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 :振兴中华变革论(第二版)
- 田国强 陈旭东
- 2418字
- 2021-04-04 13:20:34
6.3 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阶段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还越来越严重,如行业结构和制度结构不均衡、分配不公、机会不均、贫富差别过大、社会矛盾激化、国有资产流失、行政干预过多、政府角色错位、诚信危机、社会不稳、环境污染和国民基础教育薄弱等,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社会不和谐及潜在的社会危机,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重大挑战,从而使得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攻坚阶段和十字路口。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命题和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005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进一步给出了和谐社会的六大具体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就是民主决策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的社会,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的社会,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的社会,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
这样,和谐社会讲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强调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建立一个在这三方面之间没有根本冲突的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主要是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加经济活力来体现的,属于物质文明方面的范畴,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因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所以,应该在保持生态环境良好前提下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通过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稳定基础。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是通过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来实现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它不仅仅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机会均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平正义被破坏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症结所在,其中也包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阙如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强调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就须以国家法治作为基础,以政府经济政策制度作为保障,以社会道德文化作为支撑。通过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诚信友爱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主要是通过完善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来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法治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宪法的权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权力。要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法治要与民主相结合,以民主作为保障。制定法律要保证充分尊重民意,尊重人们的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使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为了社会安定有序,需要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机制和社会公约管理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及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通过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完善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设,保证社会安定有序,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
因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分别对应着效率、公平与法治的改进与完善,分别属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方面建设的范畴。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对这三方面给出实质性的内涵,通过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三方面的建设进行具体实施。具体说来,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经济来加强物质文明建设,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完善民主法治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应当指出,以上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体系。
这六大特征是对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定义。一旦了解了和谐社会与效率、公平与法治的关系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方面的范畴,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以下三个方面是不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1)贫穷落后不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那种积贫积弱肯定与和谐社会不一致。贫穷落后是人与自然之间没有达到和谐的具体表现,不是物质文明现象,因而不是和谐社会的特征。我们之所以要搞改革开放,搞经济建设就是要改变这种社会面貌。(2)上纲上线,戴帽子、打棍子、抓辫子,搞阶级斗争,相互批斗不是和谐社会的特征。这一点作为学者应该特别关心。因为如果有人针对学术论点上纲上线,动不动上升到意识形态、阴谋论、敌我矛盾、敌对势力,用非学术探讨的方式来互相批斗,又有什么诚信友爱与和谐而言,哪会出现什么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局面呢?这些都不是精神文明现象,因而不是和谐社会的特征。(3)机会不均、社会不公不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当前改革造成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可以解决的,都可以并且必须通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实现机会的平等来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如前所述,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目标可能很好地被执行,也可能不被执行,关键取决于恰当的激励机制的设计。尽管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非常好,但中国至今没有解决如何执行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激励相容问题,基本上只是存在于纸面和口头中。由于改革过程出现了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造成了社会不和谐,有些人就利用此来反对改革,另一些人又由于前面这些人借和谐社会构建反对改革而否定和谐社会的提法。其实,两方面都没有很好地弄清和谐社会构建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