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沟通中最根本的错
- 妈妈这样说,青春期的孩子才愿意听
- 章程主编
- 17107字
- 2017-11-07 16:55:07
“以前和儿子沟通很容易,但现在他16岁了,我很难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他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从不和我们主动交谈。”一位母亲说。
“以前不管我说什么,女儿总是兴致勃勃的,很想听。现在她15岁了,觉得我不可能理解她,和我谈话没有三分钟就走了。”另一位母亲说。
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和上面两位母亲有同感,觉得和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双向车道上对开的两辆车那样有来有往,可是,那“擦肩而过”的三两句话,根本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沟通怎么就那么难?会不会是家长不经意间,犯了一些在沟通方面最根本的错?
1 喋喋不休:过犹不及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
孩子:“哦。”
(三分钟过后)
妈妈:“怎么还在看,不是跟你说了,快去写作业!”
孩子:“马上,马上。”
(又过了三分钟)
妈妈:“你到底怎么回事儿!我告诉你啊,作业写不完,睡觉时间就得晚,明天早上你又会起不来……”
孩子:“再看五分钟。”
(五分钟后)
妈妈:“快点儿,不许看了,看电视这功夫都写多少道题了……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回家先写作业,你看你……”
孩子:“哎呀,妈,别唠叨了,烦不烦啊!”(说完扔下遥控器,撅着嘴进了房间)
智慧点拨
英国教育专家海曼说,如果把活泼好动的儿童比作狗,那么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孩子就像猫。
“你给小狗喂食,训练它,支使它。小狗把头埋在你膝间,像对着伦勃朗肖像画似的凝视着你。受到主人呼唤时,小狗就满怀热情地蹦跳进门。可是,当他们到了青春期时,那只讨人喜欢的小狗一下子变成一只老猫。”海曼这般描述,“先前一直管用的教育手段现在却失了效: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叫他坐下,他非得跳上桌。”
面对“老猫”一样的青春期孩子,经常有父母抱怨说:“我家孩子老是不听话,真让人操心,一件事情要说好几遍才听得进去。”还有的家长说:“不管你说多少遍,他都不会理会,跟没听见似的。”
究竟是孩子不听话,还是另有原因呢?曾经有一项调查,问青春期的孩子对妈妈最大的希望是什么?结果74%的孩子都说:“我希望妈妈不要太唠叨。”面对这样的回答,家长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喋喋不休地一遍遍唠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呢?
喋喋不休的唠叨是一种过犹不及的沟通方式,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老调重弹,一遍遍、反反复复地述说同样的话题,引起的后果要么是孩子甩门离开,要么是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就是看着孩子在听,其实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无论是哪种情况,父母都会烦恼不已。其实,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有时候轻轻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解决了,不用急也不用躁,更不用吼,家长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提前约定
凡是要一遍遍唠叨的事情,比如吃饭、起床等,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事先的约定,可以这样说:“孩子,妈妈从下次开始再叫你吃饭,请你在10分钟之内结束手头的事情来到饭桌前,我再也不会一遍遍喊了。”一旦约定好之后,就一定要坚决地执行,如果孩子没有在10分钟之内来吃饭,那么其他人可以先开饭,家长一定要狠下心,孩子少吃一顿两顿没有关系。
★不要信口开河
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饭都凉了,我们还是先吃饭吧?”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家长自己感情上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要在对孩子讲话前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
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亲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悄悄一句话比家长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白话一点来说,就是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只要话说到了点子上,不用家长多唠叨,孩子会立即站起来,朝着家长指着的方向走。比如说,青春期的女儿正在发胖,当女儿正在犹豫着要不要吃冰激凌的时候,妈妈说:“都胖成这样了,还吃,你就没有点意志力?你说你一个女孩子……”唠叨又开始了。这一唠叨孩子会更烦,本来还有点犹豫,这下子反而豁出去了:“我就吃!”
其实,智慧的妈妈只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就好了,可以这样说:“女儿啊,你胖也好,瘦也好,妈妈都喜欢,你永远是妈妈的最爱,只不过我会很担心你的健康。”这时候女儿也许会说:“哦,那算了,我还是不吃吧!”这位妈妈的话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不要事事叮嘱
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是“无用功”。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家长一定要分清事情的巨细,不要事事叮嘱,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少说一句是一句,因为青春期孩子相当不喜欢有人“管头管脚”。
2 期望值过高:没有结果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今天考试一定要好好考。”
孩子:“嗯。”
妈妈:“一定要给妈妈争气,只有学习成绩好,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孩子:“嗯。”
妈妈:“唉,妈妈是没有赶上你这个好时候啊,那时候家里没有钱,我都已经考上了,但是上不起……”
孩子:“这件事从小到大你都说了好多遍了。”
妈妈:“我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给妈妈抹黑……上次考了第五名,这次一定要进前三。”
孩子:“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
妈妈:“还没考呢就说这种丧气话,一点志气都没有。”
孩子:……(孩子深深地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智慧点拨
有人说,青春期就是转折期,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中考、高考这些决定人生方向的转折路口,也正在融入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与多变的社会人际关系,青春期孩子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渐变大。
而正是在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父母们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期待也越来越溢于言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因此有些父母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为孩子创造条件。他们不问孩子的兴趣,而是一味地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去塑造孩子,强迫孩子不许失败,只许成功,带给孩子很大的成长压力。然而,这些父母并未意识到过高的期望不仅会给孩子平添极大的痛苦,同时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没必要的烦恼。
晓晓是个很听话的女孩,对于父母对她的期待,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的爸爸妈妈对我期望很高,这让我十分苦恼。
小的时候,爸爸把我送进了重点小学,凭借一点儿聪明才智,我每次考试都能高居榜首。之后,我考上了师大二附中的尖子班,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我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加,考试成绩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如意了,我开始尝到失败的滋味。这个时候,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呀!
有一次考试后,我神情沮丧地回到了家。一到家,爸爸满脸洋溢着希望,焦急地追问我:“考得如何?”
我深知爸爸希望得到的是我充满自豪的回答,但我今天却给不了他。我心中深深地自责起来,我告诉妈妈我考得不好。妈妈原来阳光灿烂的脸一下子堆满了乌云,只低低地应了一声:“考得不好,下次再努力吧。”接着便回厨房去了。
我忽然感到非常委屈,也十分伤心。爸爸嘴上虽没责怪我,但我知道他心里对我是极为不满意的。我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这样才能对得起爸爸。
很快又一次考试来到了,对我而言,就好像世界末日降临一般。
爸爸一遍一遍地对我说:“你要考不好,同学就会看不起你.老师也会看不起你,你周围的一切人都会看不起你……”
就这样,我的压力更大了,对考试产生了恐惧感。眼中看到的只是考分,我的一切都是为了考分,我好像只是为了考分而活着。
有时候我真想离家出走,我讨厌自己成为一个为了考分而存在的女孩儿,但我没有勇气,我走了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可是我真得快受不了了……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具体的教育措施与动机是两回事。父母们要做的,是把自己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降低,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考虑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以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因为高标准会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会造成孩子的焦虑与挫折感,甚至泯灭他原有的潜能。同时,家长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让孩子自己确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以此来衡量他们的行为。这样,合理的期望所带来的沟通才不会是无效的沟通。具体来说,家长可以这样做。
★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都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盲目地要求孩子如何优秀、如何完美。对孩子的期望值宜控制在他努力的能力范围内,既不宜高出他的能力太多,也不能低于他的能力。
★父母不要左右孩子,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不管做什么事,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应该先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做到?不能要求孩子是一套,对待自己又是一套,这样的父母当然不可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一些父母为了自己的脸面,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接受自己的意志,那样做,孩子当时也许服服帖帖地接受了,却会使孩子丧失可贵的自信。因此,父母应摒弃家长作风,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并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保持期望的强烈性、持久性、一贯性
期望应该是强烈的、持久的、一贯的,这表现在不论孩子是在获得成功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家长都不改变对孩子的期望。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要因为孩子的某一次考试特别好或者特别差,而动摇对孩子的期望,认为孩子拥有巨大的潜力或者认为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让孩子分阶段实现较高目标
对于高难度的目标,父母可以视孩子的能力,分成几个阶段来逐步实现,对每个阶段目标的完成不妨给他一点阶段性的鼓励。相信这样分阶段实现目标,比一开始就制定高目标的做法更容易让孩子有成就感,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去实现目标。
★父母要帮助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是奋斗的方向,给孩子提出高要求也无可厚非。但是,父母不应该只管提要求,然后袖手旁观,让孩子独自一人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要教给孩子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3 真假讨论:敷衍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今天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想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孩子:“妈,别,别,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妈妈:“我还没说你怎么知道我要说什么?我来跟你讨论这件事!”
孩子:“讨论什么呀讨论?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妈妈:“孩子,我真的跟你讨论这件事,来,咱俩说说话。”
孩子:“妈,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不就是我这次考试名次退后了吗,原来第六名,现在第十名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别讨论了!”
妈妈:“不行,今天我们必须要好好谈谈!”
孩子:“你看,你这是讨论的样子吗,你说的话我都得像执行命令!行,你说吧,赶紧,说完我还有事儿呢。”
智慧点拨
随着孩子迈入青春期,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命令”越来越不管用了,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有主意,甚至有时候还跟自己对着干!命令越来越不好使。虽然很多家长开始有意调整方式,学习如何跟孩子讨论了,可是很多时候效果甚微,为什么呢?
上面那段对话中,妈妈看上去是想要去跟孩子“讨论”一下名次退后的事情。其实这个妈妈是带着标准答案去的,这个标准答案就是——以往都是前六名,这次考了第十名,肯定不行!一定要和孩子谈一谈,必须回到前六名。妈妈带着这样的标准答案去和孩子交流,难怪孩子会反感拒绝。
什么是讨论?就是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经过探讨,得出一个双方都认可、都接受的方案,而这个妈妈自己已然有了标准答案,这种假讨论,这种敷衍式的沟通,孩子岂能看不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遇到一些需要讨论的事情,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摆正自己的角色,然后才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
要做到真正的讨论,家长必须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家长是以“我是大人”,“我比他有经验”,“我比他懂得多”,“我吃的盐……我过的桥……”这种心态进行讨论,效果肯定不好。讨论需要在一个平等的状态下进行,真正地弯下腰和孩子说话,真正地去理解他。真正的讨论是家长跟孩子站在同一战壕里,双方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并肩而立,一起对付困难。可是有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是对立而站的,结果双方你一枪我一炮地干了起来,于是原本是想很好地讨论一下的,但大部分时候都变成了互不相让的争吵;或者干脆连争吵也没有,弱势的孩子只是听父母在说,没有插嘴的份儿。
所以,家长首先一定要把自己位置摆正:父母和孩子是并肩站立的,一起来对付眼前的困难;双方的心态是一样的,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放弃心里的标准答案
如果家长在讨论之前可以放弃原先的“标准答案”,也许和孩子之间的讨论会有另一个结果。还是以一开始的对话为例。
妈妈:“孩子,今天考试成绩下来了,原来的前六名,怎么现在成了第十名了?我知道你心里一定也不舒服,其实妈妈心里也不舒服。孩子,咱先不管它第几名,告诉妈妈,你对这个名次是怎么看的?”
孩子:“挺烦的。什么名次不名次的,老排名次,压力太大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总是害怕自己落后,我都快得焦虑症了。但是,话说回来了,排一下名次也有好处,它会让我知道我在班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妈妈:“排名次既然有它积极的意义,那你分析一下自己的现状,经过一番努力能排第几是比较符合你的期望呢?”
孩子:“说实在的老妈,主要是这一段生病了耽误点事,其实我还是可以的。拿这次的第十名是比较轻松的。”
妈妈:“第十名已经很不错了!假如让你给自己定目标的话,也是第十名吗?伸手就能够得着不叫好目标,好的目标是要蹦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你想一下,不急着回答。”
孩子:“我原来还是有一定的底子的,第十名应该是没问题,要是蹦起来才能够得着,那就第七名吧。”
谈话到此为止,第七名才是最终标准答案,而先前妈妈心中的那个第六名就不是标准答案了。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讨论,所以,家长要想和孩子有一种真正的沟通,就要放弃原来在自己心里的标准答案,认真地听听孩子的心声。
★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家长对孩子有着很多希望,但这诸多希望是不是都能实现呢?未必!不能实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这些希望只是父母的希望,而不是孩子的希望,除非把这些希望变成是孩子自己的希望才有意义。运用到讨论这个过程来说,就是要努力让孩子来决定怎么样做,而不是家长来决定怎么做。决定权在家长这儿会有什么恶果呢?孩子必然是被迫地去执行,这样的执行就很可能不是自觉行动,孩子很可能会懒惰、会磨蹭,于是就出现了父母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撵着、督促着的情况,结果使得双方的心情都极其糟糕,而且不是一两天的糟糕,这种糟糕的心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假如说这个决定是孩子自己说出来的,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好很多,甚至会超常发挥。
★原则性问题不用讨论
虽然说要尊重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像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就可以不予讨论,必须执行,比如:不经允许,不能够在外面过夜;不可以去街边泡网吧……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一些原则的约束,这些原则是父母可以来确立的,不需要多和孩子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尤其是一些与道德标准有关的事情,父母态度更要坚决一些。
4 揭旧伤疤:把孩子越推越远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放暑假了,整天只知道玩,就不能多看看书,多做做练习!”
孩子:“才刚放暑假,你让我休息几天成吗?”
妈妈:“休息?就你的成绩还想休息!刚刚过的期末考试竟然有一门不及格,去年还是倒数第10名!当初你是怎么跟我保证的?说期末考试一定能考好,结果呢!你看看!”
孩子沉默不语。
妈妈:“像你这样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又不求上进的人,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回房间去好好想想,别整天只知道玩。”
孩子:“行行行,我最失败,我最没用,给您丢人了,我走还不成吗?”(“砰”一声关上了房门。)
智慧点拨
家长总揭孩子的旧伤疤,这对于敏感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极有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甚至完全放弃努力,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事实上,如果家长体谅一下孩子的心,和孩子好好沟通,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孩子明白无论他的成绩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就好,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是真关心他、理解他、鼓励他,从而信心十足地努力学习。
其实,不光在学习方面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揭孩子的旧伤疤,很多父母只要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就会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统统拿出来批评一番。父母以为不断的批评可以使孩子加强记忆,促进孩子改正错误,但结果却不会如他们所愿。
同时,有些父母喜欢在他人面前指出孩子的错误,希望别人也能批评孩子,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孩子的错误,促进孩子改正错误。实际上,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要面子”,怕“伤自尊”,父母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仇恨,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下面来看一看一位成功的妈妈是怎样通过交流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的。
有一个男孩,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只是因为后来结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所以学会了偷窃,甚至发展到偷抢超市,结果被拘留了。后来,尽管孩子获得了释放,但是,却被学校开除了。
所有的人,包括孩子的爸爸都放弃了这个孩子,妈妈伤心到了极点,但是,她没有放弃孩子,她相信自己有能力挽救孩子。
妈妈几乎跑遍了整个城市,才给孩子联系到一家愿意接收他的学校。可是,孩子却不愿去,他宁愿与他以前的朋友玩,宁愿和以前一样生活。
妈妈没有训斥孩子,也没有揭旧伤疤,说孩子以前的不是,而是给孩子出了下面一道题。
“有3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公斤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妈妈的两个问题是:
“如果我告诉你,在这3个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认为会是谁?”
“猜想一下,这3个人将来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对于第一个问题,孩子选择了C。
对于第二个问题,孩子这样回答:A和B将来的命运肯定不妙,要么成为罪犯,要么也是个废物。而C一定会成为一个社会精英。
妈妈把答案给孩子看,孩子看后吃了一惊。
“孩子,你的答案是错的。你的结论只符合一般的判断,这3个人其实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连任4届美国总统;B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而C的名字是希特勒,一个嗜血如命,杀害无数无辜生命,最后不得善终的法西斯头子。”
孩子呆呆地看着妈妈,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妈妈摸着孩子的脸说:“孩子,你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就算伟人也会有过错。从现在开始,忘记过去,努力做你想做的事情,你终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妈妈的话,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态度。他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并且认真学习,过去的事情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后来,这个孩子成了华尔街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他说:“是妈妈让我觉醒,给了我重新开始的自信。”
这位妈妈并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总盯着孩子的过去,揭孩子的旧伤疤,而是让孩子明白:过去并不重要,无论你过去犯了多大的错误,你仍还有机会把握现在和将来。正是这种鼓励,让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特别是不能在别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出丑,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异常心理。
可见,父母要想鼓励孩子,就要摈弃对孩子的偏见,不要总是揭孩子的旧伤疤,而是要与孩子做好双向沟通。
★让孩子倾诉,父母坐下来听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愿意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想方设法诱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向父母吐露内心的秘密。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父母可以这样开始:“现在我们关上房门,我是你的一个大朋友,不是父亲(母亲),我会开导你,会指导你,但是我们的谈话在出门以后会终止,永远成为我们的秘密。”
当孩子放下心理防线之后,家长要说到做到,并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始终铭记,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他要的是倾诉对象和有意义的指导。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倾诉的机会。
★不要总是紧盯住孩子的过去不放
无论孩子以前是什么样子,只要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让孩子明白,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把握现在与未来。要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自身的努力和勤奋上,力争今后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多看到孩子进步的一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天天都会有进步,只要父母把目光从紧盯“孩子的不足”之处移开,就能看到阳光的一面,这一转变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会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
5 怀疑孩子:对立监视般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你和那个女生是什么关系?”
孩子:“什么什么关系?哪个女生?”
妈妈:“就是给你写情书的那个女生!”
孩子:“情书?你翻我抽屉了?”
妈妈:“你别管我怎么知道的,告诉妈妈,你和那个女生现在是什么关系?没有做什么让妈妈失望的事情吧?”
孩子:“我就觉得最近肯定有人动过我的抽屉,原来是你……”
妈妈:“我怎么了,你是我生的,看看你的抽屉怎么了!”
孩子:“没怎么,你尽管看,以后我的隐私都不会放到抽屉里了!”
智慧点拨
在《北京晚报》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封学生公开信: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开学之初自我介绍时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还说:“我教了多年书,你们的心思我早摸透了,别给我玩什么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
教育者如果以这种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显然,孩子们是不会喜欢他的,教育孩子自然很难成功。
另一位当了二十几年老师的母亲也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作为妈妈,我一直希望儿子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但是,儿子总会做一些我认为不太合理的事情,有时候,我经常得像警察一样监督着他,生怕他发生什么意外。
一天,我发现上高中的儿子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显得非常烦闷,我心里非常着急。因为我知道,儿子好像在谈恋爱,可能是遇到什么挫折了,但是,高考在即,他怎么能够这样呢?
不一会儿,儿子出门了。
看到儿子出去了,我赶紧走到儿子的房间,取出儿子的日记本来看。但是,当我翻开日记本的时候,我惊呆了。儿子竟然在日记本中夹了这样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偷看我的日记,您为什么不直接问我,而是要采取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我瞧不起您!”
我的脸一下子烫了起来。当了20多年的老师,我还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总像防坏人一样防着孩子,结果却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生理上逐渐成熟,这时很多父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孩子会背着自己做一些错事、坏事,必须监督他才能做对的、好的事情。因此,父母就偷偷地担起了监视孩子的任务。一旦父母开始监视孩子,处处怀疑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对立面,双方就成了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也许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无法感觉到这种不一样,但是,处于被监视地位的孩子却深有体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在孩子们眼里,父母如果老是像防坏人一样防着自己,那么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父母不相信自己;二,自己在父母眼里不是好孩子。
孩子的这种推理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沮丧的情绪,原来自己在父母眼里并不是好孩子,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于是,孩子也开始不喜欢父母,不信任父母。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
孩子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肯定孩子。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鼓励孩子。
★父母不要总是禁止孩子
对于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孩子来说,禁止容易导致逆反,允许则会增进情感。父母在提醒孩子不要做某事时,一定要学会运用柔性的策略,不可一味地用命令来禁止孩子的行为。
★父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也许孩子曾经做过错事、坏事,但并不代表孩子一直会这样。如果父母一直认为孩子不行,孩子自然会破罐子破摔,故意惹父母生气,不仅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而且可能把孩子推向失败的深渊。所以,父母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进步的动力。
6 过于迁就孩子:让孩子“永不满足”的沟通
情景模拟
孩子:“妈,我想买双耐克鞋。”
妈妈:“哦,很贵吧,能不能不买……”
孩子:“不贵,我都已经看好了,才500多!”
妈妈:“500多?我们一个月伙食费了……”
孩子:“好多同学都有了,我也想要……不然他们会看不起我的……”
妈妈:“哦……这样啊……”
孩子:“妈,求你了……我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妈妈:“好吧,好吧……”
智慧点拨
今天的孩子,得到了长辈们所有的爱护和照顾,家长们更是在努力提高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可是,孩子似乎还不满足,这些“皇帝”“公主”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孩子要天上的月亮父母就得去给他摘,否则,孩子就会不依不饶。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攀比的习惯一旦形成,花费就会很大,有时真令父母难以招架。有的父母也会感叹:“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些东西也很满足,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却总是不满足。”
许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会把物质作为一种奖励,甚至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比如他们常会这样对孩子说:“你听话些,我给你买……”“只要你学习成绩好,你要什么我都答应你!”“不就是一件衣服吗?我给你买就是了!谁让我儿子这次奥数得奖了呢!”正是在父母的这些语言下,孩子误以为自己达到一定条件后,想要什么,父母就会给自己买什么。因此,当他发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或者看到他人有什么东西时,就立刻想向父母索要。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虽然看似像大小伙子、大姑娘了,但毕竟还是孩子,孩子的无理要求,常常是看到别的同学有了什么新的东西,因而自己也想要,于是便吵着向父母要;看见别的同学暑假到外地去游览,自己也想去游玩……这种要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不考虑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果家庭条件难以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就应该向孩子讲清家庭的困难,说明无法满足的原因。
有些父母认为一时和孩子讲不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愿多讲,常采用一种搪塞的态度:“以后再说!”“以后再给你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避免冲突的好办法,但就养成孩子的自立个性来说,则不然。因为,父母的这种答复只是一种缓冲,一种搪塞,并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要求的不妥。孩子接下来还会不断地提要求,希望父母同意,最后有可能耍脾气,折腾得父母无法招架。
实际上,当父母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妥时,应向孩子说明父母不能满足他要求的原因。虽然可能会产生冲突,但却能让孩子明白道理,对孩子的要求也有所交代。
过于迁就孩子,就会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而误入歧途。
★把自己的理由坦率地告诉孩子
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小了,可以想办法使孩子理解自己的做法、要求,并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是他们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无法满足不合实际的要求。
★拒绝孩子要注意方法、策略
父母在拒绝孩子的同时,如果要求合理,可以答应他在家庭条件许可的时候,一定会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但是,父母必须信守诺言,切不可敷衍了事。比如,“你要一个mp3学英语可以,但是,这个月妈妈的钱不够了,如果买了mp3,我们就没钱买菜了。这样吧,下个月妈妈一定给你买,你记着提醒我就是了。”
★用威严、有分量的答复来回应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作为父母终究还得用一些威严、有分量的答复来说明不让孩子做某件事的理由。父母不能一味迁就,眼看孩子一错再错。父母在答复孩子提出的要求时,一定要注意语气,并说明理由,比如:“我给你的理由是……”“我不允许你这样,原因是……”等。
7 以学习为借口:搪塞孩子的沟通
情景模拟
孩子:“妈妈,我想暑假去海南的阿姨家玩!”
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去海南得花好多钱,妈妈没那么多钱。”
孩子:“我坐火车去,我不会花很多钱的,妈妈……我都要求了好几年了……”
妈妈:“你就知道花钱,就知道出去玩,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啊?你瞧你这次考试的成绩,要是让你爸爸知道,非得教训你不可,还敢提去海南玩?”
孩子:“妈妈,你不是说考进前十,今年就让我去的吗?”
妈妈:“那你不看看你的分数,怎么比上次还低啊?”
孩子:“那是因为这次考试难度大,所有的人分数都比上次低。”
妈妈:“你又骗我了,我问过你们老师了,第一名的玲玲依然是一个100,一个98。”
孩子:“那谁知道她怎么那么厉害……”
妈妈:“你为什么不能那么厉害?就知道玩,就知道花钱,怎么不学学她?哪天你把学习成绩搞好了,像玲玲那样了,再提去海南的事。”
孩子:“妈妈……”
妈妈:“不要说了,去学习吧!”
智慧点拨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习惯,当孩子说一些其他的事情时,诸如别人怎样怎样,自己想要什么等,父母就会把话题转移到孩子的学习上,试图让孩子想想自己的学习并不好,没有资格谈论他人或者要求什么。其实,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好。
许多孩子会因此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每次一说事,他们就会牵扯我的学习问题。在父母眼里,除了学习没有什么好谈的。”“父母想要逃避问题时,总拿我的学习做借口。”“他们总是故意忽视我的需求,他们一点都不关心我。”一旦孩子产生这些想法,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产生。
实际上,父母如果不想同意孩子的某些要求,或者认为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只要明白地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担忧和想法,孩子就不会再沮丧地以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也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案例中的妈妈换一种处理方式,结果会怎样呢?
孩子:“妈妈,我想暑假去海南的阿姨家玩玩。”
妈妈:“妈妈知道你的心思,想一个人出趟远门,既能长见识,又能锻炼自己的胆量,是不是?”
孩子:“是的,妈妈。”
妈妈:“但是,海南实在太远了,不是妈妈不让你去,是妈妈不放心你一个人外出。万一路上遇到什么事可怎么办呀?”
孩子:“妈妈,我都已经16岁了。你只要把我送到机场,再叫阿姨到机场来接我,什么事都没有。”
妈妈:“你这个鬼精灵,原来已经打好如意算盘了呀!可是,妈妈没那么多钱让你坐飞机呢?”
孩子:“那就坐火车呗,你也可以跟乘务员说一下,让他们照顾我一下,反正不到站我不下车,到站叫乘务员叫我下车就行。然后让阿姨来接我一下。”
妈妈:“可是,阿姨也是有工作的,你过去住在她家会影响她工作,而且你又那么调皮,好多事情不会做。”
孩子:“妈妈,其实我会做很多事情,只是你平常不让我做罢了。我去了阿姨家,肯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会让阿姨为我操心的。而且,我还可以帮助阿姨照顾妹妹。”
妈妈:“是吗,怎么你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呢?我看这个暑假你就学学独立自理能力,等下个暑假咱们再看情况!”
孩子:“啊,还要等一年啊?我想体验一下成长的滋味,想体验一下独自生活的滋味。”
妈妈:“那你自己想想,家里哪些事情是你自己独立完成的?”
孩子:“嗯……没什么……”
妈妈:“所以啊,现在你还不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我和你爸爸怎么能够放心?你就用这个暑假来说服我们吧!”
孩子:“好吧!”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时,父母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提出要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而不能只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只是孩子成长路上一件重要的事,而不是全部。
★父母要把孩子的正当要求和学习好坏分开
当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或是向父母提出什么要求时,父母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不理会孩子,只是用学习或别的借口来岔开话题,搪塞过去。而是要勇敢面对,努力和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只有父母与孩子一起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孩子才能够获得成长,亲子关系才会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升华。
★父母要认识到:学习不是孩子的一切
很多父母把学习看成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的考量,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其他一切就免谈,这样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也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8 盘问加威胁:令孩子逆反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考试成绩出来了吗?”
孩子:“怎么了,妈妈?”
妈妈:“我在问你考试成绩出来了吗?”
孩子:“出来了。”
妈妈:“你考多少分呀?”
孩子:“65分。”
妈妈:“你们班最高分是多少?”
孩子:“不知道。”
妈妈:“最低分呢?”
孩子:“不知道。”
妈妈:“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听说庆庆考90多分,听说你的分数最低呢?”
孩子:“你都知道了,还问我干什么?”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我是你妈妈,我就不能关心你?就你这态度?能学好才怪呢!考试成绩不好也不觉得脸红?”
孩子不吭声。
妈妈:“怎么不说话了?我早就告诉过你,要用功学习,向庆庆看齐,不要总看电视,也不要总是疯跑,可是你怎么样呢?今后你必须老老实实地在家学习。下次再不考好,你就别进这个家门,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孩子:“不进就不进,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智慧点拨
上面案例中的母亲刚开始像警察一样盘问孩子,孩子自然会有反抗的情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是“一点就着”的。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母亲就企图用威胁的方式来压服孩子。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孩子在与母亲的对话过程中总是以“不知道”“忘了”作为抵抗手段,这体现了母子之间存在沟通的障碍。
父母如果习惯于板着面孔教训孩子、威胁孩子,孩子就会因为感受不到家长的爱,而变得与家长疏远、隔膜,同时,由于父母的威胁,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敌意就会越来越强。这也是许多青春期孩子与父母沟通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说话要以有效为原则
父母在跟孩子打交道时,必须重视自己说的话,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应该考虑到说话的效果。父母对孩子允诺什么事一定要谨慎,已经答应孩子的奖赏一定要做到,对孩子的惩罚也要合理、有效。
有些父母威胁孩子要惩罚他,却从不施行,这样会导致父母威信的丧失。巴拉德博士在他那本非常有趣的《变化中的学校》中,着重阐述了这个原则:“不要威胁孩子,如果你威胁了,就必须实施你的惩罚。如果你对孩子说:‘再这样我就杀了你。’如果他真的再这样了,你就必须杀了他,否则,你将失去威信。”如果父母威胁说要惩罚孩子,就要做好惩罚的准备。
事实上,父母的威胁只是自己生气时情绪的一种表露,所威胁的惩罚措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一般是不会真正去施行的。因此,这种威胁不但毫无意义,反而让孩子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一般来说,父母最好不要用威胁的方式与孩子说话,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要制定家规,对孩子“约法三章”
父母要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协商的方式,让孩子承诺对生活、学习、家务的责任,并规定违规处罚方式。如零花钱超支,就在下月扣除;用电脑超过一定时间,第二天就停用一次等。协议要落到书面上,家长和孩子共同签字。
★父母要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能仅仅立足于语言上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家长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孩子的生日蛋糕上可以写“孩子,我爱你”等话语,既容易增加情趣,又有助于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
9 不打不成器:无效的沟通
情景模拟
妈妈:“你怎么又去上网了呢!”
孩子沉默不语。
妈妈:“你说吧,怎么办!你保证书上怎么写的!”
孩子保持沉默。
妈妈:“不说话是吧,那就按保证书上的办!等你爸爸回来,让你爸爸好好揍你一顿!”
孩子:“揍!揍!揍!整天就知道揍我!我恨你们!”
妈妈:“还顶嘴,你还有理了!不知道怎么养出你这么个不成器的儿子……”
孩子夺门而出。
智慧点拨
一位中学生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们的压力其实挺大的,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向父母诉说的结果是责骂,没办法,为了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我只有到网吧、酒吧或者迪厅寻求刺激和快乐。”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如果再有父母对自己说“你再这样,我打死你?”“你居然顶撞我?”这种带火药味的语言,会大大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们对父母的尊重,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泡吧、上网等,甚至做出一些无可挽回的举动,可能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
同时,打骂孩子也显露了父母教育上的无能,只能用最粗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其结果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会失去孩子的尊重。希望父母记住前苏联活动家捷尔任斯基的告诫:“不要打孩子,让你们以对孩子们的爱来控制你们自己吧,而且要记住,尽管你们用鞭打来教育他们时,他们还小,还没有自卫能力,但他们长大以后,你们就得不到他们的爱了,因为你们用体罚和过分严厉的态度伤害了他们的心灵。”
家长要明白,孩子犯错误固然应该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很多,并不只是打骂。而打骂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惩罚性的措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打骂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对于父母来说,只要孩子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的决心,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并不一定要用打骂的方式来加深孩子的痛苦。
歌手齐秦在青少年时也是一个反叛的少年,他喜欢喝酒、打架,经常半夜三更回家。他早已习惯于父亲对自己的惩罚,那就是跪在地上等待父亲的鞭子和训斥。
有一天半夜,他回家后自觉地跪在地上等待父亲的训斥,但是,年迈的父亲却没有再打他,也没有训斥他,而是淡淡地说:“这么晚了,快去睡吧!”
正是这样一句话,却让齐秦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觉得自己愧对父母。从此,他改邪归正,并喜爱上了音乐,走上了正道。
可见,惩罚性的措施会让青春期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在心里想:“反正已经挨打了,这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要改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大不了再被打一次。”就这样,对打骂越来越麻木的孩子不仅无法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对父母的情感也会越来越淡漠。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责骂而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和包容,和孩子好好沟通,孩子的内心反而会极大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为了回报父母,他会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好孩子。
具体说来,家长可以这样做。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生理都正在向成人趋近,家长要多与孩子的朋友、孩子的老师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了解。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育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要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多半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建议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把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青春期的孩子年龄已经足够大,表达能力基本上都没有问题,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比如孩子染上了网瘾,可以让他想想,如果他是父亲,他的孩子因为上网成瘾,荒废了学业,荒废了前途,他做何感想?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性格、兴趣来选择。
★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
★同孩子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买个手机,而家长却有所顾忌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协商晚一些时候再买——注意,不是不给孩子买,可以等孩子放暑假了,或者是合适的时间再买。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同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用“赏识教育”替代“打骂教育”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一点点优点就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美国有著名的“一屋”、“二实”、“三主”、“四不”的说法。所谓“一屋”,就是一个谈话小屋,将有问题的孩子单独叫去,在民主的氛围中靠轻松谈心来解决问题;“二实”就是“核实事实”,不是只听别人的片面之词,而且要“分析事实”,让孩子明白对或者错具体在何处;“三主”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尊重孩子为主、以表扬为主;“四不”就是不在客人面前说孩子,不在家人都在场的时候说孩子(这是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在饭桌上说孩子(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不在气头上说孩子(这个时候父母容易说出过激的话)。遵循这些原则和孩子来进行沟通,一定比打骂更能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坦诚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家长难过,或是会让家长担心。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家长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