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那些让我们害怕的焦虑症

1.警惕身边的“隐形杀手”:焦虑症

卡耐基曾在他的书中提到一个石油商人的故事:

我是石油公司的老板,有些运货员偷偷地扣下了给客户的油量而卖给了他人,我却毫不知情。有一天,来自政府的一个稽查员来找我,告诉我他掌握了我的员工贩卖不法石油的证据,要检举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贿赂他,给他一点钱,他就会放我们一马。我非常不高兴他的行为及态度。

一方面我觉得这是那些盗卖石油的员工的问题,与我无关;但另一方面,法律又有规定“公司应该为员工行为负责”。另外,万一案子上了法庭,就会有媒体来炒作此新闻,名声传出去会毁了我们的生意。我焦虑极了,开始生病,三天三夜无法入睡,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是给那个人钱还是不理他,随便他怎么做?

我决定不了,每天担心,于是,我问自己:如果不付钱的话,最坏的后果是什么呢?答案是:我的公司会垮,事业会被毁了,但是我不会被关起来。然后呢?我也许要找个工作,其实也不坏。有些公司可能乐意雇用我,因为我很懂石油。至此,很有意思的是,我的焦虑开始减轻,然后,我可以开始思考了,我也开始想解决的办法:除了上告或给他金钱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路?找律师呀,他可能有更好的点子。

第二天,我就去见了律师。当天晚上我睡了个好觉。隔了几天,我的律师叫我去见地方检察官,并将整个情况告诉他。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当我讲完后,那个检察官说,我知道这件事,那个自称政府稽查员的人是一个通缉犯。我心中的大石落了下来。这次经验使我永难忘怀。至此,每当我开始焦虑担心的时候,我就用此经验来帮助自己跳出焦虑。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种种事情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使人们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与之对应,焦虑现象也形形色色。

(1)职业焦虑

威廉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工作十分繁忙。“早上一睁眼我就惶恐不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响个没完的电话;晚上回到家疲惫不堪,但上床后却难以入睡。我感觉如同在地狱中一般!”像威廉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有很强的责任心,希望把事情全部做完做好。但现实情况是:你没有时间什么都做。于是,无边的焦虑倾轧过来。

(2)同事焦虑

英语专业毕业的路婷业务能力极强,走到哪里都得到上司的赏识,她工作6年,却换过8家公司。为什么频繁跳槽?其实既不是她不适应业务,也不是老板炒她鱿鱼,都是她自己自动离职。原因只有一个。她困惑地对心理医生说:“我不知道如何与同事相处,为什么总有人造谣诬蔑我?有人排挤我?有人向老板告我的黑状?我也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不能容忍我的存在?我只好逃避……”

(3)谈判焦虑

来自香港的黄礼德在内地经营自己的橡胶事业多年,业绩斐然。他为人儒雅,做生意诚实守信,在业界有很好的风评,后来又娶了有经济专业硕士学位的霍小姐为妻,婚后夫妻二人感情极为融洽。在外人看来,黄礼德是婚姻事业双丰收,是典型的成功人士,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早些年自己刚来内地时对政策、风俗了解较少,普通话也讲不好,所以在商业谈判中总是怕开口,而多年之后,现在的自己已经俨然是个“内地通”了,却依然害怕去谈判,每想到要上谈判桌就会失眠,甚至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最后不得不让自己的太太代劳。矛盾由此产生。

(4)着装焦虑

这种焦虑情绪常常发生在中青年女性身上。简女士说:“一看见别人比自己会打扮,我就像打了败仗一样,情绪一落千丈!”钟小姐说:“在某些隆重的场合感到自己服装色彩的搭配不和谐,服装的样式也不够时髦,顿时像被人家扒光了衣服一样无地自容!”

还有如生活焦虑、亲友焦虑、校友焦虑、餐桌焦虑等等,形形色色的焦虑情绪不胜枚举。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焦虑:在你面临人生的重要场合时;当你被上司训斥工作依然毫无进展时;当你的亲人生病你却一筹莫展时,你都会感到焦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焦虑并不是坏事,因为它能在增加你压力的同时也激励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从这个角度来说,焦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达到焦虑症,这种有积极意义的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得了焦虑症,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焦虑会像病菌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机体,妨碍着人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心理上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就有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轻者包括疲劳、头痛、背痛、胃灼热、消化不良、痢疾、失眠、甚至掉头发;重者可产生忧郁症、高血压、高胆固醇、免疫系统衰弱、癌症、阳痿、胰脏癌、溃疡等疾病。

焦虑症,俨然已经成了埋伏在我们身边的一大“隐形杀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的焦虑症种类,做到有备无患。

2.令人莫名担心害怕的:广泛焦虑症

压力会引发本能的担心,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但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即使根本没什么可担心的,也会日复一日地紧张和焦虑,这就有点不同寻常了。当这个过程持续到6个月或更长时间,那就有可能是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简称GAD)的表现。

仅在美国,广泛焦虑症就影响了接近700万人的正常生活,在心理咨询还不成熟的中国情况恐怕还要更糟。不幸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疾病,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上给广泛焦虑症的定义是:一种以持续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慢性焦虑障碍。

通常来说,患上这种焦虑症的病人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比如:面肌扭曲、眉头紧锁、姿势紧张并且坐立不安,有颤抖,皮肤苍白,手心、脚心出汗,甚至会忍不住哭泣的情况。当然,还有很多人除了看起来神经质一点,并没有特异表现。

26岁的女孩小陈就职于广州一家物流公司,她是一个安静随和的女孩,但是在公司人缘并不好——同事实在不知道如何与她相处:每次聚餐的时候,小陈总要戴上眼镜,用筷子一点点地在饭菜中挑拣。

她总害怕碰到头发等异物;即使在夏天、晴空万里,小陈出门也会戴上口罩,她担心空气污染;每次大家约小陈出去玩都要大费周折,她要再三确认交通、行程安排,而且一旦出门时间较长,她就会坐立不安,担心家中出状况……

小陈患上的就是典型的广泛焦虑症,而且症状较重,但生活中更多患有广泛焦虑症的人表现得并不那么突出,顶多给人“事儿太多”“有洁癖”“磨叽”“瞎操心”等印象。

广泛焦虑症属于慢性焦虑,与急性焦虑的惊恐发作相比,它比较轻微。同时,它与抑郁症有明显的区别: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而广泛性焦虑症则是头痛、头晕、失眠,心跳加快、易出汗等,不可将两者混淆。

广泛焦虑症通常开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但也不仅出现在这一年龄段,而从患病人数上看,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它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医学上目前对此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专家一致认为,它与一定的应激有关。

据调查,广泛焦虑症的遗传率约为30%。在所有患者中,约有1/3的病人伴有人格障碍,其中依赖型人格障碍最为典型。通常来说,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下各种症状,也方便我们对照自测:

第一,焦虑和烦恼

患者表现出对未来可能发生,或者不一定发生的事件的担心。具体来讲,他们往往坐立不安、情绪波动大,易激惹。

如果患者所担心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对象,但是他们又坚信不疑,人为地给自己制造恐怖气氛,使自己处于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情绪中,这样的焦虑通常被称为自由浮动性焦虑。

但若患者担心的内容有具体的对象,是可能发生在他自身或亲友身上的事件,如担心子女出门发生车祸等,这样的焦虑则称为担心的等待,它是广泛焦虑的核心症状,需要格外注意。

这类患者常有恐慌体验,他们终日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好像不幸即将来临,就要世界末日一般。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享受当下的生活。

如果不及时挽救,会恶化为急性焦虑症,甚至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

第二,运动性不安

患者表现出不能静坐,走来走去,搓手顿足,东张西望等行为。也有的患者会双眉紧锁,面肌和肢体肌肉紧张、疼痛或感到肌肉抽动,感到疲乏无力等。

第三,躯体的表现

患者会有口干、吞咽困难、胃部不适、恶心、腹疼、腹泻、心律不齐、尿频尿急、勃起障碍、痛经、闭经、耳鸣、头痛、肌肉疼痛、失眠、人格解体、兴奋多汗、面部发红或苍白等症状。

以上症状只是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概括,并不是临床的诊断标准。那么临床的诊断标准是怎样的?

首先,患者的焦虑持续时间已久,通常为6个月以上,并且社会功能已受损。

其次,患者的焦虑症状要包括:(1)忧虑:担心未来,感到“紧张不安”,注意力涣散,情绪易激惹,同时有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恐惧。(2)运动性不安症状:运动紧张,肢体发抖不能放松。(3)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头晕出汗、心率加快、尿频尿急。

最后,结合抑郁及其他共病问题,以及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情绪,神经衰弱等情况综合判定。

现在我们对于广泛焦虑症已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如果你自觉总是过度担心有关经济、家庭、健康、未来等多种事物而难以控制时,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提醒自己放松下来,其实人生就像爬山一样,向往巅峰但是不能要求自己一下子攀到巅峰。生活中,尽可能用“多做”来替代“多想”,把注意力放在该放的地方,放在那些精彩、美好的地方,不去关注虚假空的东西,特别是过头的、病态的、悲观的想法。

3.出现濒死感或失控感的:急性焦虑症

生病了去医院看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病人觉得全身难受,去医院内科急诊或是心血管科检查,得出一切正常的结论,可病人依然坚持自己有病,甚至感到自己就要死了,表现出无比惊恐的样子。

18岁的学生小张是一名高中生,他原本是一个乖巧爱学习的男孩,可是最近却突然和爸妈说不想上学了。而且每到晚上8点,他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捂着肚子,说自己不舒服。当爸妈仔细问他出了什么事时,他紧张地说自己就快死了,要求爸妈赶紧带他去医院治疗。爸妈立即打120急救电话把他送往医院,经过急诊科的医生全面检查后发现,他根本什么病也没有,而这时,他说自己的肚子好像又不痛了。

小张患上的就是典型的急性焦虑症。生活中很多患有急性泛焦虑症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发病时,感觉自己就要死了,坚持说自己得了某种疾病,可去医院做各种检查,都得不出身体上有病的结论。而且发病10多分钟后,他们又说自己已经好了。

急性焦虑症,通俗地说就是发病比较突然的焦虑症,患者会突然出现心慌、气短、内心紧张、恐惧等焦虑情绪。对于急性焦虑症,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它的: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症,它有突如其来和反复出现的莫名恐慌和忧郁不安的特点,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到数十分钟。

发作时,病人突然觉得心慌、气急,感觉自己就要死了,或者就要疯了,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糟糕。他们有强烈的求医欲望,往往出现浑身出汗,四肢无力,甚至动弹不得的情况。

急性焦虑症属于惊恐发作。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患者突然出现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

严格上说,它包括三个部分:惊恐发作、预期焦虑、求助和回避行为。

(1)惊恐发作

典型的表现是:急性焦虑症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气短、头晕或轻度头痛,甚至晕厥。

(2)预期焦虑

大多数急性焦虑症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紧张不安,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可持续1个月以上。这与广泛性焦虑有所不同。

(3)求助和回避行为

惊恐发作时,患者因强烈的恐惧而要求马上获得救助。在发作的间歇期内,大多数患者不愿单独出门或去公共场所,因为担心自己发病时得不到帮助。

专家研究发现,急性焦虑症的发作往往是突然开始,然后迅速达到高峰,而且患者表示发作时意识清楚。它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危害,还会使患者产生精力减退、思维混乱、静不下心等症状。同广泛性焦虑症相比,它程度更为严重,但又有自己的特征。

具体来说,急性焦虑症在心脏方面会表现出:胸痛、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等现象。在呼吸系统方面会表现出:呼吸急促、困难等现象。在神经系统方面会表现出:头痛、头昏、眩晕、晕厥和感觉异常,同时伴有出汗、腹痛、喉头有阻塞感、身体或手脚发冷发热等情况。

那么,急性焦虑症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呢?

第一,睡眠障碍:或夜不能寐或易惊醒,醒后入睡困难。

第二,情绪焦虑:急性焦虑症患者常常会感到无法呼吸、透气困难、头晕、无力、紧张、恐惧,并有濒死感,甚或无法自控,即将精神失常,以致惊叫、呼救。有的患者发病时呼吸迫促,过后即恢复常态;有的则惶恐不安,担心再发。反复发作者无规律可循,数日、数周或数月一次均有可能。

第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可看到患者发生心率增快、多汗、肌肉紧张等现象。

第四,影响身高:对于女孩来讲,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其身高变矮。有研究显示,就同龄女孩的平均身高来看,经常紧张焦虑的女孩要比开朗快乐的女孩矮5厘米。

第五,遗传性: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具有遗传潜质,会对下一代产生遗传。

急性焦虑症发病时往往没有明显诱因,有多种自主神经症状,而在各种症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悸、气紧、头晕或出汗;这些症状会伴随着强烈恐惧心理在短时间内急剧发展至高峰,然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自行缓解。

由于急性焦虑症常常发生在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之间,为了做出科学的诊断,DSM-iv(美剧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将本病区分为两种亚型:急性焦虑症伴有广场恐怖和急性焦虑症不伴广场恐怖。合并重型抑郁症者应分别给予诊断。

根据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的诊断标准,惊恐发作诊断依据为1个月内至少发作3次,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2小时,发作时对日常活动有明显影响。但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其他明显症状,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1)发作的情境中并无真正的危险。

(2)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参见特定的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

(3)在惊恐发作间歇期几乎不会表现出焦虑症状。

(4)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物质滥用所导致的。

那么,急性焦虑症是怎么产生的呢?

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说,作为一种情志障碍,急性焦虑症与肝胆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病因主要是肝失疏泄,因胆的分泌功能失调,气郁失达,郁而化热,扰乱心神而引发。

前文中我们说过,急性焦虑症是比广泛性焦虑症更严重的疾病。所以当你无缘无故地突然觉得自己就快要死了,毫无来由地紧张担心,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发现任何问题时,就应该提高警惕了,你可能患上了急性焦虑症。

不过不用担心,急性焦虑症是可以治愈的。如果你怀疑自己患上了此病,首先不要丧失信心,然后要去医院到专家那里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适当地服用药物,这会有助于焦虑症的急性发作症状的缓解。同时,要以心理疗法配合治疗,从心理的角度去进行调节。然后再辅以音乐疗法、体育锻炼等其他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

当然,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有时候,你只是轻微的焦虑,根本达不到焦虑症的标准,这时你要提醒自己放松下来,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才能缓解焦虑,恢复健康。

4.由特定场所或情景引起的:恐怖焦虑症

当我们内心惧怕某些事物,又不想去面对时,就很容易出现恐怖焦虑症的病症。这种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导致失眠、情绪波动过大等后果。

简明,男,19岁,是在校大学生,平时在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谈吐幽默风趣,自信满满,身边总是常围着一大群“粉丝”。

可就这么一个活泼少年,却有大家所不知道的一面:他不敢一个人去超市买东西,每次都会拉着好友一同前往。

有一次,好友鼓励他独自去买东西。当他把选好的商品交给收银员,收银员很礼貌地叫他付钱时,他浑身战栗,双腿发抖,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甚至差一点晕过去,还好朋友及时出现,才没有让事情恶化。

简明不能和超市的收银员正常交流这一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广场恐怖焦虑症。

恐怖焦虑症是怎么一回事呢?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恐怖性焦虑症以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境引起强烈的、持续的和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常伴发回避行为。

对于恐怖症的患病率,国内尚没有确切的统计,而国外资料显示,这种疾病的患病率约为6‰,多见于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男女比例相等,而广场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中女性患病人数居多。

这种又被称为恐怖症或恐惧症的恐怖性焦虑症,通常包含三种类型: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定恐怖症。

这三种类型的恐惧症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即由特定的客体或情境所引起的强烈的恐惧体验。恐惧时伴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心悸或心慌、出汗、震颤或发抖、头昏、恶心等,而且患者都表现出对恐惧客体或情境的极力回避。这种恐惧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妨碍,让患者感到明显的痛苦。

截至目前,恐怖性焦虑症的病因还没有得统一结论。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下刚好出现了某一情景,因而对其产生恐怖感并固定了下来。也有观点认为恐怖性焦虑症的形成或与教育、生长环境有关,或与患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如因被狗咬伤而怕狗。

生活中它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点:(1)认识障碍。如无法清楚感知和认识周围环境,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2)精神运动性不安。心神不定、坐卧不安、搓手顿足、注意力无法集中、惊慌失措等。(3)躯体表现。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加快、全身疲乏、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无法负担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

恐怖焦虑症对人们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能遗传。

第二,降低人的生活质量。作为一种长期性的负面性情绪障碍,恐怖焦虑症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身体疾病,对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第三,伴发多种躯体不适症状。如持续头晕或短暂失忆、脉搏加速、颈痛、慢性或严重头痛、失眠等症状。

第四,影响女孩身高,使之变矮。

第五,传染家人。患者的焦虑情绪极易“传染”给家人尤其是孩子。因为孩童对大人的情绪状态通常极度敏感,当他们感受到大人的焦虑情绪时就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虽然恐怖焦虑症是如此的可怕,但是并不能凭借某个人对某件事或某个场所产生的暂时性恐怖,就说他得了恐怖焦虑症。

临床上对于恐怖焦虑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只有符合以下条件的才能被判定为恐怖焦虑症: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感到强烈的恐惧,其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明知别人在同样情境下不会感到危险或威胁,但患者仍无法减轻其恐惧、焦虑的心情。

(2)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出汗等。

(3)对恐惧对象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5)如患者不接触特定的客体或情境则无任何症状,但只要设想进入恐怖处境,就感到紧张不安。

对照上面的几点,如果你自觉完全符合,那么就一定得多注意了,也许你已经患上了恐怖焦虑症。

但是不要过于担心,既然问题出现了,我们勇敢面对就好。认真地反省自己,和潜意识里的自己好好交流,然后勇敢前行,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能把你打倒。

5.灾难带来的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

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亲眼看见或亲历车祸等重大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即使过了很多年,只要一提到当时的情景,他们还会莫名地恐慌。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对此,心理学上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说法,它属于焦虑症中的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为PTSD),又叫延迟性心理反应。它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徐然大学毕业那年,在和家人外出旅游的途中遭遇了一场车祸,他的右腿被截肢。在做完手术的一周里徐然突然性情大变,没有来由地大发脾气,不和人说话,连续多天睡不着觉,医院检查又显示他身体没什么疾病。

后来,去看了医生才知道他患上了创伤应激障碍。

那么,创伤后应激障碍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事实上,所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它的病因(发病机制)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是一个人亲身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这类事件往往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也被称为创伤性事件。

据研究发现,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成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

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同时伴有睡眠困难,和与人的疏离的感觉。如果这些症状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必将对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伤害。

PTSD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其中,它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回避症状(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和激惹性增高症状(患者出现易激惹的症状)。

PTSD可以共病焦虑、抑郁、物质依赖等多种精神疾患,也可以共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病。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在经历了创伤性和应激性事件后,会在接下来几天或几周内表现出一些PTSD的症状。根据调查可知,这其中有8%的男性和20%的女性会持续发展PTSD,而这些个体中30%的人会表现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

不同的人群或个体,不同应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险性也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交通事故后,无论受伤与否,约25%的儿童会患PTSD,且相对于其他儿童,那些缺乏父母关爱的个体受伤之后更易患此病。幼年遭受过躯体或性虐待的儿童中有10%~55%的人成年后会患上PTSD,而在患PTSD的儿童患者中,50%~75%的人的症状会一直延续到成年。

患了PTSD后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出现错觉、幻觉,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同时,患者会变得情感麻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反应冷淡,对以往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兴趣,自动回避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

国际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有不同的版本,我国的诊断标准如下:

从主要表现来看: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能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可出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病程可长达数年。

从症状标准来看:

(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非比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出现下列一项症状:①总是控制不住地回想起受伤害的经历;②反复做创伤性内容的噩梦;③反复出现错觉、幻觉;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类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纪念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并产生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明显的生理反应。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出现下列一项症状: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力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4)极力回避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至少出现下列两项症状:①极力避免去想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人与事;②极力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与人疏离,对待他人变得冷淡;④对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某些活动兴趣缺失,但对其他活动仍保持着正常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感到迷茫,失去信心。

从严重标准来看:主要表现为社会功能受损。

从病程标准来看:

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一个月(2008年6月修订此条)。

从排除标准来看: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从医学角度出发来看,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范围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症、强迫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才可确诊。

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要比普通人群高出很多,统计数字显示竟然为19%。而PTSD不仅会使患者本人体验十分痛苦,甚至还会对患者的家庭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以上就是对创伤性应激障碍的介绍!

如果你身边有人经历了严重的创伤事件,又正好表现出了文中所说的症状,千万不能以为他只是一时心情不好而放松警惕。他可能患上焦虑症中的创伤性应激障碍了,得尽快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

6.强迫性思维和强迫行为带来的焦虑:强迫障碍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的人明明锁好了门,却总是怀疑自己没有锁,不厌其烦地去检查很多遍;或者有的人明明双手是干净的,却坚持认为手不干净需要反复地洗几遍才放心。他们自己也知道没必要重复做这些动作,但如果强迫他们停止的话,他们会表现出焦躁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

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已经患上焦虑症中的强迫障碍了。

什么是强迫障碍呢?强迫障碍就是强迫症,也叫OCD,它属于焦虑症中的一种,心理学上对它的定义是: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患者特点主要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尽管患者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并会因强烈的冲突而感到极大的焦虑和痛苦。

陈阳是一家公司的文员,最近他的行为让同事们觉得很奇怪:每一次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他都会跑来跑去,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

同事们陪着他一起检查后,已经确定关好了,离开公司半小时后,他却说还要回去检查一下,否则他就会感觉没有关好门窗的想法一直在影响着他。每次非得这样来回折腾两次,他才能罢休,但除了这个事情外,他一切正常。

同事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去医院检查才知道,他已经患上了轻微的强迫症。

没错,陈阳的行为就是强迫障碍的典型表现。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强迫症的人看起来很正常,可一旦联系到具体的事件时,他们的强迫行为和反强迫思维就使他们痛苦不安,如果不立即处理,他们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感觉非常痛苦。

患者本身也能意识到,这些强迫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甚至是多余的,但却无法摆脱。

而强迫行为,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具体来说,强迫观念包括以下几点:

(1)强迫怀疑

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如反复怀疑门是否上锁,因无法停止而感到痛苦。

(2)强迫性穷思竭虑

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追根究底,反复思索,明知毫无必要,却又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例如反复思索:大米是白色的?黑豆是黑色的?

(3)强迫意向

患者反复体验到,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冲动。例如:站在楼层较高的窗户前有种冲动想跳下去,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在河边散步,忽然出现想把孩子扔进水里的念头等。不过虽然患者当时的这种内心冲动十分强烈,但实际上并不会转变为行动。

强迫行为包括以下几点:

(1)强迫检查

如出门后门是否锁上了等。

(2)强迫清洗

反复洗手、洗澡或洗衣服。

(3)强迫询问

反复要求他人详细地给予自己解释或保证。

(4)强迫性仪式动作

出门时,先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一步,然后才走出门。如果不这样做,患者便感到强烈的紧张不安。

据报告,在强迫症患者中,有28%的患者以强迫观念为主,20%的患者以强迫行为为主,50%的患者二者均很突出。

过去普遍的观点认为强迫症是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造成的,但据近20年来的遗传和生化研究,特别是广泛采用药物治疗之后效果显著的事实证明,该病的发生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

(1)遗传因素

据家系调查可知,强迫症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焦虑障碍发病危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如果将有强迫症状但未达到诊断标准的人包括在内,则病人组父母的强迫症状危险率(15.6%)明显高于对照组父母(2.9%),双生子研究显示,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这表明强迫症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2)生化改变

有人认为5-HT(即血清素,是人脑中有用的一种化学物质,主要作用是传递神经信息)可能与强迫症发病有关,有5-HT的前提下再摄取阻滞作用的药物,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对强迫症有效,有学者发现强迫症病人的血清催乳素增高,或有皮质醇改变,其在强迫症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3)解剖与生理

切断额叶与纹状体的联系纤维对难治性强迫症有效,推测可能与基底核功能失调有关。

(4)心理

①从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角度来看,强迫症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固着、退行、孤立、解除等,因为这种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所以患者往往无法察觉。

②从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角度来看:病人之所以会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是因为他们在面对某种特定的场景时,大脑会根据外界刺激的作用做出强迫性的动作,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感。而不管怎样,强迫症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因为终日纠缠于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观念和行为,必定会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妨碍。

那么,要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强迫症呢?

医学界是这样规定的,个体有强迫思维或行为症状(或两者兼有),并且本人感到痛苦,生活受到影响。同时,至少有一种思维或动作不能被抵抗,不情愿地重复强迫思维或仪式动作,且大多数时间存在,症状存在3个月以上,至少连续2周,可诊断为强迫症。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你已经了解强迫障碍了。如果生活中,你发现了朋友焦虑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的症状,那就得考虑他是否已经患有强迫障碍了。如果症状严重,得立即去医院配合治疗。

7.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交焦虑症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无论你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觉得自然大方,轻松自如。可一旦把你推到一个陌生的场合要当众发言,你就感到手足无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如果只是这样的情况还好,有的人比这个还糟糕。他们只要遇到陌生人就表现得不自在,脸红心跳,像生病一样感到难受。我们说,他们很可能患上了焦虑症中的社交焦虑症。

萧宇是一名小学老师,平日里和大家有说有笑时看不出有任何问题,可只要带他去参加读书会或者其他陌生人多的场合时,他就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反应。

他变得不敢和人说话,不敢看着别人的眼睛,甚至会脸红心跳,手心冒出冷汗。而离开那个场合后,他又谈笑自如,恢复了自己原来的风采。

萧宇就是社交焦虑症的典型代表。那么,社交焦虑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它和恐慌症有什么区别?

社交焦虑症又叫社交恐惧症,简单说来,这是一种对任何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都会感到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的疾病。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它多在青少年或成人早期发病,男女概率均等。

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

一般来说,社交恐惧症轻度患者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会感到轻微紧张;中度患者对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感到困难;而严重病患则会长时间地把自己关在家里封闭自己。

和恐慌症一样,社交焦虑症患者发病时会产生恐惧、痛苦的现象,总觉得有什么天大的事情要发生,出现头晕、恶心、失眠、颤抖等症状。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恐慌症患者相信他们的恐慌是由某些严重的物理原因造成的,在发作当时或之后主动去医院治疗,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却不一样;当他们经历恐慌发作时,往往认为这种恐慌是由非理性的恐惧造成的,所以,他们很少愿意主动去医院接受治疗。同时他们也惧怕权威人士的拒绝或评断,对他们来说,与权威人士打交道其难受程度不亚于再次经历痛苦。

临床上把社交恐惧症分为两种,分别是一般社交恐惧症和特定社交恐惧症。

(1)一般社交恐惧症

这种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害怕自己变成别人关注的中心。他们往往感到身边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观察着自己的每一个小动作。他们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也不敢和老板、同事争论,哪怕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惧症

这种患者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感到特别恐惧,比如当众发言、当众表演等,但在别的场合却感觉正常。

这两类社交恐怖症都有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等相近的生理症状,而在周围的人看来,这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脸、口吃、轻微颤抖等症状。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还有最糟糕的,就是进入惊恐状态。

当然,社交焦虑症除了分为以上两种外,还可细分为很多种:

(1)赤面恐惧

患者对于一般人身处在众人面前时,因为害羞或不好意思而脸红的现象感到过度焦虑,把这看作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着下来,非常害怕站在众人面前。患者一直努力掩饰自己的赤面,尽量不被人觉察,并因此十分苦恼。

(2)视线恐惧

患者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每当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异常难堪,甚至不知道眼睛该往哪里看。这类患者对视线问题非常关注,并急于强迫自己稳定下来,但往往事与愿违,直至无法集中注意力与对方交谈,最后变得语无伦次,失去常态。

(3)表情恐惧

患者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对此惶恐不安。

(4)异性恐惧

主要症状与前几种情况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这类患者在与异性或自己的上级接触时,症状更为严重。患者此时会有极大的压迫感,惊慌失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而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时基本正常。

(5)口吃恐惧

口吃恐惧也可归类为一种社交恐惧。患者本人独自朗读时,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到别人面前时,谈话就难以进行,或开始发音障碍,或才说到一半儿,就无法继续下去。患者对此惶惶不安,因不能顺利地与人交谈而觉得自己有残缺,并为此苦恼不已。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则会感到更加不自然,说不出一句话。患者会因此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呢?或者说,个体患上社交焦虑症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原因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对社交恐惧症病因的解释是,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即前文所述的“血清素(5-HT)”的化学物质失调所导致的。这种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物质不管是过多还是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心理原因

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有较强的自尊心,害怕别人拒绝自己,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自信。

(3)家庭原因

从小性格受到压抑,也许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社交技能,或也许经常搬家。

(4)社会原因

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经常受挫。

(5)性格原因

性格本身就谨小慎微,害怕和人交往,再加之担心和人交往会暴露自己的某些缺点,所以开始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

据统计发现,在美国最多的心理障碍疾病中,患社交恐怖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酗酒而名列第三,我国目前患病人数也在激增。

总之,社交恐惧症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一种恐惧症表现,它是害羞的极端表现,它的出现严重着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我们要重视,在生活中做好社交恐惧症的预防工作,避免它给我们的社交生活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