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中道生活,是非不挂心

在禅宗的无上智慧中,转弯是一种高妙的艺术。适当转个弯,虽未必绝处逢生,却能在陌生的地方领略到更美的风景。世界的路很难走,因此自己要善于处世。但是生命无常,茫茫人世有太多偶然,怎样超脱这张无常尘网,不被它罩住?“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只要心境坦然,自然悠然无滞。

当坚持处不可一味变通

在我们的身边,能够亲眼目睹很多人被拒之于成功的大门之外,他们失败的原因往往是缺少一份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身上几乎都有一个最明显的个性,那就是坚定执著。

滴水可以穿石,锯绳可以断木。所以有了理想还不够,还要看有没有坚持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如果做事情总是三心二意,即使是天才,也会一事无成的。只有仰仗恒心,点滴积累是实现梦想的基础。勤快的人能笑到最后,耐跑的马才会脱颖而出。梦想就像舞台,但是很多时候,它被时间锁在环境的空楼里。我们只有坚持做一个快乐的小丑,全力以赴地与时间抗衡,才能最终以胜利的姿态笑傲人生。

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边抽烟边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慧远禅师与那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一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都扔掉了。

之后他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所成,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一想:“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一位禅宗大师。

参禅就得一心向禅,不可三心二意被别的事物牵绊。一个人活着,就得有一个目标,如果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人的一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便犹如大海上没有舵的帆船或看不到灯塔的航船,就会在暴风雨里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迷失方向。无论怎样奋力航行,终究无法到达彼岸,甚至船破舟沉。现在有的人一生忙碌,但一事无成,便是因为没有目标,导致生活的航船迷失了方向。

通向梦想的路绝不止一条,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路,是否有成,往往不在于对道路的选择,而在于一旦选定了自己的路,便不再彷徨,而是坚定地走下去。茫茫宇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转身,就成为了过往。所以,能否到达心中的目标,首先取决于对脚下道路的信任。

拣了西瓜,丢了芝麻。现代人忙乱,盲目地奔跑着,忘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憧憬的梦想。有人说:“没错,我是朝着那个方向走的,可是这个环境不让我走下去了。”到底是环境阻碍了你,还是你抓住环境不放。

适时的变通与改变是好的,但频繁无故的“变通”会扰乱心绪,使通向梦想之路显得漫长。修禅之法,便是要学会心无旁骛地坚持。

白云深处为天平圭上人赋(元·杨基)

上人卓锡乱云中,缥缈莲花第几峰。

行尽崎岖方见塔,望迷楼阁但闻钟。

四山晓气层层雨,一巡秋阴曲曲松。

几度相寻问童子,水流花落竟无踪。

有些事当做多元观不过一念间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只要能达到目的,何必非要执著于一条路不可呢?凡是做多元观,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人生的道路,有时候要直行才能到达目标,有时候要转弯才能达到目的。应该直行的时候不直行,这是错失良机;遇到转弯的时候不转弯,这是不懂得回头是岸。”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不到黄河心不死,却往往忽视了通向目的地的道路上本就有很多的岔路口,适当的转弯也许能够带来更加美丽的风景。

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禅师。“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道。禅师闭着眼睛,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然后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没动。日子过得真快,转眼10年过去。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互相谈论过自己的近况之后,不由得感叹起来。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5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非待在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接着问,“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大惑不解中,两个人又去拜望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在相同的指引下,两个年轻人各自寻找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选择继续直行,在原来的公司得到升职,成为经理;而另一个则选择了在原来的道路上转个弯,从别处寻觅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

“不过一念间”,看上去他们都摆脱了原来不如意的状态,获得了快乐,但是细细品味,两人的心境仍旧有着很大的差别:农业专家彻底从原来“难过”的日子中解脱了出来,重新给自己做出了定位;另外一个年轻人看似洒脱,实则仍然处于被动中,只不过他已将那种无奈的心情屏蔽在了个人意识之外。

在禅宗的无上智慧中,转弯是一种高妙的艺术。所谓殊途同归,若都是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快乐与生活的意义,又何必非要走哪一条路呢?适当转个弯,未必绝处逢生,却能在陌生的地方领略到更美的风景。

“在战场上,有时候要勇敢地向前冲锋,有时也要采取迂回战术;开山辟路,想要达到峰顶,必得有九弯十八拐,不经迂回,不能直上。”在直行路上转个弯,纵然道路崎岖,前路难卜,但曲径通幽处,总是别有洞天。

怀钟山(宋·王安石)

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钟山。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换个视角看人生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这句话很经典,它引导我们学会解脱,而解脱的最好方式是面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思路去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因为事物都是多面性的,视角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同。

相信一句话:要解决一切困难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任何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而每一个矛盾只要找到合适的界点,都可以把矛盾的双方统一。这个界点在不停地变幻,它总是在与那些处在痛苦中的人玩游戏。转换看问题的视角,就是不能用一种方式去看所有的问题和问题的所有方面。如果那样,你肯定会钻进一个死胡同,离那个界点越来越远,处在混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活着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够睿智,那至少可以豁达。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看问题,就会看出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观、狭隘、苛刻的心态去看问题,你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两个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的人,透过铁栏杆看外面的世界,一个看到的是美丽神秘的星空,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烂泥,这就是区别。

换个视角看人生,你就会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当痛苦向你袭来的时候,不要悲观气馁,要寻找痛苦的原因、教训及战胜痛苦的方法,勇敢地面对这多舛的生活。

换个视角看人生,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废,也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

换个视角看人生,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乐趣。换一个视角看待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对待人事,人事无不轻安。

活着需要睿智,需要洒脱,如果这些你做不到,至少还可以勇敢。生活也许到处都是障碍,同时也到处都是通途,只需大胆地向前走。

古代一个举人进京赶考,住在一家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跟心仪已久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举人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举人一听,如同掉进了万丈深渊。他回到店里,心灰意冷地收拾包袱准备回家。这时住在他隔壁房间的和尚见了,感到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要回乡了?”

举人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和尚乐了:“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举人一听,更有道理,于是振奋精神参加考试,果然考中了。

换一种思维,也许就能变负为正,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同时赢得一片新的天地。

小溪(宋·昙颖)

小溪庄上掩柴扉,鸡犬无声月色微。

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

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的天性。但快乐绝不是自甘堕落、随意懒散的享乐主义。人在追求快乐时也要拥有智慧,智慧就是豁达地看待万事万物,别人看外,你看内;别人看点,你看面。唯有用自己的智慧去看待苦乐,才能参透生活的真相,解决问题时才可做到四两拨千斤。在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中,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云照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面容慈祥,常常带着微笑,生活态度非常积极。每次与信徒们开示时,他总是会说:“人生中有那么多的快乐,所以要乐观地生活。”

云照禅师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所以在众人眼中,他俨然已经成为快乐的象征。可是有一次云照禅师生病了,卧病在床时,他不住地呻吟道:“痛苦啊,好痛苦呀!”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寺院,住持听说了,便忍不住前来责备他:“生老病死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个出家人总是喊‘苦’,是不是不太合适?”

云照禅师回答:“既然这是必不可少的经历,痛苦时为何不能叫苦?”

住持说:“曾经有一次,你不慎落水,死亡面前依然面不改色,而且平时你也一直教导信徒们要快乐地生活,为什么一生病就反而一味地讲痛苦呢?”

云照禅师向着住持招了招手,说:“你来,你来,请到我床前来吧。”

住持朝前走了几步,来到他床前。云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你刚才提到我以前一直在讲快乐,现在反而一直说痛苦,那么,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说快乐对呢?还是说痛苦对呢?”

快乐与痛苦都没有对错。生活本来就有苦乐两面。痛苦的时候要想想快乐;快乐的时候也应该明白还有痛苦。只顾捧着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抱着冷冰冰的痛苦,又会苦得无味;所以,人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但却可以追求。人这一生,快乐与痛苦相伴而生,若一味享受快乐的精彩,必然会在安逸的陷阱中丧失警惕;若长期沉溺于痛苦的深渊,又将在绝望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生活总是苦乐参半的,不要期待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也不要偏执地认为生活毫无快乐可言。正视快乐的短暂,不回避痛苦的现实,在快乐中保持清醒,在痛苦时积极应对,这才是智慧的处世态度。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也源自于人内心的洒脱与淡定。一个人追求繁华容易,返璞归真却很难;潇洒地享受快乐容易,坦然地面对痛苦却很难。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里没有掺杂任何杂质,就能够长久地保持洁净的状态,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了一些酸甜苦辣的东西,这杯水很快就会变质。人的思想也是,想法越多越复杂,就容易变质;而甘于现实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所有的苦与乐,享受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狂题十八首(其十六)(唐·司空图)

有是有非还有虑,无心无迹亦无猜。

不平便激风波险,莫向安时稔祸胎。

随喜不随性

怎样才能达到禅者的自由?一个人如果想要像禅者一样自由,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如白云般随风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

很多人为了能够禅修开悟,穷尽一生心只为了寻找入定开悟的真理,而禅师却开示众生放下真理,才是真自由。修禅之人自然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确定能抵达悟境的方法,所以往往会皓首穷经,遍访名师,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自己困住。“当你追求真理之后,又能将所追求的真理放下,而不执著一个非如何不可的真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追求,而更接近于随遇而安;不是消极地顺其自然,而是一种心境的舒适与坦然。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随心自在并不简单,甚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它是禅者的一种大境界。宇宙万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法则,就像水随地势起伏而流淌,不会刻意地选择路线;云因为风的起落而飘动,不会刻意地抗拒聚散;花随四季的变迁而轮回,不会刻意地回避凋零。它们都是自由的,有着苍天大地赋予的顺其自然的奥义。

自由是一种心境,如闲云野鹤,闲散安逸不受尘世羁绊,能够在悲伤中发现喜悦,能够在阴霾中预见晴天,心能够在整个时空中徜徉。

一日,长沙景岑禅师到山上去散步,回来的时候碰到了住持长老。

住持问他:“你今天去了哪里?”

长沙禅师:“我到山上去散步了。”

住持追问:“去哪里了?”

长沙禅师:“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长沙景岑禅师怀抱着一片和风煦日,没有狂风暴雨的心境,他所体验的世界是没有黑暗,没有罪恶的,一片光天化日。其实,不是世界没有狂风暴雨和黑暗罪恶,而是他的心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安详、稳定、慈悲、宁静、光明磊落。所以,不论他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他的心境始终自在安闲。

世人常常觉得不自由,即使禅定也往往只是为了求“禅”而刻意入定,虽然稳坐如钟,心却如风中摇曳的枯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过多的执著造成过多的苦恼,执著于其中不能自拔的人又怎能了解禅者的自有境界呢?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心境坦然,悠然无滞,眼前自然是海阔天空,到处都会是盎然的芳草,遍地都是缤纷的落花,徜徉其中,天高云淡,鸟语花香,神奇的造物,悠然的心灵,一切如诗话般和谐动人。其中境界就如寒山诗偈中所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唐·贯休)

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

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功夫。

溟濛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

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随顺不随俗

佛教如何说无常?《别译杂阿含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是有为,从诸因缘和合而有……若假因缘和合者,即是无常……”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无常,唯一的感觉是“苦”,佛亦明了于此,因而《杂阿含经》上说:“色无常,无常即苦。”因为众生抗拒无常,所以觉得痛苦。

对于无常所引发之苦,至少有三种:“爱别离”、“怨憎会”和“求不得”。爱恋不舍的偏偏总有尽时,讨厌排斥的偏偏一再重复,想要要不到、想不要的无法摆脱,如此让人受尽苦楚。

世事本无常,又何必深陷其中?生命中有太多的偶然,茫茫宇宙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像鱼儿一样生活在尘网中,越挣扎越紧。回头想一想,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冲破这网罗,怎样超脱这张无常尘网,不被它罩住。

《阿符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顶生王在旁人看来,非常有福气。不仅妻妾子孙、贤臣名士不缺,钱财更是颇为丰厚,真可谓是要什么有什么。但是,这样一个在人们眼中富有的人,却仍然不知足。他常常对子臣说:“我要去天下走走,这样才能把我的国土延伸至各个角落。”

于是,顶生王开始到处扩张,如他所愿,国土最后延伸至四洲,他也统治了天下。

欲念是个无底洞。过了一段时间后,顶生王又开始躁动不安了。他想,人世间我是走遍了,接下来要想法子到天上去。

顶生王如愿来到天界,见了天帝,并且还得到一半的权力,和天帝平起平坐。但一回到人间,顶生王就想:一半始终是一半,总有一天要一个人坐天帝的位子。

顶生王开始慢慢变老,病痛也不断光临他,但是天帝的位子却一直没有得到。垂死之时,他的臣子们问他:“国王,还有什么未了之事吗?或者说有什么一生的心得要告诉子民的?”

顶生王想了想,叹了口气,说:“你告诉大家。我是一个贪婪的人,时时刻刻都不满足。我已经拥有了一切,可是我的心很累,很苦,直到临死都是,我还在想着要完全得到天帝的位子。可是,人生就是这样而已,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万般带不去”,许多人都习惯性地奔赴着想要的目标,在生活中重复着顶生王的故事,为了名利不断地索求,劳累。

面对的是同样一个因缘所生、幻化无常的世间现象,有人惶恐不已,结果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有人难以承担,故假装忽略而醉生梦死;也有人希求永远霸占而盲目扩张自己的占有控制欲,过得很累、很辛苦,结果是无益的“苦行”抑或“酷刑”。有多少人能在这人人必经、人人同样面对的无常生死问题中清醒过来、超越出去?

山穷水尽之际,转过头来,就此游目四顾,或许你会发现:眼前脚下此片林地水光山色一点不差,何苦日夜赶路寻求梦里桃源?随手一摘,就将野果果腹,随地一卧,就在此地安歇。快乐和幸福、安心真的需要那么费力吗?极乐世界真的远在十万亿程之外的山高水远吗?

来到长安,长安只是脚下安然的土地;未到庐山,庐山却是梦寐以求的千山之外!

认真度过每一天,人睡得安稳;努力付出一生,人死得安详。不是为了要得世人的崇拜称赞,也不是为了邀得后世美名,更非内心空虚而要显异惑众以平衡濒临崩溃的“自我价值感”,只是一种“淡有淡的滋味,咸有咸的滋味”的快乐幸福观。

这样的生活令人羡慕,值得我们学习:淡与咸,本来就各有滋味;缘变无常,本来就是天天存在,何以会让人忧心呢?

船居寓意(唐·德诚)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艰难之际,经营好过抱怨

为什么世上的树都没有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因为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招来别人的砍伐。凡是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就被人们破坏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活着要有价值,这种价值做到没有用,才是最有用,才可以规规矩矩活一辈子。懂得自处,学会与人相处,守住本分,保持一份平常心,任庭中花开花落,看天边云卷云舒,做好自己应做的事,便可以了。人生是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要想不沦为看客眼中的跳梁小丑,只有找到自己的立场,选择合适的态度。

世上的路很难走,活着要有价值,处世要有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己要懂得怎么处,否则只会自取其辱。

有一天,佛陀来到一个地方,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的问题。佛陀走到智者跟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探讨吗?”智者毕竟是智者,他虽然没有猜到面前这个老者就是佛陀,但也猜到他绝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问佛陀是谁,佛陀说:“我们只是探讨一些问题,然后我就走了,没有必要说一些其他的问题。”

智者说:“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觉得人是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常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面迷失了理智。”佛陀感慨地说:“这个我也有同感。他们厌倦童年的美好时光,急着成熟,但长大了,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健康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牺牲健康来换取财富,然后又牺牲财富来换取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焦虑,但却往往忽略现在,结果既没有生活在现在,又没有生活在未来;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没活过,还说人生如梦……”

智者对佛陀的论述感到非常精辟,他说:“研究人生的问题,很是耗费时间。您是怎么利用时间的呢?”“我的时间是永恒的。我觉得人一旦对时间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为时间包含着机遇,包含着规律,包含着人间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没落的尘埃、经验和智慧等至关重要的东西。”

智者静静地听佛陀说着,然后,他要求佛陀对他提出忠告。佛陀从衣袖中拿出一张纸,上边有这么几行字:人啊!你应该知道,你不可能取悦于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拥有什么东西,而是去做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富有并不在于拥有最多,而在于贪欲最少;对所爱的人造成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它却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有人会深深地爱着你,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金钱唯一不能买到的,却是最宝贵的,那便是幸福;宽恕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宽恕还是不够的,你也应当宽恕自己;你所爱的,往往是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极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伤;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了,错过了就是会变的。

智者看完了这些文字,十分激动。当抬头再看时,佛陀已经不见影踪了,只是周围还飘着一句话:“对每个生命来说,最最重要的便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

“世路难行”并非让人一味“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告诫人们要在艰难的世途中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人自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人的命运。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因此,切记:世路难行仍要行。

西斋昼卧(宋·惠洪)

余生已无累,古寺寄闲房。

睡足无来客,窗空又夕阳。

丛蕉高出屋,病叶偶飘廊。

起探风檐立,飞蚊闹晚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