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效率、门槛效应与地方金融发展研究
- 周丹
- 381字
- 2021-04-03 01:36:44
1.3 研究思路、价值及研究框架
本研究的理论建模涉及三方面的理论体系,即内生增长理论、制度金融理论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按照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制度和政策建议的顺序展开相关研究。
1.3.1 本书的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建立非完美债权人保护的增长模型,在理论上为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转变的经济体提供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础;阐释假设及应用条件,导出实证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次,根据已有研究的不足,研究侧重从“质量渠道”即金融效率的角度来实证估计金融发展非线性增长效应的变化。在控制了遗漏变量、异质性、内生性和其他经济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关注质量门槛和最优金融结构等变量的表现形式及其解释力度。
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测算的结论,研究拟为金融发展制度和金融结构监管提供政策建议,以实现金融发展长期正向的增长效应与短期系统金融风险的可控。
而本书的研究重点可以归纳为:
(1)构建和测算金融效率、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适应性等实证指标,并做相应的稳健性检验;
(2)理论建模,将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等指标纳入模型的统一分析框架,推导实证分析模型,从金融效率的角度进行实证检验。
1.3.2 本书的研究价值
通过上文的阐述及对比分析,我们可将本书的研究价值归纳为两大方面。
1)理论模式的创新
(1)从金融发展的质量渠道来测算增长效应的变化;
(2)对发展中经济体,估计其金融发展增长效应的阈值,结合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适应性指标,为经济转型解释其可能遭受的制度质量门槛和金融结构的错配;
(3)对金融结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特别是银行业的结构改革、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新的监管框架,本研究进行了理论探索,并提供了经验证据。
2)实证研究方法的创新
(1)应用动态随机前沿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计算金融发展的质量渠道指标——金融效率,并从金融效率的视角测算金融—增长效应的变化;
(2)收集二级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各区域经济的制度质量指标;
(3)结合样本选择计量方法,控制了实证模型的异质性、遗漏变量和内生变量问题,通过变量指标设计,用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适应性的差异来解释金融—增长效应的非线性变化。
1.3.3 本书的研究框架
本书综合采用理论模型推导与实证分析检验,其具体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路径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