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圣人之道,有国者谋乎

如何实现《老子》的理想王国,制造理想社会的“赤子”?老子提出了圣人治国的诸般法则:

一是愚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以知知国,国之见贼也;以不知知国,国之德也”。

二是杀畸:“使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可杀者”,让他们知晓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桰(活)”。

三是自敛:“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现)可欲,使民不乱”。

四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啬”“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五是施展谋略:《老子》认为,谋略如同国之利器,不仅要藏而不露,更要“将欲擒之,必古(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古(故)强之;将欲去之,必古(故)与之;将欲夺之,必古(故)予之,是胃微明”。

愚民、杀畸、施展谋略,再加上自敛和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政治观就是法家韩非的政治观。这就是司马迁将老子和韩非合在一起编写《老子·韩非列传》的原因。这就是《老子》乃历代帝王之师的原因所在。

当《老子》描绘出一个诱导人们前往的理想王国时,当《老子》提出圣人治国的五条法则时,又描绘出了一整套“正言若反”的圣人之道。

《老子》的圣人之道归结起来,则有三条基本法则:

一是无为,即不去仿效他人。圣人必须遵循“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以为”这条法则。

二是柔弱。“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知晓“物壮则老”。“彊梁者不得其死”。

三是守朴。《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主张。圣人要“去甚、去大、去奢”。

人们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就是在装傻、装痴、装呆吗?为此,《老子》必须说出一个非这样做而不可的理由来。老子的理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这样效法自己而不效法其他的。所以,归根结底,人要效法自然。圣人之道不外乎是“尊道贵德”之道。

社会发展的命定论者,大多都言之凿凿地推演出一套社会发展的必然轨迹。他们都要宣讲先有什么社会,后有什么社会,未来的理想社会又是什么样。《老子》的思脉基本相同。《老子》一书中不仅有赤子,有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理想王国。更有秉持愚民、杀畸、施展谋略的治国圣人——是那个在天地之先,在天帝之先,无名以为天地始,有名以为天地母,无名无状无象的“道”,让你这般去做!是那个“道法自然”的道让圣人如此行事的!正是在“道法自然”的大旗下,《老子》一书大力张扬反文化(文而化之)、反进步、反仁爱的三反主义。正是在“道法自然”的旗帜,《老子》教授给历代君王一套拿不到台面上,却行之有效的治国牧民之道。

为此,《老子》巧妙地设定了一个先验自在的专有概念“道”。至于什么是道?道是如何创设的,道与太一的关系,道与天帝的关系,请参阅本书导读二《道之先验自在及玄之又玄》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