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五言古诗(2)

【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清人黄生评曰:“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杜诗说》卷二)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1],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2],逐客无消息[3]。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4],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5],魂返关塞黑[6]。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7]。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8]。

【注释】

[1]吞声:泣不成声之意。

[2]瘴疠:瘴气疾疫。

[3]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4]恐非平生:疑心李白已死。

[5]枫林:李白放逐之地多枫林。

[6]关塞:指杜甫所在的秦州之地。

[7]颜色:指容貌。

[8]这句指李白处境险恶,告诫李白多加小心。

【赏析】

杜甫《梦李白》诗有两首,这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情,表达对朋友生死吉凶的关切。此诗描写亦真亦幻的梦境,言为心声,沉痛之音发于至情。

【其二】

浮云终日行[1],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2],苦道来不易[3]。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4],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5],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1]浮云:飘游不定的云。游子:此指李白。

[2]告归:辞别。局促:不安的样子。

[3]苦道:反复地诉说。

[4]冠:帽子、冠冕。盖:车盖。冠盖:指达官贵人。

[5]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句子。

【赏析】

天宝三年(744),李白、杜甫初会于洛阳,便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李璘之乱被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而还。杜甫只知李白被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诗是杜甫听闻李白流放消息后,忧思成梦而作。第二首写梦中所遇李白的形象,抒发对故友遭遇的同情。也体现了李杜两人两心相契,感人至深的友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后辞官隐居,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其擢升王维为右拾遗,当时王维作《献始兴公》,称赞张九龄的政治主张,表达他想要成就功绩的心情。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为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在那里写下了一些边塞诗。天宝中,王维的官职屡次升迁,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两京陷落,王维被俘,被逼任伪职。安史之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其为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上元二年(761)去世。

王维多才多艺,精通佛学,擅长作画、写诗,通晓音乐,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人称“诗佛”。王维在边塞诗、山水诗等方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擅长五言律绝。王维在描写自然风景方面,具有独特造诣,描写准确、精练,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高远。今存诗四百多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王维

圣代无隐者[2],英灵尽来归[3]。遂令东山客[4],不得顾采薇[5]。既至金门远[6],孰云吾道非[7]?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8]。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9]。行当浮桂棹[10],未几拂荆扉[11]。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12],勿谓知音稀。

清·沈德潜:“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

(《唐诗别裁集》卷一)

【注释】

[1]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王维好友。

[2]圣代:伟大的时代,对当时的美称。

[3]英灵:杰出的贤才。

[4]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归隐的贤才。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此处代指隐居。

[6]金门远:指难以见到皇帝。

[7]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的政策得不到实行,半途受阻。

[8]京洛:指洛阳。

[9]同心: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违:分离。

[10]行当:将要。浮桂棹:代指划船。

[11]未几:不久。

[12]“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不必丧气,还会有人赏识你的才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科举落第的事反复劝慰,鼓励他不要灰心丧气,等待赏识自己才华的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关爱,写得委婉尽致。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1],问君何所之[2]。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3]。但去莫复问[4],白云无尽时。

【注释】

[1]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动用法。

[2]何所之:到哪里去。

[3]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陲:边缘。

[4]但:只。

【赏析】

这首《送别》,王维以禅入诗,富于机锋。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吸收了禅法中通过直觉、暗喻、比拟、象征来寄寓深意的方法。王维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幽微复杂的感受浓缩在“白云无尽时”这幅自然画面中,从而达到了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清·沈德潜:“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卷一)

青溪[1]

王维

言入黄花川[2],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3]。声喧乱石中[4],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5],澄澄映葭苇[6]。我心素已闲[7],清川澹如此[8]。请留磐石上[9],垂钓将已矣[10]。

【注释】

[1]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东。

[2]言:发语词,无意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黄花镇附近。

[3]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

[4]声:流水声。色:山色。

[5]漾漾:水波动荡。菱荇(líng xìng):泛指水草。

[6]葭(jiā)苇:芦苇。

[7]素:向来。闲:悠闲淡泊。

[8]澹(dàn):恬静安然。

[9]磐石:大石头。

[10]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

【赏析】

此诗借助对青溪的描写,来寓意自己的平日夙愿。诗人以青溪的淡泊,比喻自身的追求。全诗自然雅致、轻松适意,然而又韵味无穷。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静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糅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清代黄周星评价王维诗说:“右丞诗大抵无烟火气,故当于笔墨外求之。”(《唐诗快》卷四)

渭川田家[1]

王维

斜阳照墟落[2],穷巷牛羊归[3]。野老念牧童[4],倚杖候荆扉[5]。雉雊麦苗秀[6],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7],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8],怅然吟《式微》[9]。

【注释】

[1]渭川:即渭水。田家:农家。

[2]墟落:村落。

[3]穷巷:深巷。

[4]野老:老农。

[5]荆扉:柴门。

[6]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秀:禾穗摇曳。

[7]荷(hè):扛着。

[8]即此:就这样。此,指上述诗人见到的农家情景。

[9]《式微》:《诗经·邶风》有《式微》篇,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句。王维取该文中归隐之意,表达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赏析】

该诗描写了一幅自然如画的田园风景,表达诗人对隐居田园的向往。这首五言古诗,全篇不事雕绘,用白描手法,将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情趣盎然。清人王夫之评道:“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唐诗评选》卷二)

西施咏[1]

王维

清·沈德潜:“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入后人手,征引故实而已。”(《唐诗别裁集》卷一)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2],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3],效颦安可希[4]。

【注释】

[1]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吴越春秋》记载:“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2]傅脂粉:傅,即敷。搽抹脂粉。

[3]持谢:奉告。

[4]效颦:典出《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安可希:怎能期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

《西施咏》作于唐玄宗天宝时期。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盛的外表下暗藏着倾覆的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权,才俊之士却屈居底层。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对当世感愤不平之气,寓意深微。诗人也借西施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点体悟。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隐居鹿门山苦读。壮年曾游历长江地区。开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阳求取功名,但一无所获。三年后,他离开洛阳,漫游吴越。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来到长安求取功名,不第。于是在京城逗留,期间和王维、王昌龄结为好友,据《新唐书》中记载,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恰逢唐玄宗来到,孟浩然惊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禀奏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来,出来后,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唐玄宗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此将他放归襄阳。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征孟浩然为从事。他任职大概一年左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在襄阳和孟浩然相聚,当时孟浩然身上生有恶疮,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动”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作的题材也不宽,但具有独特艺术造诣。其诗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和行旅等内容。多抒发诗人愤世嫉俗和表达个人感怀。五言居多,现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六十多首。

秋登兰山寄张五[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2]。相望试登高[3],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4],兴是清秋发[5]。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6]。天边树若荠[7],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8],共醉重阳节。

【注释】

[1]兰山:一作“万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张五:孟浩然友人,未详。

[2]隐者:指张五。北山二句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相望:互相遥望。

[4]薄暮:傍晚时候。

[5]清秋:清新爽朗的秋天。

[6]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点。

[7]荠:荠菜。

[8]何当:何妨,何如。

【赏析】

这是一首在秋天登高望远,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一句,颇堪玩味,为后人所称道。清代张文荪评价此诗说“超旷中独饶劲健。”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2],池月渐东上[3]。散发乘夕凉[4],开轩卧闲敞[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6]。感此怀故人[7],终宵劳梦想[8]。

【注释】

[1]辛大:即辛谔,诗人的同乡,曾隐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

[2]山光:山上的阳光。

[3]池月:池面上的月光。

[4]散发:指散开头发。古人都是束发戴冠。长发散落,表明诗人安适潇洒的姿态。

[5]轩:窗子。卧闲敞:躺在安静宽敞的地方。

[6]恨:可惜,遗憾。知音:传说春秋时,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出伯牙琴中之意,因此,伯牙以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再弹琴。

[7]故人:旧友。

[8]劳:苦于。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诗抒发了诗人悠闲安适的心情,同时也掺杂着苦无知音的感慨。诗人化闲逸生活情态于轻描淡写的景色中,读来自然而亲切。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没有深刻厚重的主题,只是诗人在休闲时因景生情,抒写了自己的安适心情,之后又感慨了一下没有知音。但是他却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诗意,将笔下的景色和心情写得细腻传神,趣味盎然。整首诗自然如行云流水,层次清晰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

清·沈德潜:“‘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也,外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一时叹为清绝。”(《唐诗别裁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