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效率、门槛效应与地方金融发展研究
- 周丹
- 1052字
- 2021-04-03 01:36:46
2 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门槛效应的理论模型
经济增长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技术进步的差异(Easterly & Levine,2001),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以重化工业为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近20年来还在不断从东南沿海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那为什么中西部却并未能发挥出自身的技术和后发优势,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发展收敛的均衡呢?
本章构建理论模型力图解释除了技术进步的适应性问题外,经济体面临的金融约束、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水平同样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并且,金融发展约束还会形成对技术进步、技术升级的制度障碍,阻碍新技术的传播和使用。具体可以将其机制归纳为三条理论假设:
第一,在经济创新升级的过程中,即使是技术引进,也都要为其应用构建适宜、相匹配的经济技术环境,这需要投入金融资源,并给予金融发展支持。
第二,随着技术前沿的进步,与之匹配的投资规模成比例提高,技术掌握和技术转化的难度加大,这也提出了金融发展给予支持的要求。
第三,由于存在企业创新的代理人问题,即创新者会隐瞒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而将其据为己有,造成了金融机构的利益受损,进而就会加深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门槛效应的形成。这其中的演变逻辑是自我实现的,且程度是逐渐增强的:代理人的隐瞒成本与金融发展水平正相关,金融发展越不发达,企业创新代理人问题就越严重,技术、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障碍也越难以克服。
2.1 金融发展门槛效应形成的理论模型框架
本书参照Acemoglu, Aghion & Zilibotti(2002)的方法,将熊彼特增长理论应用于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并设定其时间维度变化是离散的。
假设有m个国家(或经济体),它们彼此会利用对方的技术或创新思想,每个国家的人口则被标准化为1。个人拥有两个生命期,在第一个生命期被赋予了2单位的劳动力,关于消费的效用函数为线性函数形式:U=c1+βc2,0<β<1。而经济的增长机制如下文所述。
2.1.1 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机制
经济体的一般产品是Zt,利用劳动和中间产品进行生产,其生产函数为:
其中0<α<1, xt(i)是最新的中间投入品,At(i)代表了生产率参数。一般产品Zt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对研发和中间产品生产的一种投入(要素)。
一般产品的生产是完全竞争的,其价格为P=1,令其为计价单位。中间产品的价格则等于其边际产品:
1)中间部门的生产
每个中间产品i的生产总有人可能会在t-1时期实现成功的产品“创新”,从而在t时期成长为行业的领导者。创新成功的概率为μt(i),产品i 在t时期的生产率参数为:
A-t为领先的技术水平,其增长率为固定值g>0。如前所述,创新者进行产品“创新”是利用他人的创新思想,实现技术转移进而实现产品“创新”的。
创新者生产中间产品的成本是1,即每生产1单位中间产品仅需要投入1单位一般产品即可。而跟随者(即技术相对落后者)模仿复制生产的成本则要大于1,即单位成本χ>1。当创新刚发生时,只有创新者能够生产,是唯一的生产者,其售价为竞争者的生产成本χ。而当最新一期的创新没有发生时,这一中间产品的生产属于完全竞争,销售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也等于χ。根据公式(2-2),可以反推出此时,产品的需求数量为:
同时,跟随者只能赚取零利润,创新者的利润根据(2-4)可得πt(i)=πA-t, π=(χ-1)(α/χ)1/(1-α)。
2)总生产与经济增长
设一个经济体的总生产率为At,其由下式决定:
将公式(2-4)带入公式(2-1),可得一般产品的总产出为:
式中的ζ=(α/χ)α/(1-α)。
在均衡的情况下,各部门产品“创新”的概率应该一致,这样就有μt(i)=μt,从而一个经济体平均的生产率为:
由于创新的可能性在经济体各部门间是随机分布的,所以公式(2-7)意味着生产率At在μt的可能性下等于领先的技术A-t,在1-μt的可能性下等于t-1时期各部分的平均生产率水平At-1。
定义at为经济体标准化的生产率,公式为:
标准化生产率at衡量了经济体与领先者相比较的技术差距,at值越大,意味着相比较的技术差距越大。根据前文的设定,我们已知At的增长率为固定值g,所以可推得[根据公式(2-7)变形可得]at的动态演进公式为:
由于一般产品是完全竞争,所以工资率wt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根据公式(2-1)有:
公式(2-10)说明,一个经济体的技术投资会受到信用约束,因为其与一般产品Zt的生产成比例;同时技术投资还严格地和生产率At成比例(或者说一般产品Zt的生产与At成比例)。
一般产品部门的经济增加值是工资收入,而中间产品部分的经济增加值是利润收入,二者加总,可得经济体人均GDP的计算公式为:
2.1.2 创新、创新投资与信用约束
1)创新与创新投资
各部门在t-1时期所需要的研发投资额为:
其中η, δ>0。可见,当技术进步越快,要实现技术的追赶难度就越大,涉及的研发投资越多。
进一步地,根据公式(2-12)可以推导~的反函数,即可以计算得到当创新投资为nA-t 时,创新成功的概率为:
我们假定η<βπ<η+δ,这个条件可以保证在均衡状况下,μt可以保证位于0~1之间。均衡的μt 值可以被用以最大化中间部门的预期净收益:
而这也受到了信用约束的限制。
2)创新与信用市场相结合(未受信用约束时)
当创新主体可获得金融市场资金支持,且不受信用约束时,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趋于增长收敛。由于具体的技术性参数存在差异,如β、χ等,各经济体的增长水平可能仍存在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它们长期的增长速率会趋于一致。
现假设创新者的借贷利率为r=β-1-1,承诺创新成功会按照此利率进行偿还。在没有信用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公式(2-14),令此时的μt=μ∗,而
对应均衡的研发费用为:
根据公式(2-9),能类似地得到生产率参数的动态关系式:
根据这一公式可以推算出at会在长期收敛到一个稳定的均衡值,该值可表示为:其增长速率和技术前沿A-t的增长速率g 相同。
其中0<a∗<1。同理,每个经济体的人均GDP的稳态均衡值为:
3)受到信用约束时
如果信贷市场并不完美,那么将会存在信贷支持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在时期t的期末,创新者拥有的自有资金是其工资收入wt,研发投入为Nt,不足的部分为Nt-wt,创新者必须向外拆解。假设它隐瞒自身创新活动所需支付的成本为cNt,那么这意味着在均衡的状况下,创新者所能融得的资金不会超过其工资收入的一定倍数(Bernanke & Gertler,1989),这个上限值为:vw t, v∈[1, ∞),并与隐瞒成本c 成正比。
当n∗A-t+1>vwt时,说明信用约束存在并起作用,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A-t+1可得等价的条件为:
其中的ω≡v(1-α)ζ/(1+g)。我们可以用成本参数c,或信用参数v、ω等来代表金融发展,理由是金融发展越发达,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就会越强、越有力,参数c、v、ω的值就越大。
我们从公式(2-20)可以看到并推断:①在给定技术发展水平at 的条件下,金融发展水平ω越低,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受到信用约束的可能性就越大;②而在金融发展水平ω给定的条件下,技术发展水平at越落后(at值越小),受信贷约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可以看到,信用约束的存在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后发劣势”,在某些情况下,“后发劣势”可能比“后发优势”的影响会更加深远,明显制约和抑制了“后发优势”的发挥。
对公式(2-20)稍作变形,我们还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其生产率水平at满足:
在此条件下,更发达的经济体能够投资足额的资金n∗At+1(创新所需),可以按照μ∗的概率获得创新的可能。相对比,经济较落后的经济体其生产率at满足:
只能为创新投资不足额的资金vwt=atωA-t+1,创新成功的概率 的计算公式由公式(2-13)给出。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率at 的动态公式也相应地变化为:
4)技术增长率g
在创新增长的理论模型中,我们假定技术(或生产率)增长率g 是由技术领先的经济体的创新发展速度所决定,即掌握了技术At的经济体,并且其不受信用约束的束缚。不失一般性,假定技术领先的经济体是经济体1,则技术增长率g 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的σ>0表示溢出系数,下标1即表示经济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