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医药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和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其中也孕育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及生命与健康、疾病的独特认知智慧与结晶,是人类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包容性和认同感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向导。

2006年5月25日,中国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个,其中包含9个中国传统医药项目,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针灸项目成功入选。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教习活动,针灸项目评选出了2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王雪苔和贺普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申报指南》的要求,中国推荐了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4位为传承人代表。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特点,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载体。传承人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的权利与义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传承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创新是维系中医学术发展的生命力。“中医针灸”的代表性传承人,或为国医大师、国医名师,或为国家级著名中医药专家,是将中医理论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较高水平的代表。对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传承,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针灸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积极开展中医针灸传承保护工作,因此组织参加针灸申遗工作的专家团队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继承人团队,联合编写了《中医针灸传承集粹》,以期推进对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本书第一章为中医针灸“申遗”,介绍了中医针灸申遗之路和意义,以及传承保护工作。本书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集粹,分别由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继承人负责收集整理和编写,其中程莘农部分由杨金生、王莹莹、程凯、王宏才等编写;王雪苔部分由黄龙祥、岗卫娟、潘迪等编写;贺普仁部分由王麟鹏、王桂玲、郭静等编写;张缙部分由王顺、乔斌、刘高峰、白妍等编写;郭诚杰部分由闫平慧、张卫华、陆健、刘娟、田磊等编写。此部分全方位地归纳总结提炼了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临床经验、教书育人和医德医风等,真实可信地再现各位传承人的医源、医理、医术、医德和医脉,对于“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学术流派研究是中医药传承和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解决好流派传承问题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医学术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附录简要介绍了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针灸”的主要内容及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全国针灸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以便大家了解更多的针灸流派。

本书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中医针灸”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课题资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仅以此书纪念“中医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周年!

本书编委会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