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如此,在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11】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将改革开放以来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目标和条件的系统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理论要通过其立论基础、理论主题、理论展开等要素的连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它不仅按照上述理论建构规律整合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其从整体上成为一个科学理论,而且其构成要素及其连接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使其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在立论基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认知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当代中国面对的世情国情进行科学分析,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3】基于此,准确把握并揭示“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科学理论,并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立适合中国革命要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很大程度上讲,在于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情和国情,在坚持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判断的同时,对中国国情也作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确判断。由此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毫无疑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对“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正确描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理论,并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描述和判断其所面对的世情和国情?能否正确认知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我们党能否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对此进行了艰苦探索,但总的来看先前一段不能算是成功的。对于世情,我们党在对时代特征作出革命和战争的判断之下,曾一度认为应花大力气支援世界革命,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对于国情,我们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仍然处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这种判断直接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直到酿成“十年动乱”的悲剧;我们党也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直接导致我们党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刮起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共产风”。可以看出,对“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错误描述和判断,是一段时期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出现失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世情国情作出科学分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了坚实的立论基础。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是正确确立我国现代化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前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思考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必须有全球眼光和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指导,科学审视时代发展变化,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这为我们党作出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重要决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时代背景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成为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认识前提。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研究中国国情,逐步形成了对国情的基本判断,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立论基础。

党的十三大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深刻阐述,并把它作为我们党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立论基础。按照十三大报告的论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有两层涵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第一点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点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够超越这个阶段。由此,我们党确立了推进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

与此同时,十三大报告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15】这意味着在我们党视野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阶段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已表明,仅就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经历了从生存型阶段到发展型阶段的演进过程。由于生存型阶段和发展型阶段人民群众需求的不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与时俱进。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深层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由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所决定的。

二、在理论主题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脉搏,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凡是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都必然坚持这一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也必然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具体体现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根本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解决这一中心课题为中心任务,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又符合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指向。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在于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是我们党坚守人民群众工具本质的实践载体,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都紧紧围绕这一理论主题而展开。

首先,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的不断欺凌之下,古老的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在危难中奋起的中国先进分子痛感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踏上了向西方国家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艰难征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肇始。从那时起,推进国家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从很大程度上说,170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探寻现代化路径、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从这个角度审视18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艰辛历程,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封建王朝内部的开明人士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试图在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体制内改良来实现现代化,但最终都归于失败;二是从1895年孙中山率先竖起民族民主革命的义旗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奋力荡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扫除现代化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开辟道路。这一阶段前期挫折重重,但后期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胜利;三是从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现在。在这一阶段,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奋力推进中国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阶段前期曾因我们党缺乏经验而陷入迷途,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可以看出,我们党所领导的当代中国发展的进程,实际上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继续。只有以实现现代化为己任,我们党才能扣紧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契合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党坚守人民群众工具本质的实践载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其本质来说,是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工具。邓小平1956年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6】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体现其根本宗旨,彰显其先进性。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必须始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个根本目的而展开。“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7】对当代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具体体现为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8】正因为如此,在全党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我们党特别强调了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意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9】

最后,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紧紧围绕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而展开。我们之所以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于“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20】我们之所以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所着力回答的“四大”基本问题,也都是围绕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而展开,都是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深刻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强调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和根本道路问题,强调要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普遍价值原则,又要从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建设问题,强调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领导责任的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又能遵循执政规律,切实搞好执政党的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问题,强调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理解把握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在现代化的目标,而且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保证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在理论演进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断丰富和拓展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凝练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在思想理论上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才能相继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我们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的思考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完整思路。它产生于“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面对改革开放前因我们的理论政策失误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首先需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先决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要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处于生存型阶段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集中概括。它立足当时我国处于生存型阶段这样一种现实,通过回答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根本途径、政治保证、强大动力、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等问题,完整地勾画了邓小平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深刻揭示了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完全符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存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和认识高度重新审视邓小平理论,可以看出,它实质是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以下理由:其一,从邓小平理论所直面的问题来看,它立足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处在生存型阶段的现状思考问题。由这个阶段的状况所决定,我们党所确立的现代化的思路,必然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其二,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先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有“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所有内容中,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最主要的,其他都是服务于它的。这一点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有明确阐述。【22】其三,邓小平晚年明确阐述过这个思想。1993年9月16日在与其弟邓垦的谈话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问题少”,收入差距问题不解决“发展下去中国总有一天会出问题”。【23】其中,“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这句话,可以看成是他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化思路的集中概括。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思想的发展脉络来看,他在那一时期也就是这样审视问题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他最终离开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前后一段时间,他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复交代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他也是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反复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重点也在于此。可以看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疑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思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处在一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很显然,国内政治风波、苏东剧变以及这个时期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教训都深刻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走出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以后,仅仅发展经济解决不了一个政党持久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问题。这是因为,与生存型阶段相比,人民群众在发展型阶段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需求目标由原来的仅仅要求解决温饱,变为要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需求内容由原来的仅仅要求物质生活的简单满足,变为进一步要求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政治参与。这些要求反映在满足需求的途径上,必然由原来的仅仅要求发展经济,变为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等。这就是说,仅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

在经过艰苦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我国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之后,我们党立足发展型阶段的实际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作出的系统回答。首先,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从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的角度得出了一个总结论。这就是,只有按照“三个代表”来推进现代化,才能获得人民群众持久认可和支持,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思想。其次,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实现“三个代表”的基本思路。这包括:在党的中心任务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党的依靠力量上,强调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党的组织保证上,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等等。这也完整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现代化以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是从现代化还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来看都是重大创新,但是由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治国理政思路提出来的时间较晚,很多思路虽然提出来了,但还没来得及详细展开,因此我们没有据此及时地克服实践上单纯发展经济的弊端。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结果,必然在实践中引发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它们产生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之际。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建设一条腿长,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多条腿短所导致的一系列严重矛盾,我们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实现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成果归谁享受等问题入手,确立了推进现代化的新思路,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也是立足于中国进入发展型阶段后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回答问题。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和发展成果归谁享受等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第一,在党的中心任务上,在我们党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的思想。也就是说,在新世纪新阶段,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它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不只是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而是兼顾历史文化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它不只是单一要素的片面发展,而是兼顾所有要素的协调发展,是为人发展、靠人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在党的依靠力量上,在我们党提出的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也就是说,要在新世纪新阶段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通过促进社会和谐来实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结构的深刻变化,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使社会各个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第三,在党的组织保证上,在我们党提出的以改革精神建设党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也就是说,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以改革精神建设党,必须围绕实现党的先进性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使党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胜任领导推进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