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朗晨色

从通麦天险出来后,到达鲁朗已是傍晚了。那日因堵车,鲁朗这么个小镇,瞬间涌入了那么多人,住宿顿时紧张起来,一些比我们晚到的人只好在旅馆外面的空地上扎起了帐篷。待安顿好住宿,天色将暗。我们便立即出去找饭馆。早就知道鲁朗有一道名菜叫石锅鸡,那都是驴友们给宣传的,说是如何如何的好吃,甚至说,不吃石锅鸡,白走318。故大家很想借此机会去搓上一顿,既解馋又消乏。

走到镇上,只见路边开着的居然全是石锅鸡店,也不知哪家才是正宗的。寻了几处,终于看准了一家进去。一问,开这石锅鸡店的全是四川人(这一点到现在也没搞懂,为什么没有藏族人开这店的),虽然相互沟通上是容易些,可这菜经他们的手烧出来,总觉得似乎少了点特色。后来我们才知道,这石锅鸡其实就是四川人捣鼓出来的“林芝名菜”。炖鸡是需要时间的,店老板让我们耐心地等会儿。怕我们着急,老板先端上一壶热茶给我们来打发时间。这是当地的一种土茶,虽没有我们浙江的绿茶那么可口,却有股淡淡的草香味,并不觉得难喝。约个把小时后,石锅鸡上来了。看了才知道,所谓石锅鸡,完全得名于炖鸡的工具,而烹饪的方法其实与我们内地差不多。那锅是用石头凿出来的,又厚又重。据说,做锅的石头还是从墨脱用人工背运过来的(因当时墨脱与西藏其他地方未完全通公路)。这种石头叫皂石,质地较软,且细腻,易于凿饰,但人工运输的成本很高。放在我们面前的这口石锅虽不是大号的,却是分量十足,至少得有十几斤重。像这样的锅,售价至少在六七百元以上。

石锅里炖的除了鸡之外,还另加有野蘑菇、党参、嫩姜、贝母、枸杞、红枣等辅料。因石锅本身能保留很长一段时间余热,放到桌上后,锅里的汤汁依然在不停地沸腾。一尝,味道确实不错,尤其这汤,鲜美得很。由于鸡都是本地放养的,肉质自然是不错。我想,即便不放那么多的佐料,这鸡怎么烧都不会难吃的。

那顿饭味虽甚好,却也不便宜,总共约花了二百多元。但细细算来,也不能说很贵,这毕竟是当地的土鸡呀,肉质可不是内地那些饲养场里用掺着激素的饲料催大的速生鸡所能比的。吃饱喝足,即回旅舍早早歇息。镇子太小,无处发呆。

第二天早上,我们继续向八一镇进发。踏上国道,才往前行驶了几百米,便被道路两旁的景色惊呆了,实在没想到,鲁朗的晨色竟然美得叫人难以置信。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挡着,天际失去了应有的原色,远处的南迦巴瓦峰也远远地躲着我们。这又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本来,如南迦巴瓦峰能向我们展露的话,无疑又会是一幅“大景”。但是,此时的鲁朗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美艳,那是一种恬静与优雅,秀丽与精致的糅合。与许多藏区里那种阳光普照的高原景象不同,这里所有的山峰都被茧丝般的晨雾一层层地缠绕着,翠绿的山腰里,林木丛丛;五彩的田野间,溪流淙淙。又见路边有一扎西岗民俗村,村头由一座小桥隔着,内景致甚佳。我们将车开入,出来一藏民,伸手示意:须缴十元,哦!算是门票吧。连停车带观景,不算贵!缴毕,一挥手,入内。

村里建了些供游客用的简易设施,可住宿、吃饭,且价钱比外面的旅舍还便宜些。于是,我们有些后悔了。许兄说:早知道的话,昨晚住到这里面来多好呀。作为一处带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旅游点,这个村子的规划很是朴素实用,既不显奢华也不显拙陋,与大自然融合得极其贴切,几乎没有刻意的人工凿痕,完全依托于既有的形态而建。

平缓的山坡上,浓密的绿草间夹杂着一株株高大的灌木。溪边的草滩上,一圈圈木栅栏围匝着,几匹马儿和牦牛安详地踱步其间。即将成熟的青稞像大块的油彩涂抹在田野上,一片金黄。零星散布着的民居,不时升腾起几缕炊烟,依依袅袅地飘向远处。开满野花的草地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偶有几只飞鸟掠过,静谧中似乎能感觉到空气的扰动。

晨雾中的鲁朗

面对此景,我想,若要评选中国最美乡村,那鲁朗也一定是当之无愧的。至今,我仍常常想起鲁朗的山水,也会做梦般地想象着什么时候能留足充裕的时间,再到那儿去美美地住上几天,尽情地享受一下这雪山白云、蓝天绿野间的自在与闲逸。悠然地徜徉于这轻风绿野之中,不徐不疾地在光线最好的时候痛痛快快地拍些自己中意的照片,岂不美煞人也!虽然,在藏区,大美之景很多,但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质,而鲁朗无疑是精致和细腻的。需要强调的是,鲁朗之美其实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么个小镇。从米堆至八一镇这一路上的山山水水,总是可见风格相似却又形态各异的风景,它们都是鲁朗的延伸和再现。看着这一切,同行的许兄也情不自禁道:我们什么时候再来一趟如何?花几天时间,或步行,或骑车。是的,只有从从容容地行走,在旅途中找到风景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内心,那才是境界最高、品质最佳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