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集聚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效应,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正面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巨大压力。在理论层面上,集聚是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但由于其不可观测性,集聚经济却一直被当成一个“黑箱”。此外,在经济一体化程度和生产要素流动性上,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地理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那么,发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集聚经济理论及其相关经验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是亟待国内学界进一步认真剖析和深入研究的。

基于马歇尔关于集聚经济三个方面的经典阐释,本文以证实集聚经济的存在性和考察集聚经济发挥效用的内在机制为目标,从多重维度展开了集聚经济的识别与测度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一方面鉴于空间因素在集聚经济识别与测度中的重要性,将空间因素区分为独立空间和联系空间两种类型,从联系空间出发考察城市间的地理邻近效应和组织文化邻近效应;另一方面,把集聚经济主体划分为宏观层面的城市、中观层面的行业和微观层面的劳动力三个层次,着力探讨这三个层面行为主体间的密切联系和各个层面行为主体异质性对集聚经济所产生的种种效应。在技术路线上,考虑到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生产要素集聚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深度发掘城市空间效应、异质性和内生性等问题产生的理论基质,采用微观经济计量、多层次分析和空间分析等工具方法,试图解决内生性、异质性和空间效应等违背经典回归基本假设的问题,其中,以集聚经济内生性问题的识别和有效处理作为实证分析的重中之重。

基于工资溢价的集聚经济识别结果证实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劳动力在就业密度或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会获得更高的能力发展空间,或者说就业密度或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有能力支付给劳动力更高的工资;在控制就业密度或市场潜能的条件下,土地面积较大城市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要高于土地面积较小城市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生产要素纷纷流向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即便这些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成本比较高。如果政府忽视这一事实,不注重深化发达地区的开放程度,逐步消除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和降低交易成本,而是盲目出台有关政策吸引资金和企业落户到集聚经济较弱的地区,那么,政策效果势必事倍功半。所以,如何科学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无疑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

在内容结构上,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语部分外,共有七章:

第一章从集聚经济的内涵、维度和作用机制三个层面明确界定了集聚经济的概念,对集聚测度指标和计量经济学估计方法做出了翔实的阐释,并且从外部性理论、区位选择与极化理论以及空间经济理论三重视角阐述了集聚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以我国城乡所有制部门、城市行业、城市地理空间为测度载体,分别采用原始地理集中指数、区位商、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EG指数、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就业密度、市场潜能以及Moran's I指数具体分析了集聚经济测度的相关指标。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基于经典的城市经济学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劳动力微观个体数据,通过控制微观个体效应和运用工具变量法有效处理集聚经济识别与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个体的工资水平与就业密度和市场潜能均显著正相关,工资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0.10左右,工资对市场潜能的弹性系数为0.23-0.34。集聚经济让进入该区域的劳动力变得更有竞争力;是否控制微观个体效应对回归结果的大小影响显著,对于集聚经济的相关研究存在高估的情况;在同时控制微观个体效应、企业行业效应和城市效应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于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第五章利用1997-2010年全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城市经济学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和非结构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分析,通过控制城市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并对于识别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采用了系统GMM法进行有效处理。实证结果发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更适合于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地理,工资对市场潜能的弹性系数约为0.23,而且在1%显著水平上统计显著。分析中国的经济地理必须要考虑到区域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区域之间的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对于我国区域统筹发展意义重大。

第六章以集聚经济中的组织文化邻近为中心,依据区域异质性视角和典型的行业嵌套于城市的数据结构,运用阶层线性模型(HLM)分析方法和集聚经济的间接估计策略,尝试重新验证集聚经济的存在形式,去捕捉集聚经济行业维度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和揭示集聚经济各个维度间内在的密切联系。实证结果不但验证了地方化经济(MAR外部性)在制造业中的客观存在事实,而且证实行业层面集聚经济既受行业自身特征的影响,又深受行业所嵌套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以城市空间外部性的识别与测度为主题。空间计量方法是捕捉外部性、特别是技术外部性的有效工具,其通过空间滞后的形式将外部性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空间外部性划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从而避免了空间杜宾模型系数的错误解释。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识别问题;工具变量;系统广义矩估计;阶层线性模型;空间杜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