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原型档案:看看专业产品经理的原型是什么样
- Gara
- 81字
- 2024-12-21 13:17:51
1.2 制造创意的过程
在我们确定了一个起点或者说一个想法之后,随即要为这个想法制作一套方案。这就是具体的设计工作。
我们希望设计方案一样充满创意,以下谈谈制造创意的过程。
1.2.1 观察
我暗恨自己没有强大的捕捉事物细节的能力,好在我周围有那么一些小伙伴在这方面非常擅长,他们总是会发现一些你看不到的细节。这绝对不能说是“细心”,他们只是单纯地在万千事物中,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如果没有这个天分,并且没有对图形记忆进行过训练,我们会对眼皮子底下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
同事的桌子上有两只手掌大的小熊,某位设计师每次路过都会给它们摆一个新的造型,然而这样持续了很久之后他很沮丧,找了个机会告诉那位同事:“你一直没发现你的小熊每天都在换造型吗?”那位同事得知此事之后无比郁闷,因为她每天面对着屏幕办公,两只小熊每天都被夹在他的屏幕上,她居然一点都没有发现。
强大的观察和图形记忆能力是创意的基础。
不管从何种角度来说,只有先输入,才有输出。比如,语言的学习,你必须经过“听”——学习与记忆单词,才有“说”——开口表达。如果你没有“输入”的过程,即便你每天沉浸在全外语环境中,对你的语言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小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输入”的过程,但是成年后,这个能力会退化,因此年龄越长,越需要有意识的输入。
观察的对象积累,应该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果在你想要设计某个东西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也要慎重考虑,一个不太有经验的设计师如果看了其他竞争对手的作品,就无法逃出对手的“陷阱”,因为积累不够,所以可参考的也仅有同行。
如果你没有在平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到或者记住什么东西,在你需要想法的时候,就少了很多可选择的道路。
唯有思维,决不能用二手货。——“李白”
1.2.2 解构对象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群,在大部分情况下看到的物体是一个整体,在拥有专业美术知识的学生眼中,看到的物体是被解构过的各种部位(见图1-3)。
图1-3 解构物体
基础的美学解构是对色彩、点、线、面、表面活动(也称为肌理)的分解。我们不用局限于这些元素,我们有时候还要解构哪些部位先于另外的部位被制作出来,或者是对这些元素本身的进一步解构。
解构对象是消化吸收的过程。把一个完整的物体分开来,才知道每一个部位都承担了什么责任,其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只有知道怎么分开,以后才知道怎么组合,剥离是再创造的前提。
1.2.3 联想
设计师需要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做设计稿,有足够实践和使用工具的机会,却少有系统学习和训练思维方式的机会。
● 后天联想能力的锻炼
事物关键词与关键词的继续联想。
随便找一个物体,以它为起点,不断发散新的元素,把这些元素再次发散,以此类推,开始一段毫无目的的疯狂联想训练。
这个方法能帮助我们拓宽联想的广度(见图1-4)。
图1-4 关键词联想
随机两个事物有条件地联系在一起。
“坐便器和宇宙飞船产生相关性的条件是什么?”
条件一:宇宙飞船需要安装坐便器。
条件二:和坐便器长得一样的宇宙飞船。
条件三:坐便器的生产商和宇宙飞船一样。
条件四:……
随意选择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物体,使用各种条件把它们联系起来,条件越多越好。
这个方式帮助我们锻炼联想的深度(见图1-5)。
图1-5 条件的联想
● 联想的两个维度
事物本身和事物所在的时空。
关于时间的联想:一个香蕉在昨天和明天分别会怎么样?
关于空间的联想:一个苹果在咖啡馆和宇宙飞船中分别会怎么样?
我们通常可以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做轻松的联系,但是很少把事物放在不同空间中联想。
所以在联想的锻炼过程中,可以尝试多次把事物放到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联想。
比如:现在我眼前有一个猕猴桃,两天前它硬得和石头一样,我刚才捏它的时候,软软的恰好可以吃了,如果再放两天应该会更甜。它现在放在我的桌子上,如果我把它放在冰箱里味道会更棒,如果我把它的毛都剃掉会怎么样……就这样用思维带着这个猕猴桃去旅行。
要超出常人的预期,你首先得先足够发散。大家都能从牛顿联想到苹果,唯有你能联想到砸中牛顿的那只苹果,和五分钟后被牛顿咬了一口的苹果。
1.2.4 重组——再创造
我们经过观察与解构,在脑中储存了元素,在正式开始创意过程时联想到了这些可用的元素,然后把这些元素重组起来——这就是再创造。
重组有下面这些方法。
● 打乱组合,把解构的部件打乱重组。
● 替换,用其他部件替换。
● 增删,增加或删除部件。
重组的目标是达到一体化,一体化是对设计整体的把握、点线面构成的组织能力、所有部件的共同特质等。
如果我们仅仅是把解构的部件拼接起来,那远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当重组之后的作品有了自己的灵魂,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了设计师个人风格与特性的表达,我们才能说完成了“再创造”的过程。
PS:上面一段的版权应该归属我的伙伴Charlie,来自我们的闲谈并由我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