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心大如天,什么都想要
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
“贪”的本义指爱财,“婪”的本义指爱食,“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过分的欲求。
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么都想要,而且想无本万利,无视等价交换,鲸吞社会与他人财产,就是反常,就有害和有罪了。古人用“贪冒”“贪鄙”“贪墨”来形容那些贪图钱财、欲望过分的行为,认为是“不洁”“不干净”“不知足”的。老百姓用“贪官污吏”“硕鼠”“蛀虫”来讽刺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可见贪婪是不得人心的。
有些人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的,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所拥有。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贪婪成性”。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会产生一种行为的强化作用,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形成一种补偿心理。还有些人存在着攀比心理,看别人过得比自己好,物质生活比自己富裕,就会更贪婪地索取,以求平衡。
一生要多少才够
古语有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人的贪婪,以及贪婪的后果。
人不能没有欲望,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欲望太盛,因为贪欲是个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各种欲望和奢求。有的人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豪华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贪心的人永远不会满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欲念永不停止,精神永无宁静。
从前,有一个穷人很想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天,地主就对他说:“你,从这里往前跑,你跑过的土地都属于你,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就可以。”
听了这话,那个人就开始拼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地主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
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贪心不足啊,一个人要多少才够呢?死后所拥有的只不过是坑这么大的地方。”
伊索曾说:“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贪婪的代价无比沉重
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们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它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跑步时,它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为贪婪,想拥有更多的脚,结果却适得其反,脚成了束缚它行动的绳索,代价可谓惨重。
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贪来贪去一场空
一位钱币商和一位卖烧饼的小贩,同时被一场洪水困在了一个野外的山岗上。两天后,钱币商身上带的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只剩下了一口袋钱币。而烧饼贩子则还有一口袋烧饼。
钱币商提出一个建议,要用一个钱币买烧饼贩子一个烧饼。若是在平时,这是再便宜不过的事了,此时烧饼贩子却不同意,认为发财的机会到了,就提出要用一口袋烧饼换一口袋钱币。钱币商同意了。
一天又一天,洪水还是没有退下去。钱币商吃着从烧饼贩子手里买来的烧饼,而烧饼贩子则饿得饥肠辘辘。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就提出来要用这口袋钱币买回他曾经卖出的而如今数量已不多的烧饼。钱币商没有完全答应他的条件,只允诺他用五个钱币换一个烧饼。
洪水退去后,烧饼全部吃光了,而一袋钱币又回到了钱币商的手中。
钱币商很聪明,也很精明,做人不要贪得无厌,生存就是福。而贪婪的烧饼贩子只看眼前,最后不仅没得到不义之财,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一个神奇的洞,里面的宝藏足以使人毕生享用不尽。但是这个山洞一百年才开一次。
有一个人无意中经过那座山时,正巧碰到百年难得的一次洞门大开的机会。他兴奋地进入洞内,发现里面有大堆的金银珠宝。他急忙快速地往袋子里装。由于洞门随时都有可能关上,他必须动作很快,并且要尽快离开。
当他得意洋洋地装了满满一袋珠宝后,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来后他发现帽子忘在里面了。于是他又冲入洞中,可惜时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贪婪无边,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最终却一无所获。
节制欲望,不做欲望的奴仆
贪欲的膨胀,使简单变得复杂,轻松变得沉重,快乐最终也会被淹没。人生的大部分痛苦来自于欲望的不能满足。拥有欲望是好的,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会失去本该拥有的东西,还会失去生存的智慧。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然后就静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有大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它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直到那把米放入嘴中。
贪婪的猴直到最后也不会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贪婪使自己落入了农民的手中。
农夫在大海边捕到了一条鱼。这是一条漂亮的金鱼。鱼开始用人的声音请求说:“放了我吧,老人家,我要满足你的三个愿望。”
农夫非常爱喝酒,他想了想说:“那就这么办吧,让大海全都变成酒。”鱼摆了一下尾巴,农夫尝了尝海水,真的变成了酒。
他想了想,提出了第二个愿望让那条流进大海的河也变成酒。
鱼摆了一下尾巴,农夫尝了尝河水,又变成了酒。他开始想第三个愿望了。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农夫气坏了,吐了口唾沫说:“再加半公升,你就自由自在地游去吧。”
农夫的愿望看起来是多么的可笑。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贪婪。有钱的人总希望再多些;有权的人总乞求地位再高些;有名的人总渴望名气再大些。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节制欲望,也许你的生活会更快乐。
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从前,有个人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上面标明了在密林深处的一连串宝藏。他立即准备好了一切旅行用具,包括四五个大袋子,准备用来装宝物。
一切就绪后,他进入了那片密林。他斩断了挡路的荆棘,蹚过了小溪,冲过了沼泽地,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宝藏,满屋的金币熠熠夺目。他急忙掏出袋子,把所有的金币装进了口袋。离开的时候,他看到了门上的一行字: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还有更多的宝藏等着我呢!
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了第二个宝藏,出现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条。他见状,兴奋得不得了,依旧把所有的金条放进了袋子。离开的时候,他看到了门上的一行字:放弃一些,你会得到更多。
他笑了笑,心想,放弃就等于失去,到手的东西我为什么要放弃呢?
他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第三个宝藏,里面有一块磐石般大小的钻石。他发红的眼睛中泛着亮光,贪婪的双手抬起了这块钻石,放入了袋子中。他发现,这块钻石下面有一扇小门,心想,下面一定有更多的东西。于是,他毫不迟疑地打开门,跳了下去,谁知,等着他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不停地挣扎着,可是越挣扎他陷得越深,最终与金币、金条和钻石一起长埋在了流沙下。
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如果这个人能在看了警示后离开的话,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么他就会平安地返回,成为一个富足而快乐的人。知足、放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给了自己一个生存的空间。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所以,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位置也罢,与其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累赘,不如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
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因为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
所以,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名、权、利皆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得太重。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知足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轻松,知足可以给他人少添很多的麻烦……
心理调节术:克制贪婪3妙法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做到的,具体方法如下:
1.二十问法
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写出二十个“我喜欢……”,写的时候应不假思索,限时二十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份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例如,有一个人在纸上连续写下“我喜欢钱”“我喜欢很多的钱”“我喜欢自己是个有钱人”“我喜欢有许多财富”“我喜欢过有钱的生活”……写完之后,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份的欲望,为什么许多举动都与钱有关。接着往下想,人的生活离不开钱,但这钱应来得正,不能取不义之财;钱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贪婪之心最终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然后分析自己是否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是不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3.格言自警法
利用格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要过于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