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子》一书中的“道”字

“道”这个字,在《老子》一书中前后共用了七十三次。传世本《老子》共八十一章,其中三十四章有“道”字,接近一半。具体使用如下:

1.用为道路,大道。

《德部十六》:“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德部三》:“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德部九》:“天下有道,卻走马以粪。无道,戎马生于郊。”此言可以对译为:天下有了人工修筑的大道时,却任由驾车的马匹在上边抛撒粪便。当天下没有人工修筑的大道时,互相搏击的野马自生自灭于郊野。

2.用为主张或法则。

《德部三十一》:“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这是说,上天的主张(或法则)是有利于人而不祸害,圣人的法则是有所作为而不争。

《德部三十八》:“天之道,不单(战)而善朕(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

《德部四十二》:“天之道,犹张弓与。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馀者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有馀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有馀。”此处“人之道”指人间的世俗法则。不同于《德部三十一》的圣人之间。

《道部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之道”一词,《老子》一书又省为“天道”,见于多处。

《德部十》:“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德部四十四》:“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此语意同“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德部二十二》:“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长生久视之道的“道”字可译为法则,即长生久存的法则。

3.用为《老子》一书的专有概念:一个先验自在之物,在天地之先,可以为天地母;无状无象无名,在帝之先。

《道部二十五》:“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末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德部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部三十七》:“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部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此句可译为“道这个字,可以指称道路,不是恒久之道(即先验之道)”。三个道字,各有一个词项:第一个道,说的是道这个字;第二道,说的是道路之道;第三个道说的是恒久之道,即《老子》的自在先验之物。

《道部二十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德部三》:“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德部十四》:“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

《道部二十五》:“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德部二十三》:“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作为先验自在的“道”这一概念,在《老子》一书中还有许多。如:“天乃道,道乃久”“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故几于道”“执古之道”“是谓道纪”“保此道者不欲盈”“大道废,安有仁义”“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是胃不道,不道蚤已”,等等。

综上所述,“道”在《老子》一书中共有三个词项:一是大道;二是主张、法则(用为天之道、人之道、长生久视之道);三是《老子》一书专用的先验自在的“道”。《老子》一书中缺少了《论语》中的教导(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