(6)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讨论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精简确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7)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想好一切应变办法,而不去冒险盲进。

(8)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在年老的时候,公司应该给予员工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这八个要点,堪称李嘉诚的成功要诀。

管理自己是成大事的基本因素。对于那些大商人来说,管理自己更应该到位,不可乱了方寸。李嘉诚把做人与经商密切联系在一起,严格要求自己,谦虚对待他人,令人敬仰。

诚信二字不是简单说一说就能做到,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自我管理就是诚信的必要条件。

家族式企业摒弃家族式管理

李嘉诚摒弃家族式管理,而采取将中西方的优点长处融合在一起的管理机制,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

所有权、控制权、继承权是界定家族企业的三个重点特征。全部或部分拥有所有权,全部或大部分掌握经营控制权,并可以在家族内部成员中继承所有权和控制权,这样的企业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如果,只拥有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控制权,也就很难在家族成员中继承,这样的企业已经变成公众公司了。像摩根银行、洛克菲勒公司等就是这种情况,家族已经变成一个股东了,已经不是纯粹的家族企业。

从世界上各国家族企业发展演变来看,家族所有、家族经营、家族管理存在一个逐步转变的规律,也就是,会依次逐步放开家族管理权、家族经营权,并逐步放开家族所有权。家族企业不一定非得采用家族化管理,逐步引入职业化管理是必然的趋势。

家族企业的演变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族化。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组织管理、人事安排、利益分配都服从于家族利益,家庭分家也会导致企业分家;

第二阶段是:家族企业化。在这个阶段,家族成员服从企业发展需要,人治开始向法治转变,血缘关系连带的人事关系成为次要的人事关系,但经营管理权限还主要掌握在家族成员中;

第三阶段是:企业职业化。在这个阶段,企业可能会变成公众公司,管理权逐步开放,经营权也会适当开放,逐步引入外部投资者和职业经理,甚至,很多家族逐步退出经营领域,演变成纯粹的股东。

随着发展的需要,家族企业走向开放是必然趋势。不过,走向开放要打好基础,一是要做到原始产权关系清晰,而是要有强势的领导,三是要有很好的管理基础。开放时,要注意顺序,首先可以考虑管理层面,部分职位开放,引入职业经理,然后在考虑经营层面,最后才是产权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