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此时,华北陶器上没有明确地显示出游牧民族的影响:可能游牧民族很少使用陶器,或者就根本没有制造陶器的设施。灰陶传统仍得以延续,但是,西周早期粗糙的绳纹陶器已经被扬弃。与此同时,釉技术得到广泛提高。战国中期,几乎半数陶器带釉,陶器形态变得更优雅,常常模仿铜器。最流行的陶器器形是尊、三足鼎(图3.15)、带盖豆和圆形带盖三足敦。通常,它们显得沉重而质朴,但是在金村发现的一些陶器上带有气韵生动的动物或狩猎场景,应该是在烧制之前模印或针刺形成的。在中国东南一带,高温烧制釉陶的技术一直得到持续发展,并最终导致精致的越窑于汉代出现。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青铜器长期以来用于殉葬,但是过于昂贵,因此在东周时期,陶质替代品越来越流行,不仅用于埋葬,也用于陈设。那些陶质随葬器物模仿铜器并且在表面上涂绘漆画,甚至通过表面涂锡模仿金属。图3.16所示粗糙的陶罐上装饰了玻璃釉,使它看起来更像金属或玉石质的、富有装饰的器物。

图3.15 仿铜陶鼎,高35厘米,战国时期,现藏于旧金山亚洲美术馆布伦戴奇收藏。

图3.16 釉陶罐,高9.5厘米,传出自河南濬县,战国时期,现藏于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