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史
- (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 952字
- 2021-03-23 15:37:01
玉器
东周时期的制玉工艺是集复杂的设计、充满动力的韵律和强劲的轮廓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当被视为中国工艺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时代,玉器不再专门用于对天和地的崇拜或者用于丧葬,它最终成为人们生活的用具之一。事实上,因为质地无与伦比,玉被用作剑饰、发笄、佩饰和带钩,即使一度是礼制性器物的璧和琮在这个时期也丧失了原本的象征意义而成为装饰品。有时玻璃被当作玉器的廉价替代品,但是玻璃甚为脆弱。图3.28的玻璃杯就是少数残存的范例之一,一度被误认为是8—9世纪的伊斯兰艺术作品。如果将这些残片集中在一起,玻璃珠所构成的眼形图案和图3.14镶嵌鎏金带钩的图案非常类似。
图3.28 玻璃杯(复原),高11.7厘米,战国晚期,前4—前3世纪,伦敦Giuseppe Eskenazi授权。
由于玉器的断年完全建立在形式分析基础之上,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喜欢仿古的话,这个断年往往被认为是不可靠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国墓葬中发现的玉器却证实:在这个时期,制玉工艺水平达到新高。优质无瑕的玉材被选用,割玉工艺无懈可击,治玉技术精湛绝伦。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件由四枚玉璧构成的链状饰(图3.29)就是由一块21厘米长的玉材制成的,从工艺上讲极其费时费力,也许这暗示着铁钻和割玉圆盘已经被使用。这个时代的玉璧绝少不带装饰的,它们的表面往往装饰着成行的漩涡纹,这些漩涡纹或凹陷或突起,形成人们习称的“谷纹”。有时漩涡纹有几何形边缘,玉片被制成龙、虎、鸟、鱼的形象,形态极其生动,而表面也经过精心处理。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精品是堪萨斯收藏的一件璧(图3.30)。这件玉璧上装饰着龙纹,其中两条龙在外侧边缘,而第三条盘旋在内径边缘上。玉器的浮雕技术和母题不时从战国时期已经独立的黄金工艺上移植而来,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图3.31所示香港何东收藏(Joseph Hotung Collection)中的玉剑柄。
图3.29 四联玉璧,长21厘米,东周时期,前5世纪,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图3.30 龙纹双环璧,外缘直径16.5厘米,战国时期,现藏于堪萨斯城纳尔逊—阿金斯美术馆。
图3.31 玉剑柄,长4.2厘米,战国时期,现藏于香港何东收藏。
考察了金村错金银铜器、寿州铜镜、长沙漆器、玉器和其他工艺品之后,我们完全意识到,前500—前200年是中国艺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古代象征意义产物,诸如饕餮,不断经历人性化改造,最终转化为装饰艺术的词汇之一。这成为后代工艺发展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