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美旅行:西藏完全自游宝典
- 玩美一族
- 378字
- 2024-12-21 11:50:02
1.1 自游西藏:特色大放送
西藏,青藏高原上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孕育了独特的文明。这里有全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高原;有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有最淳朴的藏族民俗;有最虔诚的信仰;有沿途风景美不胜收的神奇天路……
01 雪域高原
在飞机上鸟瞰整个青藏高原,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碧蓝的天空下,一眼就能看出西藏山型地貌鲜明突出,连绵起伏,山陡石尖。下了飞机,身临其境之后,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这也是西藏独有的魅力,无处不充满着神奇,一切都因为它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曾几何时,一首《青藏高原》唱出了无数人心底对西藏的向往和热爱,而西藏本身就像一首大美无言的歌,它独守着纯美晶莹的雪域高原,创造着独有的文化。雪山之巅圣洁的白色和高原天空一尘不染的蓝色,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大型雪山“冰淇淋”可望而不可即,是西藏给所有旅人们的第一印象。
02 虔诚朝圣
西藏的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寺院、身着一袭红衣的喇嘛、随风飘扬的五彩经幡,还有人们心底虔诚的信仰,随处都能看到转经和朝拜的信徒。
转经是西藏以及川、滇、青、甘藏区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活动,意思就是围绕着某一特定路线行走、祈祷。藏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拉萨则以释迦牟尼佛为核心进行转经活动。有人说,如果来了拉萨,没有去过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就不算来过西藏。在这里你会发现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转经,另一个就是朝拜。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附近,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藏民手上都拿着一个转经筒,不论走路或停下,都在不停地转,口中还念念有词,有的手上还拿着一串挂珠,边走边转。他们是在祈福,口中所念的是六字真言,转经筒转的方向不能错,是从左至右按顺时针方向转。
朝拜是藏传佛教盛行的仪式,信徒们的一种虔诚的拜教主仪式,在藏族地区又被称为磕长头。每一拜都由几个标准的动作组成,全身贴地俯拜,然后跪拜,再立拜,不断重复。有些朝拜者从自己的家里开始拜起,一步一步用身体丈量土地,风雨兼程,从老家几十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地方,一步一步朝拜进入拉萨,有的还是一家人一起朝拜。
03 藏羚羊
青藏高原上活跃的动物精灵——藏羚羊,是中国重要的珍稀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据记载,在20世纪中期藏羚羊的数量曾达到了百万只之多,但因国际市场对藏羚羊绒的需求,使得它们在20世纪最后30年中遭遇大量偷猎,数量急剧下降,现存种群数量21万~23万只。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雄性身高80~85厘米、体重35~40千克。雌性藏羚羊没有角,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体重25~30千克。藏羚羊有着惊人的奔跑速度和耐寒能力,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也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
04 藏歌藏舞
西藏一直都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舞蹈往往与民歌结合在一起,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创造出了辉煌的高原艺术,《青藏高原》、《天路》和《高原红》等,这些用汉语演绎的藏歌一直广为流传,以至于人人都能随口哼唱几句。藏舞或轻盈,或粗犷、奔放,风格独特,是中国民族歌舞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又分为“果谐”、“果卓”、“堆谐”和“谐”四种形式。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如今,这种歌舞形式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再加上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卓”被藏族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是在圆圈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在西藏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表演。其中,有圆圈歌舞(顿足为节、连臂踏歌)、踢踏舞(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变化)、宫廷歌舞即大歌(颂歌)。还有圆润舒展的弦子舞、金铃银鼓相伴的热巴舞、后藏大鼓舞和前藏腰鼓舞等,这些歌舞在各种民族节日上经常有机会见到。高亢的藏歌、欢快的锅庄、神秘的藏戏都是西藏献给世人的艺术形式。西藏人常常自豪地说,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
05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以其丰富多彩、鲜艳华贵而著称于世。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和金银珠玉饰品等。藏族服饰的形式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区域的藏民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相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构成了青藏高原上一道绵远流长的靓丽文化景观。
藏民们在穿着藏袍时,都喜欢佩戴昂贵的装饰品。一般手上戴有用象牙、金、银制作的手镯或戒指;脖子上佩戴一条或多条用珊瑚、绿松石和玛瑙等宝石做的项链;耳朵上戴的是用金、银以及各种宝石做成的耳环;身上戴有各种护神盒,或银制的上面有佛像的佛像包。男子佩带长短腰刀,女子佩带小刀,在这些刀上镶嵌着绿松石、珊瑚或玛瑙。总之,他们的装饰物品种数不胜数。现在,藏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中,服饰已成为藏族人展示宝物和财富的最好代表。
06 唐卡
据说唐卡是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它类似于藏族地区的卷轴画,是绘画或刺绣于布、绸或纸上的彩色画轴,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唐卡以壁画艺术为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邻近地区交流,汲取其他民族新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唐卡的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
山南昌珠寺保存的一幅用珍珠镶嵌的唐卡《观音憩息图》,共使用了29020颗珍珠、1997粒珊瑚和185颗绿松石等串缀而成,十分珍贵。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讲究,颜料全为天然矿物质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在藏族人的眼中,唐卡不仅是艺术观赏品,更是可唤起人们佛性、由佛教徒随时供奉的神圣物品。
唐卡在内容上大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许多唐卡的背面写有咒语,并请高僧大德给予开光、加持,使其更具有灵气。
07 藏药
藏药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因为那里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所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种类。从藏东南的热带季雨林到藏北茫茫无际的草原,依次分布着能反映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种类。据资料记载,藏区维管束植物种类达6144种,位居全国第四位。
藏药是在广泛吸取、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极具影响力的民族药学之一。
藏区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千种以上,常用的藏药共有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包括冬虫夏草、贝母、三七、天麻、灵芝、藏茴香、山莨菪、藏党参、藏紫草、水母雪莲花、唐古特红景天和紫草茸等,均为畅销国内外的名贵药材。藏药在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疾病等方面有着奇特功效。
08 转经筒和玛尼堆
转经筒又叫“嘛呢”经筒、转经桶等,与六字真言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能表示对佛的虔诚,可解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了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转经筒有一个轴能使它转动,每当转动到一定圈数时,就要更新,藏族人就用更新次数记录自己念诵了多少遍经文。
只要踏上西藏的土地,就可以从路边、寺庙看到一个个手摇各色转经筒的藏族人。他们大都身穿藏袍,有的体形高大,手中摇动的转经筒也很大,手柄很长,这种转经筒通常都是以木质为主;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转动的转经筒很轻巧,这种一般是骨制或是金属制的,做工比较讲究;有的外面还罩有一个布套,那里面的转经筒则大多是镶有宝石的。转动转经筒时要缓缓地、平稳地转,不急不慢,手摇转经筒不能发出声音,握住转经筒时,大拇指不能冲上握着握柄,用这个姿势摇转经筒就好像是说用脚指着佛菩萨一样,大拇指一定要平放,与其余四指握在一起。
藏族人将经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头上,他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涂上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其中以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头最多,放在路旁,日积月累而成堆,故称为“玛尼堆”。信徒们每经过一个玛尼堆必会丢一颗石子,丢一颗石子就等于念诵一遍经文。在西藏,玛尼堆随处可见,喇嘛庙附近有、神山脚下有、圣湖湖畔有,有的地方一座座玛尼堆连起来,便成为了一堵堵高大的玛尼堆墙。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人民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