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任决定一切(白金版)
- 唐渊
- 3678字
- 2021-03-23 17:23:08
第三节 尽职尽责的心态基础
一、心存感激地工作
心存感激地工作才会负责任地工作。如果你一面工作一面在痛恨老板、痛恨企业、痛恨工作,你会对工作负责任吗?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说的是动物尚且知道感恩,况且我们人类呢?
“饮水不忘挖井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的是人应该懂得感恩。
相信很多时候人们都懂得感恩。你在问路的时候,别人告诉你正确的走法,这个时候你会说“谢谢”。这说明,人们在内心有感恩之情。
但令人费解的是,人们往往习惯于对陌路人感恩,但对生命中帮助自己、熟悉的人却不懂得去感恩。例如有人不会去感恩父母,有人说父母养育子女是理所应当的;很多人也不会去感恩上司,感觉上司很不好,总是提出很多的工作要求,对员工有很多的不满意,还会经常批评员工;一些管理者经常抱怨下属太差劲,做不好工作……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自不必多说,感谢上司也在应当之列。大家要想一想,在读书之前是父母在教育我们,读书以后是老师在教育我们,工作之后是领导、上司在引导我们。所以,对待上司、领导就应该像对待父母、老师一样去尊重他们。
同样的道理,上司也应该学会对下属心存感激。上司应该明白,下属的岗位绩效是自己岗位绩效的一个构成部分,下属在自己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成就,这是下属对上司的最好报答,上司必须心存感恩。哪怕下属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好、不对,上司也要想办法以爱心去帮助他成长进步,多问问自己对下属的进步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心存感激是理所应当的。
一次我在一家公司给员工上课,一名经理非常好心地告诉我:“老师,你要当心一点,我们老板很坏。”
我问:“你们的老板怎么个坏法?”
他跟我数落了一大堆老板的坏处,就像是在控诉万恶的地主一样。
我说:“既然你们的老板这么坏,为什么你还要给他干活?”
他回答说:“不给他干活没有更好的地方去,现在不是时候,以后迟早要离开。”
于是我给他分析:“既然你说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这个工作就是你最佳的选择。而且是你目前的企业在收留你,是你现在的老板给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你一份收入让你养家糊口,这是公司和老板对你的贡献。而你呢,随时随地讲老板的坏话,把这个企业当做跳板随时准备背叛。你说到底是你自己坏还是老板坏啊?
我的一番实事求是的分析终于让这名经理意识到自己说老板的坏话是不对的,是自己缺少感恩的心态。
很多人只看到组织的不足之处,却很少想到来自组织的帮助。很多你现在拥有的东西,都是组织带给你的;如果没有你现在服务的组织,那么你所拥有的就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失去。
李墨是某公司的老总,他手下曾有过一名员工,刚开始的时候李墨给他800元/月的工资。第二年涨到1200元/月,第三年涨到1800元/月,到了第四年,涨到3000元/月。后来,李墨听说这名员工一直在外面讲自己的坏话,于是就把这名员工叫到办公室。
李墨:“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啊?”
员工:“我这么辛辛苦苦干活,给公司创造这么多的效益,每个月却只有3000元工资。”
李墨:“那你需要多少?”
员工:“有一个公司让我去,每月给我5000元。”
李墨:“我相信这家公司会给你5000元,但是你要分析一下这5000元是怎么来的?至少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你从800元/月涨到3000元/月,说明你的能力提高了。你的能力之所以会提高,是在公司给你提供的平台上锻炼的结果,如果你还停留在800元/月的水平,现在凭什么去拿5000元/月的工资?第二,这家企业为什么愿意用5000元/月挖你这个人?因为你是我的助理,他们认为李墨培养出来的人肯定好。如果我告诉他这个人是被我淘汰、工作业绩不好的人,你想他会愿意花钱雇用你吗?”
员工:“老板,你千万不要这么做。”
李墨:“我肯定不会这样做,而且我会支持你去,我希望我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够成为人才。”
不懂得感恩组织的人是不会受组织欢迎的。
王老板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喜欢问他们一句话:“你们原来的老板怎么样?”
有的应聘者会说:“我们老板很好。”
王老板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要离开?”
得到的回答:“因为我是英语八级,在原来的岗位上没有机会完全发挥,老板觉到很可惜,他希望我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王老板说他喜欢这样的人,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是不会说原来企业老板坏话的。
但也有应聘者这样回答:“我们原来的老板很坏,所以投奔你来了。”
这样的人,王老板是不敢要的,会劝他另谋高就。
员工和老板考虑问题的角度会不同,所以当你是一名雇员时,应该多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给老板一些同情和理解;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时,则需考虑员工的利益,对他们多一些支持和鼓励。很多员工对这一黄金定律还不理解,认为老板太苛刻。当他自己成为老板后,却觉得员工太懒惰,太缺乏主动性。其实,改变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老板想的是最好我少付一点薪酬,员工多做一点工作;而员工想的是最好工作轻松一点,同时收入高一点。
有位导游抱怨工作没有底薪,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她想去告老板;后来听说她想自己当老板,开一家旅行社。我问她是否有把握?她说:“基本上没问题,因为导游是不需要发底薪的!”
很多员工认为老板对公司而言仅是一个投资者,是一个“最有权力的闲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很多员工有一种被剥削的感觉,有的甚至对老板产生了敌对的情绪。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别看有些老板平日里若无其事,一副轻松潇洒的样子,其实他们大都承担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责任。创维集团的总裁黄宏生把苏格拉底的“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这句话大概也是不少老板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有个连锁店老板决定再开两家新店,一些员工心理不平衡了:“老板赚那么多钱!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也就几千元钱,跟老板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得知员工的抵触情绪之后,老板说:“谁愿意跟我一起投资?”结果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当老板有那么轻松吗?其实老板有更多的压力,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果你不想承担这种压力和风险,就只能选择当一名好员工。况且,如果老板不继续开连锁店,就会有很多的员工找不到工作,现在的员工也会失去涨工资的机会。企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永远需要感恩,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讲的就是如何去感恩。当一名推销员向顾客介绍产品,介绍了半天顾客不买,推销员还是要感谢顾客花了这么多时间听你讲了这么多,我们知道,很多顾客不喜欢花时间和精力听推销员解说。员工还要感谢上司的批评,因为上司批评是帮助你提高工作品质,哪怕你以后离开这家公司,还是要感谢原来的老板和企业给你创造了成长的平台,让你有机会、有能力去从事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工作。
这种感恩组织、讲原来老板好话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也要避免说别人的坏话,哪怕这个人真对不起你,你也不要去说他的坏话,喜欢说消极话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有位朋友打电话给黄进:“黄进,我要结婚了。”
黄进:“你不是去年刚结婚吗?”
朋友:“我后来离婚了。”
黄进:“我怎么不知道?”
朋友:“结婚我会告诉你,离婚我怎么会告诉你呢?”
黄进:“那好,是不是又要喝喜酒了?”
朋友:“对啊,今天打电话就是要请你喝喜酒。”
黄进:“好的,你放心,我一定到场。”
朋友:“黄进,这次你可没那么轻松了。你可要给我讲两句,客串当回司仪。”因为黄进主持婚礼时气氛比较好,所以他答应了这位朋友一定会到。
等到结婚日期临近,黄进一直没有再接到这位朋友的电话,于是主动打电话跟他开玩笑说:“到现在都不打电话给我,是不是不想请我主持了?”
没想到朋友真的回答说:“对,不想请你主持了。”
黄进尽量克制住尴尬没有表现出来:“那好,你请其他人也是可以的,到时候我去喝一下喜酒就可以了。”
没想到这位朋友说:“喝喜酒你也不要来了。”
黄进:“喝喜酒也不要来,你是不是怕我不给红包啊?”
朋友:“不是这么回事,叫你不要来就不要来。”
黄进:“不说清楚怎么回事,我就偏要来。”
朋友只好说实话:“我不结婚了。”
黄进万分惊讶地问:“你怎么又不结婚了呢?”
朋友:“因为我那个老婆是二婚。”
黄进:“你自己不也是二婚?”
朋友:“我这个二婚比那个二婚好太多了。她总是在讲原来老公的坏话,而我从来不说以前老婆的坏话。离婚双方都有原因,没有必要说对方不好。这么一个不知道自我检讨的‘二婚’,我是不敢把她娶进门的。”
有一首诗,笔者做了修改整理,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感恩诗》:
我感谢关爱我的人,他让我得到了幸福;
我感谢让我爱的人,他让我学会了珍惜;
我感谢藐视我的人,他唤醒了我的自尊;
我感谢不爱我的人,他让我懂得了自爱;
我感谢伤害我的人,他磨练了我的意志;
我感谢欺骗我的人,他增进了我的智慧;
我感谢中伤我的人,他砥砺了我的人格;
我感谢鞭打我的人,他激发了我的斗志;
我感谢遗弃我的人,他使我学会了独立;
我感谢背叛我的人,他成熟了我的判断;
我感谢绊倒我的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
我感谢斥责我的人,他提醒了我的缺点。
总而言之,我感激所有使我成长的人!
当我们将“感恩”当成一种习惯时,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我们不应该抱怨工作、抱怨社会,而应该持着“感恩”的心态去工作,为公司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
二、不为薪水而工作
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是在工作中获得珍贵的工作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的充分表现和人品的普遍认同等。这些收获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有一次,我到某高校给学生们做演讲,主题为“如何成功踏上就业之路”。在提问的时候,一名法律系的学生问我:“唐老师,现在我们出去应聘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用人单位会问我们薪资要求。”
唐老师:“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学生:“没有5000元/月我是不干的。”
唐老师:“后来的情况怎样呢?”
学生:“后来他们就一直没有找我!”
唐老师:“为什么一直没有找你?”
学生:“估计认为我工资要得太高了。”
唐老师:“你凭什么要这么高的工资呢?”
学生:“当律师的人收入很高。”
唐老师:“你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啊?”
学生:“没有,我还没毕业,怎么会有成功的案例?”
唐老师:“那你凭什么让用人单位给你这么高的工资?如果你自己是用人单位,你愿意给无法证明能够创造多少业绩的应届毕业生发这么高的工资吗?”
学生:“不愿意。”
唐老师:“优秀的律师是能够赚很多钱的,但也有律师由于不受市场欢迎而不得不改行的。不是律师赚钱,而是敢于负责任、善于负责任、能够负责任的优秀律师才能赚到钱。要想赚到钱,就要首先让自己优秀起来。”
只为薪水而工作的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我干一份活,就该得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工作中没有热情,没有激情,没有信心,没有良好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过就躲过,敷衍了事。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能力和前途,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在书摊上卖的《如何消磨上班时间》一书就是为他们写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薪水,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了。
那么何不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呢?因为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让人成长的机会。在公司,老板支付给你的是薪水,但你在工作中赋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黄金”——那就是你在工作中获得的珍贵的工作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的充分表现和人品的普遍认同等。这些东西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如果你有机会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始终高居事业的顶峰。在他们的一生中,曾多次攀上顶峰又坠落谷底,虽起伏跌宕,但是有一种信念始终伴随着他们,那就是金钱以外的“黄金”。
这里我们没有讲大道理,也不是替老板说话,而是替所有的职场中人说话,替职场中人着想,职场中人必须要明白:不为薪水而工作,薪水自然会提高。
首先,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企业老板是明智的。企业寻找的是那些能力比较强、能够创造业绩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不用担心加薪的问题。
当然,作为一名聪明而明智的老板,他不会简单地跟你说:“好好干,我会给你加薪。”他会拍拍你的肩膀:“好好干,把你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将会有更多的责任让你去承担。”实际上,在让员工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职位的提升和薪水的提高。也就是说,当老板给你加重任务的时候,就是在考虑给你加薪的时候。你愿意接受这个观点吗?
其次,不要担心自己的努力会被忽视。正像一些人在工作中表现出吊儿郎当的工作态度会轻而易举地被发现一样,如果这个人愿意很认真地去工作,相信周围的人尤其是老板也一定看得到。
有一个年轻人想试试自己有没有被提升的机会,于是就毛遂自荐对老板说:“老板,让我去做管理的工作吧。”
老板说:“这样吧,你可以先去试试看。我们新建的厂房在进行设备安装,你去负责一下,但是不能保证给你加薪,也不能保证给你升职。”
年轻人高兴地到新厂房去工作,到那里拿图纸一看,什么都看不懂。这个时候他有两个选择:第一,继续干下去;第二,看不懂图纸,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索性退出不干了。但他选择了前者。他自己花钱请老师傅吃饭,交学费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后来终于保质保量地把工程任务完成了,不久以后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和加薪。
老板跟他说:“我知道你看不懂图纸,如果你当时用任何理由推托这份工作,你在这个企业都将会没有前途,一个没有能力同时又不安分守己的人在我们企业是不受欢迎的。恭喜你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大部分人会花很多时间关心薪水、福利、休息和下班以后的事情,如果你做每一件工作都是那么热忱、友善和不计报酬,那么,你就将自己与这些人区分开来,那么成功就应该属于你。
第三,万一企业对我们不公平怎么办?万一我努力了别人还是看不到,还是得不到回报,老板还是不明白怎么办?这时候也可以退一步想一想,老板今天看不到,明天有可能看到;现在看不到,以后可以看到;这个老板看不到,可能其他老板看得到。哪怕别人都看不到,自己还是会知道所付出的努力终将会得到回报。所以,你没有必要担心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以把现在学到的本领、技术都发挥出来,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
当你从一名一无所知的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的高效管理者,你已经在获得进步了。
试比较以下两名具有相同背景的年轻人。
A员工:热情主动、积极进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精益求精,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
B员工:总喜欢投机取巧,总嫌自己的薪水太低,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请问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雇用哪一名?你愿意提升哪一名?你愿意给哪一名员工加薪?你认为哪一名员工有更好的前途?相信答案都会是A员工。
再请问,你会选择做A员工还是B员工?相信人们都会选择做A员工。
现在,请您记住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为薪水而工作,如果你能不只为薪水,同时为自己的进步而工作,你就超越了大多数人,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热爱自己的工作
有许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他们身在其中,却无法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劳动。二是因为浮躁的心理,所以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做好目前的工作。他们不喜欢正在从事的工作,自然无法投入全部身心,在工作中也就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将大部分心思用在如何摆脱现在的工作环境上。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所成就的。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好坏之别。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你用心做好了,一样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丰厚的回报和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2004年4月19日,麦当劳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突然逝世。麦当劳公司董事会随后推选了当时年仅43岁的澳大利亚人查理 · 贝尔为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因此成为第一位不是美国人的麦当劳掌门人,而且也是麦当劳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贝尔小时候家庭比较贫困,当他还在15岁的时候就去麦当劳公司打工了,他的目的就是赚一点零花钱。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扫厕所。虽然打扫厕所的工作又脏又累,但是贝尔还是尽心尽力、满怀热情地将其做好。常常是扫完厕所拖地板,拖完地板继续扫厕所,有时候还抽空去帮忙翻一翻正在烘烤中的汉堡包。他所做的一切都被这家麦当劳的经理看在眼里。经理很高兴看到贝尔这么认真地工作,于是跟贝尔签订了培训协议,分配贝尔在麦当劳的各个岗位上不断地学习、提升。贝尔在19岁那年不负众望,被提升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麦当劳店面经理。
查理 · 贝尔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明天的总裁就在今天的明星员工当中。所以,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做,而且应该用心去做。
卢浮宫收藏着莫奈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女修道院厨房的情景。画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一名天使正在架水壶烧水,另一名天使正优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个穿着厨衣,伸手去拿盘子。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们全神贯注地去做。
而要用心做好每件事情,就需要首先认识到每一件事情对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说的是一名记者为了写一篇关于建筑业的文章去采访建筑工人。他来到建筑工地时看到一名工人正在砌砖,于是问他:“你在干吗呢?”
那个工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啊?我在砌砖啊!”
他问第二名工人,工人说:“我在建大楼。”
他问第三名工人,工人说:“我在建设美丽的城市。”
过了三年,第一名砌砖的工人还在建筑工地砌砖;第二名砌砖的工人已经坐在办公室里面看图纸了;第三名砌砖的工人已成了前面这两个人的老板。
同样是砌砖的工作,但是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不一样,最终三个人的发展结果完全不同。
有三位少年跑到少林寺,要求住持收他们为徒。
住持问第一位少年:“你为什么要学武功?”
第一位少年回答:“师父,我身体太弱了,我学武功是要强身。”
住持又问第二位少年:“那你呢?”
第二位少年回答:“师父,我家里富裕,每天大鱼大肉,所以我吃得太肥了,我学武功是要减肥。”
住持问第三位少年:“那你又为什么要学武功呢?”
这位少年激愤地说:“师父,我们村子遇劫,我父母和许多乡亲父老都被他们欺压。我学武功是要保护乡亲们。”
结果,当然是第三位少年把武功学得最好。
如果你是砖匠,可曾在砖块和砂浆之中看出诗意?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那么在整理书籍的空隙,是否感觉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如果你是学校的老师,是否一见到自己的学生,就变得非常有耐心,所有的烦恼都会抛到九霄云外?如果你是餐饮行业的服务生,有没有从客人满意的笑容里领会到职业的崇高和人生的美好?
即使你的处境再不尽如人意,也不应该厌恶自己的工作,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环境迫使你不得不做一些令人感到乏味的工作,你应该想方设法使之充满乐趣。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无论做什么,都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接触过很多大公司、大集团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福利待遇,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但是他们仍然非常痛苦,认为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仍然在想办法离开这家公司,打算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去。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你确确实实想换工作当然是可以的,只是换工作之前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哪怕换一万份工作也将于事无补。
唐铭和林妃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天,林妃来找唐铭:“唐铭,你有没有客户帮我介绍介绍?”
唐铭问:“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我现在在推销化妆品。”林妃答。
唐铭:“那好,以后遇到有这方面需要的人我就介绍给你。”
当唐铭把周围需要买化妆品的朋友名单交给林妃的时候,她告诉唐铭:“唐铭,我已经不干了。”
唐铭问:“你现在干什么去了?”
林妃说“我现在换工作了,推销电子产品。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客户帮我介绍介绍。”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唐铭向林妃介绍客户的时候,她又告诉唐铭说:“唐铭,我已经不干电子产品推销了!”
唐铭惊讶地问:“你怎么又不干了?”
林妃回答说:“我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成功,所以我要学习成功的方法,现在专门找了一位老师学习成功学。”然后她又跟唐铭推销他们的成功学课程,希望唐铭能帮她介绍学员。
唐铭回答说:“好,到时候给你介绍客户。”
当唐铭把客户介绍给她的时候,她告诉唐铭:“唐铭,跟着别人学成功学还不如自己讲成功学。现在把客户介绍给我就可以了。”
唐铭认为,讲课不是那么容易的工作。不要认为讲师站在台上非常风光,能引来许多人羡慕的眼光。但是正如很多人都会唱歌,但是最后没有几个当得了歌星一样。于是,唐铭告诉她想先听听她讲课,了解一下再说。不久以后,当唐铭能抽空去听她讲课的时候她又说其实当讲师也不容易,做不下去了,要回来跟朋友一起开公司。
2008年年底的时候,林妃突然打电话请唐铭吃饭。唐铭问:“你现在做什么事情?”
“我现在准备开始做化妆品。”林妃说。
原来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
如果换工作之前没有很好的心态,遇到困难就躲,最终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热爱工作,就要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是一种品格,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企业,忠诚于自己的产品,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不仅仅是对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人的忠诚,更是一种职业的忠诚,是承担着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
四、自动自发地工作
所谓自动自发,就是人主动采取的行动。
通常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人:卓越者
主动才能卓越。主动的人内心有一个发动机,不需要别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总是能够在不被人告知的情况下做着恰当的事情。这种人天生就是领导者,天生就是金牌得主,是人群中的卓越者。如果他是领导者,他应该是老板型的领导者;如果他是运动员,他应该是金牌运动员;如果他是员工,他应该是金牌员工……
汤教授曾经受邀到一家公司给员工做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我主动,我进步”。经常坐在最前面的那位个子高高、头伸得长长的是他们的总经理。
这位总经理原来在一家职业技术学校读书,学的是烹饪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一个农行的食堂工作。他在做厨师的过程中总是喜欢去做一些额外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餐饮方面的管理知识。
后来,他被招聘到一家宾馆当餐饮部的经理。在当餐饮部经理的时候,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把餐饮部的管理工作做得很好,同时,还主动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工作。正是因为这种主动的精神,使他对宾馆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比较了解,后来他被提拔为总经理助理。在当总经理助理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想总经理所想,为总经理分担工作。久而久之,他就学到了用总经理的思路思考问题,这为他以后创办自己的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如果不是这种主动的精神,他后来就不可能创办自己的企业。
因此,他总是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公司的每一名员工,希望他的员工都能够成为主动的人。他要让每一名员工都学会汤教授讲的一句话:“我主动、我进步。”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老板的潜质和机会,但是能够学习做职场中主动的人,做好更多的工作,终将会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讲述的是青岛港一位普通却又伟大的产业工人——许振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人称金牌工人。许振超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初中毕业生,今天却成了闻名航运界的桥吊专家;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却主持编写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众多专业院校列为必读教材;作为一名普通的桥吊作业队长,却主持建立了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带领他的工友们创造了集装箱作业的世界纪录。后来,国家广电总局、青岛市委宣传部和青岛港还专门以许振超为原型联合摄制了数字电影《金牌工人》,这部电影在北京上映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第二种人:优秀者
第一种人即主动的人,是在没有被人告知的情况下已经在做着恰当的事情。第二种人是需要别人告知的,但只要跟他讲一次就够了。一般来说,企业里的管理人员大多属于第二种人,他们是坚定的执行者,代表人物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中的罗文。
美西战争时,美国必须立即和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可是加西亚在古巴的森林里,没人知道他在哪里。这时有人推荐一个叫罗文的人。罗斯福给了他一封信:“请把它交给加西亚!”没人跟罗文说加西亚是男的还是女的,长发还是秃头,是将军还是看大门的。罗文也没问。四天之后,他在一个夜里从古巴上了岸,消失在密密的丛林当中。三个星期之后,他从古巴的另一边出来,至于他是如何徒步走过这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又如何打听并见到加西亚将军并把信交给他的,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加西亚将军收到了美国总统的信。
《把信带给加西亚》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罗文这位英雄人物,这是人们对罗文式优秀者最好的褒奖。
第三种人:普通人
这种普通人在企业里大量存在,普通人的特点是任何工作跟他讲一次不够,需要跟他反复讲,并且需要承诺给他相应的条件,让他得到更多的好处,他才愿意把事情做好。
某天A经理对B员工说:“你打扫一下那堆垃圾。”
B员工说:“好的,我扫一下。”
第二天,那里的垃圾没有打扫。
A经理问B员工:“怎么没打扫?”
B员工回答:“因为比较忙。”
第三天,垃圾仍然堆在那里没被打扫。
A经理问B员工:“怎么没打扫?”
“这事情是我做的吗?”B员工回答。
A经理说:“你扫完了我给你发奖金。”
B员工回答:“哦,好的,我马上去打扫。”
最后终于打扫过了,却不怎么干净。
像B员工这样的人很欠缺主动性,需要上级不断去催促和给予奖励才会去完成工作。这些人也是很多管理者头疼的对象,他们也因为缺乏主动性而注定是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
第四种人:被淘汰者
被淘汰者的特点是无论跟他讲多少次他都做不好事情,创造不出业绩,这样的人在组织中势必要被淘汰。这种被淘汰的人除了少数靠投机取巧得势于一时的“强人”之外,多数是生活在贫困当中,他们只会发牢骚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总感觉上帝亏待了他,企业亏待了他,领导亏待了他,老板亏待了他。
实际上,他应该想想是什么原因使自己处于这么糟糕的处境中?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在自己身上?正因为永远处在贫困状态,所以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为下一个月的房租苦恼,为明天的方便面苦恼。但是这些人宁愿天天这么苦恼也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不愿主动争取更多的工作。
小明已经毕业很多年了,干过几份工作,不是因为没有业绩被老板炒了鱿鱼,就是公司发不出员工工资,她炒了老板的鱿鱼。经朋友介绍,小明刚刚找到一份国企的新工作,做产品销售,底薪高,有提成,五险一金,福利也好,办公环境也不错,小明当然很满意。但试用期一过,小明就离开了这家公司,原因是星期六需要加班,她说:“我要过生日,不能调休。”经理说:“团队每个人都应该发挥各自所长,担负团队的公共工作。”她说:“不另加工资不做。”业绩做不出来,给她调岗做后勤,她说:“没有提成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领导说:“这样的员工想帮她也帮不了,怎么扶也扶不起,只能放弃了。”
第五种人:被改造者
被改造者不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好,而是根本就不做,妄图不劳而获。但是要知道,“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鲁迅。所以,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不肯劳动的人,就需要被改造,所有犯罪的根源,都是好吃懒做!
董某开了一家车行,经过多年的努力,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可董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致富让未成年的外甥杨某的心中极不平衡。前不久,早有预谋的杨某怀揣安眠药来到了车行,与看门的表哥聊天,趁其不在意将安眠药放入了表哥的水杯中,过了一会儿,杨某看到表哥喝了“药水”后,渐渐昏睡,便抓起电话打通了上午联系好的货车,以销车为名将价值二十余万元的十二辆崭新的摩托车装上汽车拉往外省。正当杨某到处寻找买主之时,刑侦人员连人带车将其抓获了。
第六种人:被惩戒者
这种被惩戒者,不但自己不干,而且还捣乱,妨碍别人干,在团队中起着破坏作用,是负能量。多数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不仅规定“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工作时专心致志,不闲聊闲逛,不说笑打闹,不吃零食,不干私活”,而且还规定“不妨碍他人工作或学习,不在工作岗位接待客人”等。至于这种人为什么要“搞破坏”,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是性格原因,多动症,不捣乱不痛快;有些是品德原因,拖别人后腿,以掩盖自己的落后;有些是政治原因,踩掉了别人才能让自己爬上去……
惩戒害群之马,才能维护大众利益,才能补充正能量。
老刁当副处长已经十几年了,处长换了好几拨,但他始终是副职。老刁对此深感委屈,每见一位新领导到任他都十分不高兴,不但不配合工作,反而处处给领导出难题。他的领导只能“惹不起躲得起”,尽量少让他参与工作,少给工作添乱。在领导看来,只要他啥都不干,就是对团队的最大贡献。
在我们身边,上述的六种人都可能会碰到。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种人呢?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负责任的人无疑就应该是第一种人、主动的人、自觉自发的人。
学会感恩,珍惜并热爱工作中所获得的一切,用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工作中,这样你就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