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及依据
- 执政党建设的中国逻辑
- 宋福范
- 8204字
- 2017-11-06 17:19:55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从形成到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当时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针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后来,科学发展观逐步地丰富和发展。到十七大前后,科学发展观就成为了一个不仅是经济,而且包含着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含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一个要素的时候兼顾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为人发展、靠人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治国理政的思路。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明确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总结十七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拥有这样一个历史地位,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理由:
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制定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国情做了一个判断,这就是: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它强调了今天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这种现状。中国从一种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够格的社会主义,必须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做基础。第二,党的十三大曾经明确界定,从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这段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此为依据,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断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综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以生产力不发达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这30多年来的实践看,它经历了从生产力水平极度不发达的生存性阶段向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的发展性阶段变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其实质来讲,是对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一种回应。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
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性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目标肯定是解决温饱。这就决定了需求的内容是赶紧增加物质财富总量,想方设法把蛋糕做大。这相应决定了满足需求的途径就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的生存性阶段,我们党的政策只要牢牢把握住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就可以解决老百姓的主要问题。从我们党的政策发展过程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最早制定的政策就是体现了这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把蛋糕做大,想方设法满足温饱的目的。当年,我们党奉行这样的政策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社会就进入了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的发展性阶段。西方著名学者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类需求五层次论,说明了一个道理,通俗地说就是,人的需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了还想好,一直到不能再好。社会的发展因此而进步。当然,社会也因为人需求的特点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我们制定政策一定要尊重这种需求。基于这个道理,一旦社会走出了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性阶段,进入了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的发展性阶段,人民群众需求必然相应发生变化。在需求目标上,原来实现温饱的目标已经达到,新的目标必然定位为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有相应的文化追求和政治诉求等。相应地在需求内容上,不仅增加物质财富的总量,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在满足需求的途径上,单靠经济增长解决不了问题,要过渡到不仅要经济发展,还要搞好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概念,经济增长仅仅注重经济的量,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的质。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路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作成为一个人的话,邓小平理论可以理解为是这个理论的少年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理解为是青年形态,科学发展观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壮年形态。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思路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
历史地看邓小平理论,它实际上是立足于生产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性阶段来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国家,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因此,邓小平理论就不能不具有生存性阶段的那些特点。我们通常这样讲: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概括。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党的十三大概括的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邓小平理论所包含的主要要点。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动力是坚持改革开放,政治保障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方针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可以看出,党的基本路线就是邓小平理论集中概括,完整勾画了我们党立足于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性阶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系统理解。因此,从完整意义上来看邓小平理论,它就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或者叫核心内容,实质就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这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从邓小平主政中国的时间来看。他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直主政到1989年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交接班。这11年时间,仍是中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性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目标是实现温饱,需求的内容就是赶快增加物质财富的总量,想方设法把蛋糕做大,而仅仅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而邓小平理论在当时恰恰就是抓住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第二,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邓小平理论先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有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最终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首先确立了中国不搞阶级斗争为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主要体现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为此就得改革开放。这是因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首先面对如何改革过去仿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那一套僵化的经济体制。这包括,原来那一套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纯而又纯的按劳分配。这套体制实践证明隔断了发展经济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所以,邓小平当年曾经讲过,过去的政策,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就不行。对少数人,短时间可以,时间长了也不行。所以非改不可。原来的公有制,改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原来的计划经济改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来的按劳分配改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只有解决体制性问题,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呼唤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我们更好、更快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就如同打开窗户透透空气,打开窗户就难免进来苍蝇、蚊子。所以,我们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原则才能更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理论里面最核心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年集中表现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第三,1993年9月,已经退休多年的邓小平,基于他发表完南方谈话以后,在经济大发展局面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在和其弟邓垦谈话中,讲了一段话。他先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实际上是他对我们过去发展道路的一个深刻反思。到1993年,邓小平发现,即使经济发展得很好,如果相应的问题不解决,也会严重威胁我们党的生存和发展。他指出,收入差距问题大得很,“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把邓小平的思想汇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对于当年他主政时期的定位就是先发展起来。邓小平无论是在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权力交接的时候,还是后来南方谈话,都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通过对强调以经济增长为突出特点的邓小平理论的概括,我们可以发现,它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型阶段,完全契合了当时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满足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期待。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型阶段成为历史,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到了有一定程度提高后的发展型阶段,治国理政的思路就必须跟着发生变化。这种发展变化的结果,就是作为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的新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提出来的时候,还主要是从党的建设这个角度切入提问题的。我们通常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苏东发生了剧变。另外,从1993年9月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给我们党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仅发展经济,解决不了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问题。所以,一个政党如何能够长久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成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为江泽民说的一段话: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我们这个社会走出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了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后的发展型阶段后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不仅要重视物质财富总量的增加,还要重视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蛋糕做大,还要注重把蛋糕做好、分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由过去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全面现代化。只有全面现代化,满足了中国人民更高层次的需求,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具体来说,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是要发展生产力,关键是要注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要求变革我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包含着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双重问题,不仅要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财富,把“蛋糕”做大,还要创造更多更好的政治财富,把“蛋糕”做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其实质就是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就是进一步要把蛋糕做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在蛋糕做大、做好后还要分好,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全面现代化的思想。
客观地说,由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相对较晚,大致在2000年初步提出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才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我们在实践上并没有从单纯经济增长为中心走出来,就出现了一个蛋糕不断做大,但相对来讲没有做好和没有分好的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了,发展不够,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都没有跟上,相应引发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
怎么看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必然性?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也是基于我们党和国家处在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以后的发展型阶段来思考我们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通过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么发展以及发展成果归谁享受等问题。它进一步破解了在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以后的发展型阶段,如何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
从空间要素来看,传统的发展观所理解的发展,强调的就是经济增长。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的立体结构全面发展。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原先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老百姓长期以来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所以传统的发展观主要着眼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物质利益,没有考虑历史文化和更长远的问题,也很少考虑子孙后代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关注历史,兼顾未来,是过去、现在、将来的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当年为了发展,为了实现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我们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够。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懂得了历史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还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是所有人的。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协调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发展观只关注一个要素,没有兼顾其他要素。而今天的发展观是发展一个要素的时候还要兼顾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科学发展观是为人发展,靠人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成果归人享有。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这种发展观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在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后的发展型阶段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有效破解了今天中国发展的难题。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现行政策的根本指针
我们党的现行政策是什么?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概括,就是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作了如下一段话的概括,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经历了一个重要变化,之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可以概况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增长之路。而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概况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概况的党的基本路线基础上,把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突出特点就是共产党领导加科学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十八大突出地把生态文明加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完善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与此同时,十八大根据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把实现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的两句话: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中,可以说更加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思。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为此,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更加自觉”,即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的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在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面向未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还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都彰显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部署来看,也反映了或者说贯穿了科学发展的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既是经济改革,同时也是经济的科学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大报告里面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方面强调它的重要性;另一个方面,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具体内容是,要使中国经济发展由过度依靠外需向依靠内需转变,由过度依靠制造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经济转变,由拚能源、拚生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
在政治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改革或者说政治发展核心问题,就是规范权力的使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出发,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寻找、体现这三者有机统一的具体实现形式,最终达到规范权力使用。
在文化建设方面,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软的,就是建立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方面是硬的,就是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这两个方面是连在一起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为载体和支撑。十八大报告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点。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简单说就是两大任务:一大任务是使人民群众“有钱花”;二是使人民群众“敢花钱”。“有钱花”就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不就业,靠吃劳保,就过不上好日子,所以一定要保证基本就业。教育是为每个人提供机会。机会公平,然后才能够保证公平的分配社会财富。所以就业、教育,包括涨工资,统统解决的是“有钱花”的问题。有了钱不见得“敢花钱”,这就要求我们健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在生态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是,首次把生态文明从经济建设部分剥离出来,使它独立成章,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这个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强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此强调把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十八大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题,进一步厘清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些思路。这个思路就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按照党的建设的规律办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此,提出党的建设的一整套完整思想,就是我们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着眼于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牢牢抓住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此,提出党的建设八项任务。这体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