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要加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理论与建设

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其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关系全民素质的形成和国运的兴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基于此,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又确立了教师的职业的特殊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以培养体育教师为己任的体育教育专业,对实施以人为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行全民素质教育、培养体脑和谐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质量高低和价值的大小,因而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全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基本是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理念层面的培养目标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2003版《课程方案》)实施为实体而展开的。然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正在受到广泛质疑:2014年因就业率低而被教育部警告的有十个黄牌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就在其中,毕业生就业困难,尤其专业就业率下降趋势加大;设置的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失衡,导致毕业生的体育学力水平降低,尤其表现在运动技能水平下降明显,形成多级弱化链条,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最终就可能导致该专业的弱化。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虽有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原因,也有“厚基础、宽口径”及其引领下的2003版《课程方案》的偏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深入地进行反思性和修正性的研究,本书是在笔者2007年—2010年的博士论文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整理完成的,书中一些数据难免存在时效性问题,尽管在后期的整理过程中有所补充且力求使用最新的数据,但为保证项目研究的完整性,仍然保留了部分项目研究期间采集的数据,特此进行说明。同时依据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自身特点等研制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并初步得出相应的观点与结论。


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李强 博士、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毛振明 博士、教授

201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