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非常显著,以致有人评价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这一评价也许没有大的可比性,不尽合理,但是从中国自身历史演变脉络的纵向视角来看,这一时段的发展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GDP、人均GDP与人均收入

在1978年至2013年的这30多年里,中国实现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进入新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速也达到10.3%左右,其中包括2007年的14.2%,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高点(其他两个分别是1984年的15.18%和1992年的14.24%)。同时,由于人口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的人均GDP取得了显著提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中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205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6747美元,增长了30多倍。中国的脱贫人数和成就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5亿多人口脱贫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化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奇迹。按照世界银行关于经济体收入水平分类的最新标准,中国已然是上中等收入国家,正面临着有无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窗口和考验。

图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1978~201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进出口、FDI与技术进步

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以前那样封闭式的孤立发展,而是深入参与到世界市场当中,无论在货物与服务方面,还是在资本流动方面,均是如此。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率从改革前的不到10%,上升到2006年的65%。自2007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比重渐降至45%左右的区间。尽管如此,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还是达到258567亿元的规模,以美元计价为41600亿美元,而美国当年该数据不足4万亿美元。从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当然,美国在服务进出口贸易方面还是遥遥领先,中国只有其一半的贸易规模。

图3.2 中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变化:1978~2013(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市场的一个主要参与者,在2008~2013年,中国平均每年吸收约1056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对于各地方政府竞争性地改善投资环境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参见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世界经济》2003年第10期;Kui-yin CHEUNG,Ping LIN.2004.“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China Economic Review,15(1),25-44。。2013年中国研发支出达11906亿元,同比增长15.6%,占当年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9%,略低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中国创新体系的研发主体和激励结构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也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75%。不过,中国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比例严重不足,基础研究占比只有5%不到,对试验发展的投入比例则相对过高,占比超过80%,这种短视的结果将会大大延缓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进度。

图3.3 中国研发支出及其占当年GDP百分比(1995~201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与此同时,中国对海外的直接投资也快速上升。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达到创纪录的901.7亿美元,继2012年后再度跻身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不过,由于中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仍仅相当于美国的1/10,德国的1/3,日本的1/2。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将达到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4亿人。可以想见,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工业化、城镇化与人口结构

世界经济史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交叠是通向繁荣之路。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也遵循着这样的普遍发展模式,即农业部门在GDP的比重下降,工业部门首先兴起,然后是服务业部门的扩大当然,也有极少数国家并不是沿着这条路径走的,而是越过了工业化,直接发展服务业。。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3年的10%,在就业中的比例由70.5%下降到30%左右。201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已经达到46%,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仿,但是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远远不够。不过,中国服务业的相关指标增速也正在超过第二产业,并且每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第二产业高出约1/3。这对于吸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推动形成一个新的工薪阶层与消费型社会,是一个利好。

计划经济下壁垒森严的城乡二元分割体系被市场的力量一点点打破。农村劳动力被技术和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解放出来,他们或受城市更高收入就业机会的吸引,或由于土地被政府收归国有而大量进入城市,一部分人完成了市民化的转型,另一部分人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过着“两栖”生活。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整体上是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于2011年首度超过50%,截至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7.3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约2.3亿人。不过,在现有的统计口径下,在城市居住超过半年就被作为城镇常住人口,其中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实际并没有享受到市民的福利,城镇化率由此要大打折扣。同时,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退,人口绝对数和社会需供养人口规模的双双扩大,使中国的人口负担比率正在进入一个快速上行区间,社会养老负担趋于严峻。

图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人口变化趋势图(1978~2013)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

政府财政、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升值

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是高度同步的,财政收入总额已经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9143亿元,延续了2012年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地位。同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已达到3.8万亿美元,是1978年1.76亿美元的几万倍,这是30多年前改革之初的设计师、奠基者、探路人所不可想象的。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尤其是相对于美元升值的国际压力增大。2005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从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如今,在汇率改革走过8个年头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人民币走出了一条碎步升值到加速升值的曲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已经超过35%。

图3.5 按年龄分组的中国总人口变化趋势(1950~2100)

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署

图3.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政收入(1978~201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