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吾从事《伤寒论》的学习、研究及教学四十余年,可谓酸甜苦辣倍尝,曲折艰辛自知。常叹:治学难,治伤寒学尤难。面对历史悠久的伤寒学说、浩如烟海的注书文论、众说纷纭的争鸣论点、纠缠不清的疑难问题,一时云里雾里,无所适从。后来逐步从分析思维入手,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六经辨证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去梳理、分析、类别、论证,如此才渐渐入门,有了些许的体会与收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诚哉斯言。

在治伤寒学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第一,要注重运用常变观、相对观、恒动观、系统观等思维方法去研读《伤寒论》,亦即要善于运用张仲景的辩证思维方法去研究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维特征。一部《伤寒论》为什么能历千年而不衰,为什么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仲景一家之言,为什么能使国内外无数学者孜孜而求?仅仅论病“伤寒”,为什么能对内外妇儿多科疾病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缘由就在于《伤寒论》中所体现、揭示、阐发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对中医临床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治伤寒学的任务与价值,就在于从《伤寒论》的分析中,提炼出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方法、特点、原则、规律,以古为今用。第二,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去对待、研究历史悠久的《伤寒论》及伤寒学说,尤其是伤寒学说中的疑难争鸣问题。因为在研究中发现,有些争论的缘起,不在问题的本身,而是研究者自身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此往往形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境地,使引经据典、各有所本的学术争鸣,最终演变成无的放矢、毫无结果的争吵。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的选题,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以六经病篇及附篇为基本内容,以方证分类为基本形式,逐条、逐证、逐方进行解读,力求做到中心突出、主题分明、易于理解,并且做到有分析、有观点、有结论。尤其是对于每一条文方证的疑难争论问题,重点进行解释、论证。二是以《伤寒论》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为中心,以专题讨论为基本形式,内容涉及病证、脉法、治法、方药、读注、临床六个部分,共八十三个专题。论证的过程中,注重“思维”的辨析和辨析的“思维”。

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恩师、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先生、李克绍先生的指导及审正。其中思辨篇先成于1995年,承蒙李克绍先生及著名伤寒学家陈亦人教授赐序,特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我始终认为,《伤寒论》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经方,更不是方证相应,而在于张仲景所创立的六经辨证,尤其是六经辨证中所蕴含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因此《伤寒论》不但是临床的圭臬,更是“授之以渔”培养中医最好的教科书。所以我主张:要用心读《伤寒》,不要用嘴读《伤寒》。作为一个《伤寒论》的喜爱者、研究者,虽多年苦读,偶有所得,但对于博大精深的伤寒学,穷毕生精力亦难登堂入室。何况学识尚浅,水平有限,所以本书所论,问题一定不少,敬请同道及读者指正之。

姜建国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