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生活在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概念、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2015年10月1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向社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一共出现了5514个年度新词语,根据使用频率、使用周期、发展趋势等指标,生命活力指数最高、被称为“十大时代新词语”的是“微博”、“中国梦”、“微信”、“正能量”、“电商”、“80后/90后”、“保障房”、“大数据”、“小长假”、“动车”。再如,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榜单中,2014年度十大新词语是“新常态”、“沪港通”、“占中”、“一带一路”、“冰桶挑战”、“APEC蓝”、“深改”、“小官巨腐”、“微信红包”、“抗埃”。

不仅是新事物,已存事物通过旧酒换新瓶的形式,摇身一变,纷至沓来。如2015年11月21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标题为“与时俱进新观念,你跟对了吗?”的帖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21/09/5554415_514732763.shtml,删减和编辑后呈现如下:

过去叫“秘书”,现在叫“小蜜”;

过去叫“地主”,现在叫“大耕家”;

过去叫“资本家”,现在叫“企业家”;

过去叫“包工头”,现在叫“项目经理”;

过去叫“农民工”,现在叫“外来务工人员”;

过去叫“盲流”,现在叫“流动人口”;

过去叫“伺妾”,现在叫“二奶”;

过去叫“半老徐娘”,现在叫“资深美女”;

过去叫“嫁不出去”,现在叫“剩女”;

过去叫“光棍”,现在叫“宅男”;

过去叫“男同性恋”,现在叫“同志”;

过去叫“女同性恋”,现在叫“闺蜜”;

过去叫“嫖客”,现在叫“性需要者”;

过去叫“妓女”,现在叫“性工作者”、“失足妇女”;

过去叫“胖妞”,现在叫“小月月”;

过去叫“大嘴婆”,现在叫“凤姐”;

过去叫“八卦新闻”,现在叫“秘闻”;

过去叫“桃色新闻”,现在叫“绯闻”;

过去叫“感情背叛”,现在叫“劈腿”;

过去叫“瘦弱”,现在叫“骨感”;

过去叫“减肥”,现在叫“塑身”;

过去叫“争论”,现在叫“对话”;

过去叫“意见不一”,现在叫“分歧”;

过去叫“发疯”,现在叫“非理性亢奋”;

过去叫“发生性关系”,现在叫“零距离接触”;

过去叫“同捞同煲”,现在叫“资源共享”;

过去叫“你我受益”,现在叫“双赢”。

还有一类是已有词语,被移花接木、挪乾移坤,被赋予别义。例如,什么是“事业线”? “事业线”最早源自阴阳学。古人认为一个人的事业与其出生的日期和时辰有关。出生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所禀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轻重不同,人的命运就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反应在手相的纹路上,其中的一条纹路被认为与人的事业与运势有关,称为“事业线”。但是,现在充斥娱乐媒体的“事业线”与手相无关,而是指女性的“乳沟”,或者指反映乳房大小的乳沟外轮廓线。对于女艺人而言,如果“‘胸’涌澎湃”、“来势‘胸胸’”、“‘峰’挺‘沟’深”,就会增加被摄影记者拍照的概率,从而提高曝光度。可以说“乳沟”等于“曝光度”,胸前‘沟壑’的大小、深浅与女星的事业、前途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因此,乳沟成为“事业线”的别解。

有相当一部分指称旧概念的新词语和赋予新义的旧词语是委婉语。如上例中的“大耕家”、“企业家”、“项目经理”、“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二奶”、“资深美女”、“剩女”、“宅男”、“同志”、“闺蜜”、“性需要者”、“性工作者”、“失足妇女”、“小月月”、“凤姐”、“秘闻”、“绯闻”、“劈腿”、“骨感”、“塑身”、“对话”、“分歧”、“非理性亢奋”、“零距离接触”、“资源共享”,以及“事业线”,都是委婉语。

1.1 为什么要研究委婉语

怎样说话是一门学问,运用好语言是一种艺术。这是因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利刀割肉伤可愈,恶语伤人恨不消”。委婉语是说话学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熟练辨识和运用委婉语是会说话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委婉语备受关注,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委婉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方面众多,已有研究仅揭示了部分规律,研究深度、广度、精细度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具体而言,共有四点:

首先,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和言语现象。

从历时的角度看,它起源于“语言灵物崇拜”(Word Fetishism),产生于人类文明早期(李国南,2001:191),所以委婉语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许多委婉语。如:


(1)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

(2)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汉书·霍光传》)

(3)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汉书·萧何传》)

(4)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5)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项羽本纪》)

(6)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7)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8)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前三个例子中的“崩”、“薨”、“卒”、“不禄”、“弃天下”、“百岁后”都是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例(4)中的“会猎于吴”是“在东吴兵戎相见一决高下”的委婉表达;例(5)中的“不胜杯杓”是“喝醉”的委婉表达;例(6)中“富于春秋”的字面意思是“未来的岁月多”,是“年幼”的委婉说法;例(7)中“北狩”的字面意思是“在北方狩猎”,其实是婉指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俘虏囚禁于北方;例(8)中的“更衣”婉指上厕所。

从共时的角度看,不同的语言都有委婉语。如英语的to be at rest(安息)、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被上帝招去永远安息)、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在亚伯拉罕的怀里休息)、to be in heaven(在天国)、to be with the God(和上帝在一起)、to be among the immortals(加入不朽者的行列)、to have gone out(已经走了)、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走众生之路)、to take a one-way ride(单程旅行)、to buy a one-way ticket(购买单程车票)等都是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日语中表示死亡的直陈语是「死」,委婉语是「かくれる」(ka ku le lu)或「命を失う」(inuoqi o wushina wu)。前者的字面意思是“隐藏,躲藏”,作委婉语时表示有身份的人的死去(身分の高い人が死ぬ。おかくれになる);后者用“失去生命”这种描述来替代直陈。

在共时的层面,同一个语言社团内各阶层的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广泛使用委婉语。如在职业领域,“剃头的”(barber)被换称为“美发师”(hair beautician), “妓女”被婉称为“失足妇女”(women going astray)、“应召女郎”(call girl);在能力领域,“贫困”(poor)成了“日子过得紧巴”(life is hard), “落后国家”(undeveloped country)成了“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或“第三世界国家”(the third world country);在外貌方面,“肥胖”(fat)变为“丰满”(well-shaped)或“富态”(plump), “丑陋”(ugly)成了“朴实”(plain);在生理活动和事物方面,“解便”用“去洗手间”(to go the toilet)或者“放松一下”(to relax oneself)暗示,“老头老太”(old man)变成了“乐龄人士”(the elderly);在疾病方面,“疾病”(disease)是个“问题”, “生病”就是“出了状况”(have trouble or condition), “性病”(venereal disease)被粉饰为“花柳病”(social disease);在名讳方面,为避孔子名讳,“仲秋节”改为“中秋节”,为避李世民的名讳,“观世音”简称“观音”,上帝God变音为Got等。

其次,委婉语是偏离语言和言语常规的现象。

委婉语是对直陈语的故意偏离,是故意违反语言使用上的明晰性原则和经济原则。与直陈语的直截了当相比,委婉语似乎在所指事物上盖了一层纱,给人一种朦胧、模糊的感觉。

语言是用于交际的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建筑规则;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思维工具,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王德春,1997:1)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符号与其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因为语言具有任意性,世界上才会有众多的语言,同一语言才会出现不同的地域变体(即各种方言)和时域变体(古语与今语)。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是任意的,所以才要约定俗成。直陈语与所指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已经非常固定了,而委婉语则是避开原有的约定俗成的关系,与所指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约定俗成程度较低的关系。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涉及效率的问题,语言使用也不例外。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强调准确、经济和高效。准确性的理想状态是能指与所指之间为镜像关系,即不夸大、不缩小,无冗余、无欠缺。语言的经济性和高效性与描述某一事物或事件所用语言的多寡有关:使用语言越少,就越经济和高效;换个角度讲,就是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越大,其效率就越高,也越经济。因此,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就看其能否在运用语言时做到用词准确、语意清晰、结构合理、语句简洁、文法正确、语用得体。

但是,语言与所指之间不可能是理想的镜像关系。首先,语言符号是有限的,而现象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符号来反映无限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单个语言符号指称多个现象的情况,从而导致指称模糊。其次,人们在认知外部世界时,要通过归纳总结即范畴化而形成范畴。范畴具有元型(prototype)效应: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别,典型的范畴成员拥有较多的范畴属性;非典型成员拥有的范畴属性比典型成员少;处于两个范畴交界处的成员会兼具两个范畴的部分属性。(Ungerer&Schmid 1996:29)因此,在指称对象本身具有模糊性的前提下,语言是不可能消除模糊从而做到完全准确的。第三,许多现象本身就是模糊性的。如喜、怒、哀、乐、惊、恐、惧、忧等心理状态,以及美丑、新旧、好坏、大小、快慢等事物属性,都是抽象且模糊的事物。色彩概念似乎是清晰的,但也具有模糊性。因为各种颜色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所有的色彩是一个连续体,一种色彩会向另一种色彩过渡。这就是汉语“红得发紫、紫得发黑”这样表达的理据,也是绘画中调色的工作原理。第四,语言社团成员对语言的掌握会有个体上的差异,语言能力的强弱因人而异。语言能力弱的人在描述事物或现象时会出现“言匮词乏”、“辞不达意”的情况,从而造成描述上的不准确。第五,因语境的需要,语言使用者会故意使用模糊表达。这种主观性模糊与委婉语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人们以牺牲语言的明晰性和效率为代价故意制造模糊的时候,一定有其道理。而揭示委婉语产生的动因是语言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委婉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言行举止不但要以社会公认的标准作为尺度,还要受相关社会个体的制约:所有偏离社会标准的言行都会受到排斥,让相关社会个体产生消极心理反应的言行均被视为冒犯;偏离社会标准的言行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使相关社会个体产生消极心理反应的言行则会遭到报复。从效果上判断,使目标得以达成、目的得到实现的积极的效果是交际成功的标志;而背离交际目标、毁蚀交际目的的消极效果,是交际失败的表现。消极的交际效果会让人心生畏惧,于是就有了“祸从口出”、“蚊虫遭扇打,只因嘴伤人”、“贵人语少,贫子话多”、“谨言慎行,君子之道”的告诫,相应地也有了“人言未必犹尽,听话只听三分”的疑虑。

不说或少说是避免消极交际效果的方法之一。但在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又要照顾信息理解者的心理、明知言之有害说之无益而又不得不说的情况下,运用模糊表达是最为常用的策略委婉是信息组织者在外部语境制约和来自内部动因作用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为了照顾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的心理需求在择语时通过各种手段对直陈语的偏离。委婉语能够有效地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也能够使达成交际目标、实现交际目的的机率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被称为语言交流的润滑剂。对这一重要的交际手段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第四,委婉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和言语现象。

与委婉语相关的问题是:什么是委婉语?哪些事物或现象需要委婉表达?委婉语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要用委婉语?委婉语是如何构成的?委婉语是怎么做到委婉的?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委婉语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词典编纂的时候对委婉语如何处理?第一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事实是,如果不解答后面的几个问题,就无法了解委婉语的相关要素并对委婉语进行科学定义;但如果不先解决什么是委婉语的问题,又无法对后续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委婉语的婉指对象很多,构成手段非常丰富,委婉语的特点需要经过对各种语料的分析才能总结抽象出来,而且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婉指对象众多,是因为只要会引起交际者消极联想、产生消极的交际效果的事物,都有必要委婉指称。构成手段丰富,是因为除了语言要素中的语音、语义、句法都可用来构成委婉语外,语篇也可用来委婉地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诉求。委婉机制多样,是因为不同手段所构成的委婉语具有不同的委婉语机制。之所以在交际中使用委婉语,是因为婉指对象会给交际参与者和涉及对象造成恐惧、敬畏、羞耻、厌恶、不安、不适、敌意等消极的心理反应。语言具有文化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也有文化上的差异。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些差异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问题,而是涉及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属性,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越是复杂的事物,越有通过分析整理、归纳总结、进行条理化的必要。作为一个普遍的、偏离常规的、重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委婉语具有研究所必需的各种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