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校勘本 德部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1]阴[2]而抱阳[3],冲[4]气[5]以为和[6]。
人之所恶[7],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益[8]之而[9], 之而益。
故人之所教[10],亦议而教人。故彊[11]梁[12]者不得其死[13],我将以为学[14]父。
传世王弼本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帛书译文
道生出(或立足于)混沌整体的一(即太一),太一生出天和地,天地(生人生动物生植物)而成为三。又由动物、植物、人三者生出世间万物(包括不同血缘族群的人)。
天下万物背负着阴,同时抱持着阳(万物都内含阴阳)。阴气与阳气冲击而出,调和为一。
人们所厌恶的是孤寡及不穀,但君王诸侯用为自称。
事物或因为满溢而减损,又因(此处)减损而(使某处)满溢。
前人教授给今人的,也要转述教给后人。强硬不知变通者不会得到好死(因而要学会阴柔)。我将做你们的老师。
● 解字
[1]负。“负”是会意字,从人从贝,构意源自一人提拎整串货贝。“负”因而有背负、负重义,又有凭持义。
[2]阴。“阴”(陰)是形声字,从阝侌声:“阝”为类旁,表示与台阶坡道有关,“侌”为声义旁,表声且表含有水滴的浓云(侌的本义经由转注写作霒)。所以,“陰”的本义为乌云遮蔽台阶山坡,即陰暗面。引申后,用为阴阳二元论的哲学范畴之一。
[3]阳。“阳”(陽)是“昜”的本义转注字。“昜”字金文作“”,从日从古文下从弥漫字根“彡”,本义为太阳光线的直射而下。在“昜”的左边增添表示山坡台阶的阝(阜),便创设出转注字阳,承继初文的本义,即阳光直射之处。又特指阳光。
在中国人看来,不仅山坡台阶有阴阳,天有白天和黑夜的轮回,天地间人事万物无不处于阴阳共存、互相转化、彼此对立统一的状态(典型者便是源自黑夜与白天相互循环的太极鱼图)。“阴阳”这对二元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萌芽最早,使用最广,影响最深,辩证及诡辩色彩最浓。事实上,二元论(或称之为阴阳论、矛盾论、辩证法或相对主义)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思维逻辑。原因有二:其一,二元论是一种人类史前逻辑思维,在人类史前时期或早期文明阶段已经普遍存在(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芝诺等人都在使用二元辩证法);其二,二元论必然导致诡辩或导致逻辑悖论;其三,现代科学源自一元因果的逻辑追溯,与二元论毫无关系(二元论必然阻挡一元论的逻辑实证主义)。
[4]冲。“冲”(沖)是形声字,从水中声:“水”为类旁,表示与水流有关;“中”为声义旁,表声且表从中而出义,“沖”便是水的涌出、冲出。引申泛指事物的冲撞,冲击。《说文》因此释为:“沖,涌摇也。”
[5]气。“气”是象形字,甲骨文作“”,构形源自一刮而过的雾气或烟气。“气”的本义为气流。由人有气便活着,无气便死了引申出形而上的原气、精气义,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及中医学的范畴(古文字体又写作炁)。
[6]和。“和”是“”、“盉”二字的合并体(即将两字合并为一字)。“和”字金文作“”,从木从口,构意为树上鸟儿的和鸣。“盉”字金文作“”,从禾从皿,构意为将粉状谷物加入汤中使之黏糊。所以“和”字有两读,一读hé,一读hú。“和”在此处表示混合或调和为一,应读作hú。注意:《老子》一书有多处“和”字,都应读作hú。
本太极阴阳鱼图来自太阳率领白昼,月亮率领黑夜,你来我去地循环。下边乃太极图的标准画法:
先画出一个大圆,并画出它的直径线。
以两边半径的中点为圆心,再画出两个小圆。
擦掉多余的内圆曲线,保留半径上的圆心,使之成为一分为二的太极图。
[7]恶。“恶”是会意字,从亚从心,两根会意:“亚”以十字形墓道的大墓表示压在地下义;“心”表内心。“恶”便是压在心中的怒气,引申指厌恶。
[8]益。“益”是会意字,金文作“”,从皿从横置之水。“益”的本义为器皿内的水满溢而出,此义由转注后的溢字所承继,“益”则表示引申后的增多义。
[9]。“”是“磒”的假借字。“磒”为形声字,从石员声,本义指滚落而下的圆石头(引申指磒石)。“”借“磒”的形、音、义,以攴置换本字的石旁,表示击打使之碎落而下。引申后,又有损失义。“”与“损”互为异构体。
[10]教。“教”为会意字,从爻从子从攴,构意源自以棍棒惩戒的方式教授孩子什么事不能做。“教”与“学”字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惩戒孩子什么不能做,一个是诱导孩子怎么做。因此,“教”与“叫、敫、校”等字同一音系,“学”与“写”同一音系。
[11]彊。“彊”是“畺”的增符会意字。“畺”字从双田从两个两极字根二,本义为土地的疆界。在“畺”的左边增添源自弓尺的“弓”,表示已经丈量过(已有归属)的田地。此义由转注后的疆字所承继,“彊”则由弓尺丈量土地时的直行表示不得拐弯和省略义,即实打实不得偷减。
[12]梁。“梁”是会意字。从水从刃从交错字根“”, “梁”的构意源自人们在水中蘸水磨刀,本义为来回磨刀。引申后,又有两边义,又有水中石梁义。在此表示河中踏石的坚硬稳妥,“彊梁”即强硬而不知柔弱变通者(如同水中顽石)。
[13]死。“死”是会意字,金文作“”,从歹从倒置之人。“死”的构意源自一个人看着另一个人逐渐死去,“死”的本义为人的死亡。不得其死,意谓得不到善终。
[14]学。“学”(學)是会意字,金文作“”,从臼从爻从宀从子,四个字根分三组会意,表示孩童在室内学习用双手演算算筹,引申泛指学习。“学父”即教人学习之父,今人称之为老师。
● 句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道生出(或立足于)混沌整体的一(即太一),太一生出天和地,天地生人、动物和植物而成为三。又由动物、植物和人三者生出世间万物(包括不同血缘族群的人)。
前人释读多为错解:一是将一理解为自然数序列中的一;二是不识二三有其具体所指:二为天地二者,三为动物、植物和人三者。“道生一”的原句是“道生太一”,这是老子其人利用当时的“太一神教”教义,将“道”置于“太一”之上。后来,又有人为了消除宗教痕迹,或为了消除抄袭痕迹而有意脱漏“太”(大)字。
此节文句可参见《吕氏春秋·大乐》:“太一生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参见《郭店竹简》:“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本图乃《老子》思脉的逻辑图表
《老子》认为,太一生出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地又生出动物、植物和人物,又由此三类(物)生出万物即草木禽兽和不同族群的人们,故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天下万物背负着阴,同时抱持着阳(万物都内含阴阳)。阴气与阳气冲击而出,调和为一。
注意:古人的概括与现代人的抽象差得太远。古人的思维更多的源自形象思维的归纳,如同每个汉字后面都有一类物象场景一般,《老子》的每一句表述后面都有具体的物象——追溯老子思脉一定要“解字求其源”。例如,一生出“天地”两项,但不会生出“阴阳”二者!阴阳由万物抽象而出。再例如,昼夜由日月衔接,因此有“阴阳”相接续;大地上的山南山北、水南水北,人和动物的雄雌公母等等。然后,由此类化归纳出阴阳范畴,并形成相对主义(或辩证法)。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译文:人们所厌恶的是孤寡及不穀,但君王诸侯用为自称。
《老子》这一部分的作者已经不知道孤寡和不穀的由来——孤和寡源自君王在殿堂台基上的独自一处,臣下们只能聚拢在下边。不(丕)穀的词义有二:一是来自秀穗而出,独自彰显的谷穗:二是来则自布榖鸟的叫声,由布榖鸟催促农夫春耕播种引申出君王催促臣下办事。注意,孤寡和不榖原本不是什么谦称,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自负和理所当然。所以,君王用为自称。当然,对一般人来讲,每个人都喜欢群聚抱团,谁也不喜欢孤独。此句也内含这一层意思。
由此可作出推论:《老子》的作者或这一部分的缀添者,其生活时代已远离造字之初的商周文化,学者们大抵上只知这类文字的引申义而不知原始本义了。
物或益之而, 之而益。
译文:事物因为满溢而减损,又因(此处此时)减损而(使某处)满溢。
此节文句可参见《老子·德部十一》:“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之又,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这里的益作满溢讲,作减损讲。陈鼓应依据传世本将此节译为:“所以一切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受到减损。”
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彊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译文:前人教授给今人的,也要转述教给后人。僵硬不知变通者不会得到好死(因而要学会阴柔)。我将做你们的老师。
注意:教与学互有区分:前者是以惩戒的方式强调哪些事不能做,后者是以诱导的方法告知这些事应该这么做。帛书《老子》一书中用的是学父,而不是教父。用的是“人之所教”,不是人之所学。“学父”与“教父”一字之差,优劣自有分晓。
此处“彊梁者”指持强而为不知柔弱守雌的侯王们。
这一章应与德部第三、第四章系连起来一起读,因为有上士、中士、下士闻“道”后的所为,所以有“吾将以为学父”之所为。
从文句连接来讲,“彊梁者不得其死”一句应在“之而益”一句后面。如此,文句在逻辑上便顺了许多。
任继愈先生将“彊梁者”一句译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似乎不妥。
● 随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老子一书最有初始意义的思绪之一,也是后世文人最为臣服的先验判断。事实上,这些观念一直保留在战国时代以及秦汉时期的神话传说之中,例如: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齐鲁书社,2001)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淮南子·精神训》)
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淮南子·天文训》)
将《老子》所讲与上述天地演义相比对,哪一个讲的更神乎其神,更有哲学韵味,哪一个更让后世小子们臣服得五体投地?应该先造天,还是应该先设地?如果给天地之先的哪个“玩意”取个名字,你说叫作道,还是叫作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