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史
- (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 634字
- 2021-03-23 15:37:10
书法
用来表达内在活力和精神的书画质量就是谢赫的第二个原则——“骨”,即书法和绘画中笔画本身的结构力量。前一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书法如何在汉代末期成为艺术。此后,在逃脱了北方戎狄蹂躏的南方,书法走向全面成熟。王羲之(303? —361?,图5.3)、王献之(344—388)父子成为后世书家楷模。他们游走于南朝首都建康(现在的南京)的士人圈中,其中也包括了笃信道教、痴迷于玄学、追求不朽的画家顾恺之。
图5.3 王羲之行书《远宦帖》,西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照片版权归刘正成所有。
虽然真迹无一幸存至今,但是后世难以数计的摹本和拓片表明,他们擅长书写当时流行的三种书体。草书是一种急就而简省的书法,有时因为连笔而不易辨识(图5.4);章草出自汉代的隶书,可能一度和后者共存;楷书或者真书则稍减棱角和骨感,更添柔美优雅。图5.5是现代书法家张充和以当时隶书书风仿写陆机《文赋》的开篇数行。楷书在唐代成为标准书体,迄今仍为每个中国学童所必学。楷书稍稍疾写,隐约流露出个人风格,但每个汉字仍是独立的,就形成了行书。早期中国书法中最著名的行书作品可能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迄今存世的为其唐代摹本(图5.6)。
图5.4 黄庭坚(1045—1105)书司马迁《史记》选文,北宋,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照片版权归刘正成所有。
图5.5 现代书法家张充和书陆机《文赋》
图5.6 王羲之《兰亭序》,唐代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照片版权归刘正成所有。
到4世纪,书体众多、审美词藻丰富的书法成为中国卓越的视觉艺术。书法的评价标准不是书写内容,而是书写本身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