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的问题

因此,接着下文便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的阐说了。孔子在这里所提的大小问题,与“天命之谓性”的体、相、用最有关系。同时,也是与哲学、科学有关的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周秦前后时代,所用的天地这个名词,与秦汉以后所说的宇宙,是同一理念。但言语都是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由简单渐渐变为繁复。汉代以后,把宇宙这个名词扩展了,所谓上下左右谓之宇,用“宇”字代表空间;往来古今谓之宙,把“宙”字代表时间。换言之,宇宙便成为代表无限无尽时空的理念,而天地只是在宇宙之中的一个有形象的空间现象而已。

我们首先交代了天地和宇宙两个名词的内涵,再来看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第一句“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这是说人们对于自己所生存的天地,虽然表面看来也很伟大,但是人们并不满意,还会随时随地怨天怨地。所以说,做天做地还不能使人满意,更何况做人呢!即使做人做到像天地那么伟大,也还是有人会抱怨的啊!

其实,这个宇宙中的天地,究竟有多伟大呢?那就很难说了。首先要了解大和小的定义,因为大小只是两个符号。真正的大,是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如果有了边际限量,就不能叫大了。相反的,怎样才叫作小呢?同样也是无边际无限量的,如果还有一丝毫的形象可见,有了边际限量,就不能叫作小。这等于庄子说过的话,“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如果还有内外之别,就都不能叫它是多大多小了。

所以孔子便说“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你要真正知道怎么叫作大,那是大到天地都装不下。“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你要知道怎样叫作小,那是小到没有东西可以再解剖它,分析它了。换言之,大到无边无量就是小;小到无限无量就是大。这个哲学性的道理,也就是自然科学的最高原理。一个原子,再分析就到了电子、核子、中子、质子;然后再加分析到最后的最后,便是空的。空就没有什么大小之别了。因为大小不过是人为意识观念上的假定名词而已。所以庄子用寓言来表达这个意思,他说:“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藏天下于天下。”释迦牟尼佛则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都是说明,心性的体相与物理世界物质的微尘,同样都在无量无边、无大小内外、无中亦无边的空性之中偶然而起的暂时性的一点作用而已。释迦牟尼佛更进一步,说明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大家只要明白这些上古圣人的名言内义,便可了解孔子在这里所说大小的理念,也就是表达天命之性的“费而隐”,是无所不在而无所在的作用。所以他在下文便引用了《诗经·大雅·旱麓》第三章诗句的祈祷词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这是把《诗经》描写天地空间上下宽广的境界,用来申述人们须在自己本性的心境上,随时随地胸襟中别有一番天地,如光风霁月,日丽风和,犹如“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的中和气象。“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然后才能真有清明的智慧,可以观察到与生命俱来本有的性天风光。因此,他的下文,便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结语。这是说明从人性所起的爱欲作用,以“修道之谓教”来反身而诚,反观而知,便可以达到“率性之谓道”的境界,然后才能自知天然本有性命实际的本相。

《中庸》到此,再引用孔子八节的名言,阐明“率性之谓道”,禀性起修的原理。接着又引用孔子的遗教,说明由修道而转进到入世行道的行持。这便是“修道之谓教”的指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