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呼吸病分册
- 张洪春主编
- 8字
- 2021-04-05 13:36:28
上篇 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2008 咳嗽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它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常见于西医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及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疾病。
释义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容易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西医根据咳嗽时间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的时间<3周,常见于普通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亚急性咳嗽为3~8周,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其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又称鼻后滴流综合征);慢性咳嗽>8周,包括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咳而有声,或伴咳痰。
1.1.2 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释义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两途。应通过询察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咳嗽。
●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均会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外感咳嗽多因感受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郁闭肺气,肺失宣肃,而致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分为肺脏自病和他脏及肺。肺脏自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耗伤正气,肺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所致;他脏及肺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多因饮食不调、情志不遂等因素致脏腑失调,病及肺脏发为咳嗽。
●急性咳嗽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需注意与流感、肺炎、肺结核等疾病鉴别。亚急性咳嗽多为继发性的呼吸道感染所致,可以先进行经验性治疗。治疗无效时,再考虑其他病因并参考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进行诊治。慢性咳嗽的病因较为复杂,诊断应遵循:①重视病史,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病史;②根据病史选择有关检查(如影像学、肺功能、诱导痰、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由简单到复杂;③先检查常见病,后检查少见病;④诊断和治疗应同步或顺序进行。
1.2 鉴别诊断
1.2.1 肺痨
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1.2.2 肺痈
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释义
●咳嗽既是独立的病证,同时也可以是不同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肺痨、肺痈均可兼见咳嗽。但肺痨为痨虫犯肺所致,除咳嗽外,更见咯血、胸痛、潮热、盗汗等症状,必要时可结合胸部影像学以助诊断;肺痈的里热征象明显,主要表现为咳吐大量脓血腥臭浊痰、发热等症状。二者不难鉴别。
2 辨证论治
咳有六淫为患,也有内伤之异,可以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可分为风寒、风热、燥邪、风盛挛急等证候,内伤咳嗽又可分为痰湿、痰热、肝火伤肺及肺阴亏虚等证候。治随证出,除止咳之外,则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泻肝、化痰、宣肺、养阴等法。
释义
●咳嗽的辨证论治,不仅要辨别外感、内伤咳嗽,还要辨明属虚属实。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常在不慎受凉后突然发生,伴随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属于实证,多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治应祛邪利肺为主,邪去则正安。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较为缓慢,咳嗽病史较长,伴有其他脏腑病证,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以痰、火为主,治应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有肺虚、脾虚等区分,治应扶正补虚。咳嗽的治疗需根据虚实夹杂和病情的缓急,从整体出发,权衡主次,或标本兼顾,或先后分治。
●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互为因果,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迁延不愈,伤及肺气,更易反复感邪,咳嗽频作,肺脏日益耗伤,可成内伤咳嗽,若夹湿夹燥,病势更为缠绵,难以痊愈。内伤咳嗽,肺虚卫外不固,更易感受外邪,侵袭肺脏而致咳嗽加重。外感咳嗽,大多预后良好,但若反复罹患或调治失当,则可能会转变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若治疗不彻底或迁延难愈,日久则导致肺、脾、肾等脏腑亏虚,甚至会演变成肺胀等病,预后相对较差。
●需注意辨别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亢激扬者多属实证,咳声低弱无力者多属虚证。病势急骤且病程短暂者为实证,病势缓慢且病程较长者为虚证。咳嗽时作,白昼明显,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咳嗽连声重浊,晨起时阵发性加剧,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咳嗽或痰热咳嗽。
●需注意辨别痰的颜色和性质: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质稀薄者多属风寒;痰白且浓稠量多者常属痰湿;痰黄质黏稠者多属痰热;痰中带血者多属阴虚肺燥或热伤肺络。
2.1 外感咳嗽
2.1.1 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释义
●风寒袭肺证以咳嗽声重、咽痒、咳白稀痰、恶寒、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1)三拗汤辛温解表,用于风寒闭肺,重在宣肺散寒;止嗽散温润平和,用于咳而咽痒,迁延不愈,重在疏风止咳;两者合用,共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功。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祛痰止咳;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
(2)麻黄有生麻黄、炙麻黄之别,生麻黄辛散之性较强,长于发汗解表,宜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炙麻黄采用蜂蜜拌炒炮制,辛散之性减弱,长于宣肺平喘,宜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喘证。
(3)临床上需注意对其兼夹证的随证施治。外寒内热证,俗称“寒包火”咳,为外感风寒,表寒未尽;里有郁热,热为寒遏所致。其症多咳嗽气急,恶寒身痛,口干欲饮,宜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应用时需注意麻黄与石膏的配比。肺热较盛者,宜重用石膏;表寒偏重者,宜麻黄加量,石膏减量。风寒夹饮证的症状与风寒袭肺证相似,但其咳逆上气,胸闷气急为风寒外束、痰饮内犯、肺失宣肃所致,宜用小青龙汤。
●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胶囊、口服液):①丸剂:口服,水蜜丸每次7g,大蜜丸每次2丸,1日2~3次。②胶囊剂:口服,1次2粒,1日2~3次。③口服液:口服,1次20mL,1日2~3次。
(2)三拗片:口服,1次2片,1日3次。
(3)葛根汤颗粒:开水冲服,1次6g,1日3次。
2.1.2 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或稠黄,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肺热伤津。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9g,菊花9g,杏仁12g,连翘12g,薄荷(后下)6g,桔梗9g,芦根15g,甘草6g。
加减:若咳甚,加金银花12g,浙贝母9g,枇杷叶9g以清热止咳;肺热甚者,加黄芩9g,鱼腥草12g以清泄肺热;咽痛,加青果9g,射干9g以清热利咽;若内夹湿邪,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苔黄而腻、脉濡数者,加砂仁6g,佩兰9g以理气化湿;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12g,天花粉15g以清热生津;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30g,藕节9g以凉血;若夏令兼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舌质红、苔薄、脉濡数,加六一散(包煎)以疏风解暑。
释义
●风热犯肺证以咳嗽气粗,咳黄黏痰,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桑菊饮加减。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轻剂,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长于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药物多属轻清宣透之品,不宜久煎,且该方药轻力薄,若外邪较甚,需在原方进行加减。
●中成药
(1)桑菊感冒合剂:口服,1次15~20mL,1日3次。
(2)急支糖浆:口服,1次20~30mL,1日3~4次。
(3)复方双花片:口服,成人1次4片,1日4次。
2.1.3 燥邪伤肺证
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咳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病机: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9g,杏仁9g,北沙参9g,浙贝母9g,淡豆豉9g,栀子6g,梨皮9g,桔梗6g,连翘6g。
加减:若痰质清稀、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弦,为凉燥之邪犯肺、卫气郁遏的表现,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用杏苏散加减;若痰中带血,配生地黄15g,白茅根30g以清热止血;痰黏难出者,加紫菀9g,瓜蒌9g以润肺化痰;咽痛明显者,加玄参9g,马勃6g以清润咽喉。
释义
●燥邪伤肺证,秋令之季多见。本证多因感受秋燥之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或因风温之邪化燥,肺津受伤,清肃失职所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咽干鼻燥,舌红少津,脉小而数为其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桑杏汤加减。
(1)桑杏汤多用于燥邪犯肺、外感温燥之证,长于清肺润燥止咳。该方主治温燥伤肺轻证,若属重证,应选用清燥救肺汤。
(2)秋令感受燥邪有温燥与凉燥之区别,其发生与秋令气候之偏寒偏热有关。凉燥,又名寒燥,为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所致,以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咽干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干为主要临床表现,宜用杏苏散温散风寒,宣肺化痰。
●中成药
(1)强力枇杷露(膏):①露:口服,1次15mL,1日3次。②膏:口服,每次20g,1日3次。
(2)养阴清肺丸(颗粒、糖浆、膏、口服液):①丸剂:口服,1次6g,1日2次。②颗粒剂:口服,1次5g,1日2次。③糖浆:口服,1次20mL,1日2次。④膏剂:口服,1次10~20mL,1日2~3次。⑤口服液:口服,1次10mL,1日3次。
(3)川贝枇杷露:口服,1次10~20mL,1日2次。
2.1.4 风盛挛急证
证候: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咳。
方药:苏黄止咳汤加减。
炙麻黄6g,蝉蜕6g,紫苏叶9g,紫苏子9g,前胡9g,五味子9g,牛蒡子9g,枇杷叶9g,地龙9g。
加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9g,防风9g,生姜6g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后下)6g,桑叶9g以散风寒;偏于痰热者加黄芩9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以清热化痰;偏于阴虚者加麦冬9g,乌梅9g以养阴生津;久病者,宜加川芎9g,红花6g以化瘀通络。
释义
●风盛挛急证以咽痒、气急、干咳无痰或少痰、夜卧晨起加剧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苏黄止咳汤加减。
(1)苏黄止咳汤根据风咳理论组方而成,以疏风散风为主。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治疗咳嗽风盛挛急证临床疗效确切。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降低咳嗽敏感性、抑制气道炎症和平喘祛痰的作用。目前该方多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等气道高反应性引发的咳嗽。
(2)外感六淫,风淫为首,亦为始,风邪上受,首先犯肺。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邪气,易夹寒邪、湿邪、燥邪、热邪等而致病,临证中需注意随证施治,加减化裁。
(3)原文加减用药中“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后下)6g,桑叶9g以散风寒”,但薄荷与桑叶均为疏散风热的解表药,存在笔误,应改为“以散风热”。
●中成药
苏黄止咳胶囊:口服,1次3粒,1日3次。
2.2 内伤咳嗽
2.2.1 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咳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痰湿蕴肺,肺失宣降。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法半夏9g,茯苓9g,陈皮15g,炙甘草6g,苍术9g,厚朴9g,白芥子6g,莱菔子9g,紫苏子9g。
加减: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9g,细辛3g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酌加党参12g,白术9g以益气健脾。
释义
●痰湿蕴肺证以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均能治疗痰湿证,但前者为燥湿健脾化痰的基础方,重点在于治脾,适用于痰多脘腹痞闷者;后者降气化痰,重点在于治肺,适用于痰壅气急者。
●中成药
(1)祛痰止咳冲剂:口服,1次12g,1日3次。
(2)桂龙咳喘宁胶囊:口服,1次5粒,1日3次。
2.2.2 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痰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郁肺,肺失清肃,热邪久郁,热伤肺络。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9g,黄芩9g,栀子9g,知母9g,浙贝母9g,瓜蒌仁9g,桔梗6g,橘红9g。
加减:痰热甚者,可加竹沥10mL,天竺黄9g,竹茹9g以清热化痰;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薏苡仁12g,冬瓜仁12g以清热化痰解毒。
释义
●痰热郁肺证,以咳嗽气粗、痰多黄稠、身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清金化痰汤加减。肺热甚者,可选择石膏配伍知母以清肺热;痰热壅盛、相互胶结者,加海蛤壳或黛蛤散以清热化痰散结。肺热下移大肠、腑气不通者,加葶苈子、大黄,或选用宣白承气汤以清肺定喘,泻热通便。
●中成药
(1)蛇胆川贝液(胶囊):①口服液:口服,1次10mL,1日2~3次。②胶囊:口服,1次1~2粒,1日2~3次。
(2)清肺消炎丸:口服,成人1次60丸,1日3次。
(3)鲜竹沥:口服,1次15~30mL,1日2次。
(4)羚羊清肺丸:口服,1次1丸,1日3次。
(5)十味龙胆花颗粒:开水冲服,1次3g,1日3次。
(6)清咳平喘颗粒:开水冲服,1次10g,1日3次。
2.2.3 肝火犯肺证
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9g,青黛6g,海蛤壳(先煎)15g。
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g,牡丹皮9g,浙贝母9g,枇杷叶6g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g,旋覆花(包煎)9g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g,丝瓜络9g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咳,酌加海浮石(先煎)9g,浙贝母9g,竹茹9g,瓜蒌9g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15g,诃子9g以养阴生津敛肺。
释义
●肝火犯肺证,以咳嗽阵作、咳时引胸胁作痛、情志不遂、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黄芩泻白散清泻肺热,黛蛤散清肝豁痰,两者合用,共奏清肝泻肺、化痰止咳之效。治疗此类肝火犯肺之咳嗽,亦可选用《医醇义》中的丹青饮(由代赭石、麦冬、青黛、杭菊、石斛、蒺藜、沙参、桑叶、橘红、贝母、杏仁、旋覆花组成),有平肝降逆、化痰止咳之效。
2.2.4 肺阴亏虚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9g,玉竹9g,桑叶9g,知母9g,川贝粉(冲服)2g。
加减:咳而气促,加五味子6g,诃子9g以敛肺气;痰中带血,加牡丹皮9g,白茅根15g,仙鹤草15g,藕节9g以清热止血;潮热,酌加功劳叶9g,银柴胡9g,青蒿(后下)9g,鳖甲(先煎)9g,胡黄连9g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9g,牡蛎(先煎)15g,浮小麦15g以收敛止涩;咳吐黄痰,加海蛤粉(冲服)12g,黄芩9g以清热化痰;手足心热,梦遗,加黄柏9g,女贞子9g,旱莲草9g,五味子6g以滋肾敛肺;兼气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
释义
●肺阴亏虚证以干咳少痰、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成药
(1)百合固金丸(口服液):①丸剂:口服,1次1丸,1日2次。②口服液:口服,1次1支,1日3次。
(2)润肺膏:口服或开水冲服,1次15g,1日2次;或遵医嘱。
3 其他治法
3.1 针刺
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风寒袭肺证,加肺门、合谷;风热犯肺证,加大椎、曲池、尺泽;燥邪伤肺证,加太溪、照海;痰湿蕴肺证,加足三里、丰隆;痰热郁肺证,加尺泽、天突;肝火犯肺证,加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证,加膏肓、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平补平泻法。
释义
●在实施针刺疗法的过程中,项部、胸背部等部位的穴位需注意谨慎操作,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如天突穴位置血管、神经较为丰富,附近又有气管、肺等重要器官,应避免引起气胸或血管、神经损伤。
3.2 灸法
选穴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采用麦粒灸,3~5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或予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与针刺配合应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释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灸法有抗过敏、调节免疫、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变应性咳嗽等疾病,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①麦粒灸是用小如麦粒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书籍,麦粒灸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带状疱疹、慢性腹泻等疾病,在治疗咳嗽性疾病方面应用较少。近年来,天灸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咳嗽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辨证进行选择,应注意适应证和操作方法。
②使用灸法需注意以下几点:颜面五官、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孕妇、皮肤过敏等患者,以及实热证、阴虚发热证等患者慎用或禁用。
3.3 穴位贴敷
肺气虚寒、寒饮犯肺证可用温阳散寒药敷贴背部腧穴。
释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穴位与药物相结合、充分发挥穴位与药物特异性的外治方法,属灸法的延伸,具有刺激穴位、通过皮肤组织吸收药物有效成分的双重治疗作用。
4 调摄与预防
4.1 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
4.2 咳嗽痰多,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风热、风燥、肺阴虚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4.3 痰多者应尽量鼓励病人将痰排出。咳而无力者,可翻身拍背以助痰排出,必要时吸痰,但操作时要避免刺激或损伤咽部。
4.4 增强体质,对慢性久咳的肾虚患者,应嘱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肺的通气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4.5 药物预防:可根据患者体质,辨证用药。对于平素自汗,易于感冒属肺卫不固者,可服玉屏风散;对于气阴两虚者,可服生脉饮;对于肺阴不足者,可服参麦固本片。
释义
●调摄与预防的重点在于增强机体的卫外功能,增强皮肤腠理御寒抗病的能力,需注意尽量避免各种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侵袭,注意四时调摄,积极锻炼,饮食调理,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必要时辅以药物预防。
①生活调护方面要注意保持居室环境干净,空气流通,戒烟戒酒,减少或避免烟尘、油烟等不良因素对气道的刺激。顺应自然,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作息规律,劳逸适度,积极预防感冒。
②饮食调护方面要注意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肥腻或辛辣燥热之品,以清淡为主,也不宜过酸过咸。进食要有规律,忌暴饮暴食,可以配合中医的食疗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③药物预防方面,对于平素体虚易于感冒患者,除了辨证使用药物扶正固本外,可以配合使用足三里艾灸、面部迎香穴保健按摩等方法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