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3D打印的技术原理

3D打印技术在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分类,但根据成型技术的基本思想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选择性沉积型和黏合凝固型。再从具体实现技术的角度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其中选择性沉积型就可以划分为熔融挤压式(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层叠法成型(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LOM)等。而黏合凝固型则主要包括:喷墨粘粉式(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and Gluing, 3DP)以及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ed Laser Sintering, SLS)等应用类型。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混合了两种基本思想的应用技术,例如光固化成型(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 SLA)。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技术来实现,3D打印技术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需要对打印物体建立数字模型建立的数字模型常以STL文件保存,详见第3章。;然后根据设定的厚度进行分层切片处理,生成二维截面的信息通过切片引擎来实现,详见第8章。;接着根据各层的截面信息以及工艺特点,制作出二维截面的形状;重复生成二维截面,并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三维实体。切片生成的各层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分层越薄,打印出的物体精度便越高;分层越厚,则打印完成消耗的时间越短。

由于这些技术本质存在许多的共同点,使得不同技术的打印过程都非常的相似。在《叠层制造技术:直接数字制造的快速成型》(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Rapid Prototyping to Direct Digital Manufacturing)一书中,便列出了叠层制造(AM)过程中通用的八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用CAD软件建造一个三维模型。此软件通过使用某些材料的科学数据,建造出一个虚拟模型,从而预测打印出的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将怎样运作。此外,通过这种方法,该软件能为成品结构的完整性提供一些线索。

第二步:转到STL——从CAD制图转换到STL模板。STL是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的英文缩写,STL是1987年为三维制造系统开发出的文件格式,供立体光固化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 SLA)设备使用。

第三步:转到AM机器和STL文件处理——AM的使用者将STL的文件拷贝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控制三维打印机工作。在这里,使用者能够指定打印尺寸和方向。这和你用平面打印机进行双面打印或调整横纵方向一样。

第四步:设置机械——对于怎样为新的打印工作做准备,每一台机器都有它独特的需求。这不仅包括填充聚合物、黏合剂和打印机所需要的其他材料,同时也需要安装一个托盘作为基础,或者使用一种能够建立水溶性支撑结构的材料。

第五步:建造——让每台机器都做它自己的工作;建造过程几乎是自动化的。每一层通常是0.1毫米厚,有时也会厚一点或薄一点。这取决于物体的大小,使用的材料和打印机本身。建造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在这个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进度,确保无误。

第六步:移出——将打印好的产品(或一些情况下的多个产品)从机器里取出来。这时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对人身造成伤害,例如戴上手套是为了远离高温的表面或者有毒的化学物质。

第七步:后期加工——对许多三维打印机打印出的产品需要做一些后期处理,包括了刷去所有的残留粉末,或是冲洗产品以除去水溶性的支撑结构。由于一些材料需要时间硬化,所以刚打印出的产品在这个环节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我们要倍加小心以确保它不被损坏。

第八步:应用——使用这一打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