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乱中一天又过去了,那天应胡教授之约到汕头,参观汕头的企业。当与汕头的企业讲解管理和经营问题的时候,发现理论很容易打动大家,实践问题还有疑惑。事实上他们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像在场的恺撒服装、拉芳护肤品、金味麦片等,都是品牌与销量都很有成就的公司;只是面对他们,自己还是清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确做得非常辛苦,我们做理论和研究的能够前瞻性地给予指导的能力不够,所以只能靠企业自身的摸索,有点像摸着石子过河。可是现在的竞争强度、变化速度已经不给我们这个时间,不知为什么,现在每每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企业家和管理者专注的眼神,自己总是诚惶诚恐,生怕一句不到位的话,一个不成熟的观点,一个偏颇的意见可能会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近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一个管理学教授。不满意自己这几年的状态,甚至有些迷失方向,我到底往下应该怎么走呢?
做到“心定”真的不容易。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咨询,让我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的擅长之处。其实我们能为企业做的,只是分析,开阔视野,整理流程,督促和培养一个不断反省和慎思的习惯。我曾经很认真地说:我是一个说得比做得好的人,因为教授的习惯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经营和管理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刚好是一个相反的思维及做事的习惯,我反复地问自己,我可以做得到吗?其实我无法回答,所以也就无法真正地下决心去操作一个企业。接受《赢周刊》专访的时候,我这样说:“一个人处在什么角色才能正确评估他的价值,包括我们这些人,我们做顾问要比直接做总裁做得好。”有很多管理顾问直接到企业做总裁,很多管理顾问把这段经历看作是必需的尝试,“但是不管谁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必须把企业带到一个高度,而不是降到一个低度。所以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做总裁,也有企业出非常高的价钱来请我,相信比现在的价钱都要高,但我没敢动,原因在于别人可能会比我做得更好。我应该把我能够做好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去‘试试’能否做好总裁,因为你要负责任”。如果有一天,我觉得准备好了,我会选择做总裁,因为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中坚持的一个理念是“手比头高”,只有真正做出绩效来,我认为自己才能真的了解管理的内涵,对自己而言,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够行动。
美的的顾问工作在今年5月期满,也想借此对中国家电行业做个总结,毕竟自己在这个行业浸了近十年,文稿已经出来,还没有想好如何发表,已经接受《南风窗》的专访,6月15日刊出。家电是我非常爱的一个行业,因为在这个行业你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家的气势,看到中国企业经理人的能力,真的可以看“经营”在中国的实践,有幸与这个行业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真的是非常幸运。中国家电企业发展了20年,就是斗争了20年。20世纪80年代家电还是凭票供应,21世纪初却产生了上千万台的库存积压。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怪招迭出的促销方式,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以及与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构成了今天中国家电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多年的管理中发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上,长期以来的一些“基本假设”迫切需要做出改变。家电界的许多主流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却越来越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许多人钻进某个很细的地方挖来挖去,却忽视了我们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历史常常会惊人地重演。仔细地去研究了中国家电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研究了中国家电的地理格局及形成原因,研究了中国家电的战略集团格局、市场格局和产品格局。对格局的研究,使得自己对平时自认为清晰而实际上仍旧模糊的家电格局有了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想重新审视中国家电企业在市场方向、制造、营销、研发、治理结构等关键方面的基本假设,并提出自己在市场重点选择、生产力布局、品牌、渠道、核心技术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看法。也许这个总结只是片面的看法,但是还是愿意与大家分享。
很快就要迎来华南理工50年的校庆,很想为学校做点事情,我很爱华南理工,在这里,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己的成长历程几乎都是华南理工的烙印,可是我又能够做什么呢?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最好的传播就是它的学生的成就,或许自己可以在这个地方有所作为,因为华南理工诞生了中国家电几位巨子,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是非常奇特的现象,比如TCL的李东生、康佳的陈伟荣、格力的朱江洪等,可以把他们写出来。只是我真的又做得到吗?因为他们是用20年的历程来书写,是用企业20年的辉煌来书写,文字本身就很苍白,更何况还有很多是我自己的能力所不及的,看来自己的能力与理想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对自己的研究陷入惯式很是失望,到底怎样贡献自己的价值才能够对社会有用,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看看那些经典著作,无论是《基业长青》《企业再造》,还是《从优秀到卓越》;那些都是对大型成功/名牌企业的分析,作者以“激励有志创造伟大公司的经理人的必读书”作为卖点,正像一个学生海然所说的那样:“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启发性的参考,却很难让自己的企业真正利用类似的方式,有些问题或许是自己的企业几十年都碰不到的问题。这三本书更适合让大型企业的CEO看,因为很多方式的实践都切实需要有一定的执行权力去支持。”我看了之后,觉得如果我的作品要向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努力的话,这几本书其实已经达到顶峰了,我很难做得更好。
那么我该做什么,看张艺谋的《英雄》,我的感受是人们都想在电影中获得感官上和心理上的触动,可是张艺谋很清楚奥斯卡更需要感官上的冲击,所以他是奥斯卡级,而因为奥斯卡的魅力,人们对《英雄》贡献了票房率,获得的却很少,很多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我能够以顶级的经典作为坐标吗?
曾经为谢钢、欢生、阿忠、万众他们设计了一个项目,当时为这个项目设计理念的时候,我选择了“手比头高”这句话。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总是想得比做得高。但是正像一个简单道理,其实手始终比头高,把手举起来,这个道理不言自明。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说得比做得好,想得比做得好,梦比现实好。我用这句话自勉,也把它转给了我喜爱的学生们,也许是这样,因此自己常常觉得太多东西需要学习。
昨天大雨中看中国队世界杯最后一搏,想象在现场的感觉,明白距离是多么残酷的东西,很多诗词会告诉我们“距离是一种美”,真的距离就是一种美吗?如果是,只能是一种无奈的美。我们在球场里只能看到这种无奈,也许这才是“距离”的真正含义。
现在在去东莞横沥的路上,应横沥镇谢国文书记和黄卫国镇长的邀请,我们一起做这个镇的经济发展规划。非常钦佩他们,用实干加智慧,让这个小镇用三年的时间就有了长足的进步,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更让整个小镇变成一个“一河两岸”的优美社区,典雅的广场,宽阔的马路,到处映翠的街景,欧洲风情的车站,现代风情的星级酒店,雅致的咖啡厅,你几乎不敢想象三年前的我第一次到横沥的记忆已经无法再拾起,真正慨叹的是他们为横沥奠定了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环境和基础。
周边的确在进步,就如我们对广州的感觉,变化真好。
可是还是觉得应该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对人的关爱,对真理的确信,对世事的宽容,对万物的欣赏,对朋友的爱……这些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固守这些东西,让自己很失落,即便是必须面对变化,知道心中还有一片净土,知道远方还有朋友的关注,便也安然。现在的我是否又多了一种生活的寄托与确信呢?1995年去桂林,进入芦笛岩的时候颇有些感想,便填了一首词,这大概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吧:
鹧鸪天·芦笛岩
小觅桂香伫船头,
秋风摇曳作凉幽,
试从芦草荻花岸,
想象听笛语还休。
天自大,
人犹秀,
巨柱不再织旧愁,
云山帘里施新巧,
寄语岩外皆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