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概述

第一节 《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的发现与刊布

黑水,蒙古语作Kars-khoto,意为黑城,汉语译名为哈拉浩特。黑水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驻地——达兰库布东南约30公里。汉朝时,这里就是重要的边塞。西夏立国后,在全国设立了十二个监军司,用以掌管边境防卫。黑水城是“黑水镇燕军司”的驻所,成为西夏在西北边境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元灭西夏之后,在这里设立亦集乃路。亦集乃路:元朝西北一下路,属甘肃等处行中节省;亦集乃,又译亦即纳,西夏语意译“黑水”。随着时间的流逝,黑水城和尼雅、楼兰古城一样湮没于浩瀚的沙漠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以探险为名疯狂掠夺我国文物,作为文化宝库的黑水城自然成为西方探险家眼中的“猎物”。

俄国军队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P.K.KOZLOV)于1907年12月25日至1909年7月26日,受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派遣,率队在我国西部进行了一年半的“考察”,曾两次到达黑水城进行挖掘。科兹洛夫两次在黑水城发掘文物时,仅黑水城外古塔所得,就简直是“一座拥有各种书籍、文卷和抄本的完整书库”。他在考察黑水城之后,将所得文物打成数十捆箱包,运往圣彼得堡,并于1923年在莫斯科出版了他的整理报告《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掘的文物大体上分为两类,器物部分收藏在俄罗斯国立爱尔密塔什博物馆,文献部分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目前整理公布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已有8000多个编号,上海古籍出版社经过多方努力使这批珍贵的文献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为名出版面世。在这批珍贵的文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海宝韵》的刊布。《文海宝韵》是科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所获大批文献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著名的西夏史专家聂历山就在众多的西夏文献中发现了《文海宝韵》。后来,这部书竟然找不到了。据说,20世纪30年代《文海宝韵》被拿去裱糊,随着聂历山和裱糊师的去世,这部珍贵文献的下落也就无人知晓。正是由于这种原因,20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们出版西夏手写本和木刻本目录时均没有将其收录。几十年以后,裱糊师的家属发现了这部文献,并将其送交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保存(现为圣彼得堡东方文献研究所)。1992年,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与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开始对俄藏黑水城文献进行整理、出版。1993年10月,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国代表团到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整理、拍摄俄藏黑水城文献,《文海宝韵》史金波.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J].民族语文,1999,4.是中方首先拍摄的一种,并将《文海宝韵》的全文收录于《俄藏黑水城文献》第七册中。由于《文海宝韵》印刷时所使用的纸张是宋代公文旧纸,所以《文海宝韵》背面的宋代官文书同样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2000年,《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六册将这批宋代公文以《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为名出版。《文海宝韵》的失而复得,使这批宋代文献重见天日。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在国内是首次公布,对这批文书进行整理、研究并加以利用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文献》中附有《附录》,据《附录》介绍,这批文书为“宋写本,未染麻纸,共109页。每页约高29.5厘米,宽37.5厘米。行数不一,字有大小。楷、行、草书皆具,非一人所书,墨色大多浓匀。有朱笔与朱、墨印。原系长短不一的卷轴装或单页文书,为西夏所得后,裁切成一般大小,并于纸背刻印西夏文蝴蝶装《文海宝韵》。入藏俄罗斯后,按《文海宝韵》的页码顺序装订成册,偶有错简。”这批文书主要涉及两宋之际西北地区的仓司诉讼、军队调遣、军事装备及军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