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呕血
(一)病因
(1)食管出血 食管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裂孔疝、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2)胃十二指肠出血 胃平滑肌瘤、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黏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疾病)、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
(3)胆道出血 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管结石、癌及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
(二)诊断流程
1.消化道出血识别
一般情况下,呕血表示有消化道出血,但应注意与咯血相鉴别(参见咯血)。
2.出血量估计
(1)一般情况
① 无自觉症状表示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
② 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
③ 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出血量大,失血在1200mL以上。
④ 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出血仍然继续,急性失血达2000mL以上。
(2)脉搏
① 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增至100~120次/分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
② 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3)血压
① 收缩压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
② 收缩压降至70~80mmHg(9.33~10.67kPa),脉压小,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
③ 收缩压降至50~70mmHg(6.67~9.33kPa),急性失血1600mL以上(占总血量的40%)。
(4)血象
① 如果患者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L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
② 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3.出血是否停止
以下情况应认为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① 反复呕血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粪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粪色暗红,伴有肠鸣音亢进。
② 周围循环衰竭经积极输血补液后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有好转而又恶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或稍有稳定后再次下降。
③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④ 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4.出血原因及部位
(1)病史与体检
① 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溃疡性出血?
② 慢性肝病病史者:门脉高压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③ 45岁以上伴有持续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胃癌、食管裂孔疝?
④ 服用消炎止痛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或严重创伤史:急性胃黏膜病变?
(2)特殊诊断方法
① 内镜检查:是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② X线钡剂检查:仅适应于出血已停止和病情未定的患者,阳性率不高。
③ 血管造影:最好在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即出血速率>0.5mL/min时,才可能发现真正的出血病灶,适宜于下消化道出血诊断。
④ 放射性核素显像。
⑤ 剖腹探查:各种检查均不能明确原因时应用。
(3)伴随症状
①上腹痛:中青年人,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并有厌食及消瘦者,应警惕胃癌。
② 肝脾大:脾大,皮肤有蜘蛛病、肝掌、腹壁静脉怒张或有腹水,化验有肝功能障碍,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出现肝区疼痛、肝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结节,血液化验甲胎蛋白(AFP)阳性者多为肝癌。
③ 黄疸: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而呕血者,可能由肝胆疾病所引起。黄疸、发热及全身皮肤黏膜有出血倾向者,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④ 皮肤黏膜出血:常与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关。
⑤ 其他:近期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史、大面积烧伤、颅脑手术、脑血管疾病者和严重外伤伴呕血者,应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在剧烈呕吐后继而呕血,应注意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
⑥ 头晕、黑矇、口渴、冷汗:提示血容量不足,早期伴随体位变动(如由卧位变坐位、立位时)而发生。腹鸣、黑粪或便血伴随,提示活动性出血。
(三)治疗
(1)卧床,监测血压、脉搏、出血量、每小时尿量;有条件时漂浮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放置鼻胃管。
(2)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输血以输入新鲜全血为佳,配血同时可先用右旋糖酐40 或右旋糖酐20 500~1000mL输注,同时输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及10%葡萄糖液。要避免输液量过多。
(3)止血
① 胃内降温:10~14℃水反复灌洗胃腔使胃降温。
② 口服止血药: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生理盐水或冰生理盐水150mL中分次口服。
③ 药物: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血管升压素、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
④ 内镜下止血:局部喷洒药物、注射硬化剂、圈扎术。
⑤ 气囊压迫:三腔二囊管是一种有效的暂时治疗非手术方法,由于其他技术发展及并发症,近年来应用有减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