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考研网
- 20078字
- 2020-06-24 17:34:44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相关试题: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诗。[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笙诗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2.“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________,“颂”主要是___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案】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3.东周洛阳一带的诗歌在十五国风中被称为 ________风。[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王
【解析】《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中“王风”中的“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4.《诗经》中的《____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周族史诗
【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中的________。[中山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___。[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案】《诗经·小雅·采薇》
【解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小雅·采薇》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离开故乡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今回想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6.“六义”中________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赋、比、兴
【解析】“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7.汉初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分别是________。[复旦大学2012年研]
【答案】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
【解析】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在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8.“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谷梁传》
【解析】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它们不是包含在《春秋》里,而是解释春秋的,其中《左传》被称为《春秋内传》, 《国语》为《春秋外传》。
9.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尚书》
【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10.“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________》。[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案】春秋谷梁传
【解析】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书。
1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左氏春秋
【解析】《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12.“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均出自于《__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战国策
【解析】《战国策》作为史学名著,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和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借用寓言阐述道理。成语“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均出自这里。
13.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诸子散文
【解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________一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论语》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凋,是树木落叶子。松柏后凋,是说别种树木到这个时候,都已枯槁零落,独有松柏仍旧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
15.最后一部进入《十三经》的是__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孟子
【解析】《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6.批评“儒以《诗》、《礼》发冢”的思想家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庄子
【解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17.《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________日出,和以天倪。”[北京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庄子》运用了“寓言”、“重言”、“________言”等多种文学手法。[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卮言
【解析】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也曾自诩其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言”中,“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18.《________》和《________》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荀子;韩非子
【解析】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二、名词解释
1.诗有六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2.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尚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5.“春秋三传”[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6.《左传》[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7.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8.楚辞[吉林大学2012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9.《楚辞·九歌》[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九歌(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代为抒写他人或神的感情,风格大都凄清幽渺,细腻动人。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10.庄骚[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庄骚是《庄子》和《楚辞》的合称,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下逮庄骚,太史所录”。作为浪漫主义珍品,《庄子》、《离骚》同受荆楚文化和古代神话的影响,都具有奇伟超拔的想象,显示出一种独立不群的个体人格。与此同时,它们都从神话、传说、民歌、祭词、咒语以及仪式、风俗的吸收养料,因此而并称为“庄骚”。
三、简答题
1.简述《诗经》六义的含义。[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 《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称作“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1)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2)赋、比、兴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简述《战国策》寓言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寓言的特点主要有:
(1)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战国策》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这类寓言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2)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营造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说辞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席间的事物为例,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战国策》的,纵横捭阖的游说之辞,形成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3)运用寓言形象说理,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阎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总而言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3.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
(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
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
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
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
①民贵君轻论
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井田制。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
4.庄子散文风格特点。[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庄子散文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
(1)以寓言为思想,寓哲理于形象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
《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辞之美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5.举例说明《韩非子》寓言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丰富的寓言故事成为说理散文的闪光点,也是先秦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即寓言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等诸子散文或历史散文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牍,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充当说理论辩的一种手段或叙事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到了韩非手里,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内外储说》、《说林上下》即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韩非寓言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细节丰富,显示出高超的文学技巧。
(2)《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现实性,即其题材植根于现实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也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韩非的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受庄子等诸子前辈的影响,取材方面来源于现实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3)“寓言群”形式的创立
例如,《内储说上》的论述中心是“七术”,为此韩非用了四十九个寓言故事里晓喻“七术”的内容。《内储说下》的中心是“六微”,也用了五十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集的出现,说明寓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开始脱离散文母体,取得了独立存在的形式。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申到的“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他收集、整理和创作寓言是为宣传他的法制思想服务的,体现了其法家的思想。在《外储说》四篇中,使用寓言一百一十多个,从二十个方面宣扬了封建专制的法制和权术,成为中外寓言史上罕见的奇迹。
(4)寓言故事的思想性,即其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可以说,寓言故事是设喻说理的寄托平台。韩非的寓言常蕴含着深刻明切的哲理,他可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出重大的道理。成语“自相矛盾”出自寓言“鬻矛与盾”,是韩非矛盾学说的寓言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为真。韩非对于逻辑性有着严密的要求,虽然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5)《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还体现出朴素辩证法思想
尽管《韩非子》中有过分强调对立、斗争绝对化的倾向,但对矛盾的转化条件,也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他也用朴素辩证法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他的进步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
四、论述题
1.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能。[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
答: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
(1)诗之兴
诗之兴含有兴盛、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心声。在我国历代诗人的笔下,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的。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是统一祖国。他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爱国诗歌的名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其杰出的爱国主义名作《满江红》,充分表现了他对敌寇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诗篇,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他耿耿的爱国忠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还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综上举例,证明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了全部中国诗歌史。
(2)诗之观
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力。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萁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特别是对春草乍生未生之时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俨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发现的。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也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庐山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山的深邃。同时也说明了因为人在山中观赏,跳不出山的圈子,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告诫人们应高瞻远瞩,总揽全貌。
(3)诗之群
诗之群是要凝集人心,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例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义愤。唐朝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把汉家借指唐朝,首二句写汉军军力强大和灭敌的雄心,后二句写士兵长期坚守边疆、打击敌人的坚强意志,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豪情。宋朝抗金名将李纲《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心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通篇以朴素深沉的语言,把病牛为了人们的温饱而任劳任怨的形象刻画得丝丝入扣。1937年郭沫若毅然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些诗都是富有高度的凝聚力,为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斗志发挥了极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效应。
(4)诗之怨
诗之怨是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针砭社会弊端,从而起到疾恶扬善的作用。
我国古人写诗,运用讥剌的方法,揭露时弊之作很多。唐朝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表面上写的看花,实际上是以“桃千树”隐指朝廷提拔的新贵,对他们显赫一时,不可一世,表示极大的愤慨和不平。在封建社会,还有许多针砭时弊、反映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如唐末杜荀鹤《山中寡妇》即是一例。诗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无比残酷地剥削人民,以及人民所过的极端悲惨生活,作了深入而具体的揭露。最后诗人还对当时无往不在,难以逃脱的封建暴政,发出了深长的慨叹,作了尖锐的指摘。此外,诗词的怨还有自疚之意,如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氓愧俸钱。”表达了作者为官没尽到职责,没有解救百姓的疾苦,以致百姓流落在外感到惭愧不安。同时,还有怨物的。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是写一个妇女在梦中和她所思念的远人相会,因被无端惊醒,乃迁怨于黄莺。
2.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北京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试谈《左传》的叙事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左传》的叙事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左传》的叙事特征
①《左传》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
《左传》按时间顺序来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并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
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②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例如记载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不仅记载战前情况,还有战中情况以及战后情况,将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描写得淋漓尽致。
③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明察善断的子产、迂腐可笑的宋襄公、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等。《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累积式和闪现式。《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当然有些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
④《左传》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并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倾向
例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例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人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⑤《左传》叙事角度独特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此外,它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即作者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的角度,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发表评论,这使其创作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并在叙事后面加上议论,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伦理的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⑥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
《左传》的叙述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刘知几评论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尤工于外交辞令,这类文字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形式上委婉典雅、内涵上深刻犀利而又极富文采的特点。其议论文字多是针对性强,论题集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例如:僖公十五年阴饴甥与秦伯的一段对话,针锋相对,富有文采。
(2)《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在体例上,编年体的顺序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在体例上,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而《汉纪》和《资治通鉴》则是对《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②在叙事结构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的影响
a.有完整的情节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把《春秋》中的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叙事完整历史散文,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左传》中作者用了五个段落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使其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丰富的情节性。这一点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史记》对于《左传》中战争描写的史实有的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有的对于特别精彩篇目,甚至不加改动直接运用,这都是由于《左传》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情节性。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奠定了古典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我国的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描写。
b.叙事方法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顺叙是《左传》战争描写常用的叙事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倒叙、插叙、补叙和预叙。这些叙述方法常用一个“初”字领起。如“僖公三十三年的齐晋崤之战”中,蹇叔在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预叙),战争的结果:“(晋)败秦师于崤”。此点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古代小说常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叙述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中早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c.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还记叙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的事件,如“僖公十五年”写的秦晋之战,秦国在与晋国作战前进行占卜:“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军’”。作战的实际结果“秦获晋侯而归”。类似的这样事件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但也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为后世文学在创作上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
③在人物描写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a.褒贬分明的道德和伦理倾向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对人物道德和伦理的评价,这种褒贬分明的倾向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是通过战场人物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这一点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司马迁《史记》中有论赞和序论,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直接或间接的插入自己的主观论断或抒发个人的感慨,展示了司马迁独特的史笔和史才,这也是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小说重视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有的是在战争中或战争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这种写法对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b.对人物描写的双重手法
《左传》战争中的人物描写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后代的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人所继承,同时对古代小说也有影响。我国的古代小说主要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性格,而较少大段的对人物的肖像和心理进行描写。因此,《左传》战争中对人物的刻画为古代小说奠定了写作模式。
④在语言的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a.词约义丰、简括有力
在叙事上体现了词约义丰、简括有力的特点。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了晋师溃败时的狼狈情景:“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为争船逃命,先上船者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捧起来。简练的一句话写尽了晋师溃败后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混乱场面。
b.战争中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外交辞令描写
对战争中外交辞令的描写,体现了言词或锋利或不卑不亢或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特点。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 “齐师败绩,(晋)逐之。将及滑泉而止。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添两君,臣辱戎士,敢吉不敏,摄官承乏’。”这体现了韩厥外交辞令的谦虚、不卑不亢、似柔实刚的特点。
《左传》词约义丰的特点使其能长久的流传;其外交辞令上的特点也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之处。
综上所述,《左传》无论是情节的完整性、结构安排的合理性,还是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战争描写的高超性都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对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语言特点也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3.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道法自然”的含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5)“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
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
4.结合屈原作品,谈谈屈原及其作品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1)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2)屈原作品的意义
屈原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深为后人所推崇。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激荡冲突的反映。
①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缥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为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所学习和继承。
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这种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手法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作手法。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5.屈原《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影响。[复旦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离骚》的艺术特色。[简答题,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屈原《离骚》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屈原《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离骚》的艺术特色
①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抒情主人公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
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③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④《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2)屈原《离骚》的影响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①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6.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历不同,庄子和屈原虽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批判现实、崇尚人格美等方面也有相同之处,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二者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1)浪漫主义的异
①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
a.屈原作为一个受时代理性精神激荡而觉醒较早的诗人,对祖国的现实、民族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江河日下的国运使他忧心如焚;对弥漫于朝野上下的贪婪愚妄之风和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他切齿痛恨;对自身价值和所坚持的理想的自信,使他对自己的遭遇愤慨难平。屈原虽“以道自任”,但超乎寻常的忠诚换来的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局。对宗国的眷恋,对国君的深情,对时不我待的感伤,对忠贞而被放逐的委屈,对重新起用的希冀,种种忧怨,郁结心头。这种情绪在诗人胸中激荡冲撞,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于是就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上郁愤缠绵的风格。
b.与屈原不同,庄子为文的目的主要不在社会批判,而在为困境中的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只是内心炽烈愤激之情无法掩抑的自然流露,洒脱超然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庄子不像屈原那样执着于政治理想,而是致力于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对人生困境的超脱,这样就形成了庄子浪漫主义创作上冷峻超然的风格。
②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
a.由于庄子、屈原的政治态度不同,同样也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屈原的诗篇中,始终充满着奋发向上的入世精神。作为屈原浪漫主义精神核心的“美政”理想跳荡于屈原的壮丽诗篇中。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来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志向、忧患、理想等内心世界的感情,抒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是屈原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b.而庄子的作品始终葆有平民知识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尽管在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中杂有厌世、避世、混世等消极因素,并含有某种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但是其愤世精神是贯穿于庄子一生的。此外,庄子的浪漫主义,更多地歌颂自然,批判人的异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探索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突出精神。
③庄子的文章属于消极浪漫主义,屈原的作品属于积极浪漫主义
a.庄子主张“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也”,他的作品主张人们采取避世的态度,显然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就《庄子》的思想内容来说,其消极成分确实很多,所以说庄子的浪漫主义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
b.屈原则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始终想用“美政”来改造楚国,反复表达“九死未悔”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决心,申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和光明的进取精神,这都显示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色。
(2)浪漫主义的同
屈原和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都对我国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是他的爱国思想感情和高洁的品格。二是屈原继《诗经》之后所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如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诗歌中的浪漫精神,明显属于对屈原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b.《庄子》散文则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诗、词、文、赋、小说诸方面都有庄子浪漫主义的痕迹,诸如宋玉的赋,贾谊的文,魏晋时期阮籍、陶渊明的诗、文,唐宋李白、苏轼、王维的诗、词、赋,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乃至现代郭沫若的诗,深受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