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护理学知识精要与测试
- 叶天惠主编
- 6字
- 2020-06-25 21:20:52
第五章 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知识精要】
一、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1.儿童门诊
(1)设置:预诊处、挂号处、测体温处、候诊室、诊查室、治疗室、化验室及其他。
(2)护理管理:
1)保证就诊秩序有条不紊。
2)密切观察病情。
3)预防院内感染。
4)杜绝差错事故。
5)提供健康教育。
2.儿童急诊
(1)儿童急诊的特点:
1)儿童疾病表现不典型,医护人员应通过询问、仔细观察并尽快明确诊断,进行处置。
2)儿童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应及时发现,随时做好紧急抢救的准备。
3)儿童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定的季节规律性,应根据规律做好充足准备。
4)危重儿童的就诊顺序应特殊安排,有导诊员引导,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
(2)设置: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小手术室。
(3)护理管理:
1)重视急诊抢救的五要素: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及时间。
2)执行急诊岗位责任制度。
3)建立并执行各科常见急诊的抢救护理常规。
4)加强急诊文件管理。
3.儿科病房
(1)设置:
1)普通病室:儿科病室最适宜的床位数是30~40张。一张床占地2m2,床与床之间距离为1m,床头设有呼叫器,床与窗台的距离为1m,窗外设有护栏。病室墙壁可粉刷柔和的颜色并装饰儿童喜爱的卡通图案,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每间病室均应设有洗手池、夜间照明装置等,方便照顾患儿。
2)重症监护室。
(2)护理管理:
1)环境管理:室内温、湿度依患儿年龄大小而定。新生儿:室温22~24℃,相对湿度55%~65%;婴幼儿:室温20~22℃,相对湿度55%~65%;年长儿:室温18~20℃,相对湿度50%~60%。
2)生活管理。
3)安全管理。
4)感染控制。
二、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1.儿童对疾病的认识
(1)幼儿与学龄前期的儿童:此前儿童知道自己身体各部位名称,但不知道其功能;开始了解和知道疾病,但只注重疾病的现象,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认识。
(2)学龄期儿童:此期儿童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对疾病的病因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注意疾病的程度,开始恐惧身体的伤残和死亡。
(3)青少年:此期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认识到疾病的原因,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理解,能够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患儿往往焦虑、恐惧,并且常常夸大疾病的程度,产生对死亡的恐惧。
2.各年龄阶段患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
(1)婴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①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住院的主要反应是分离性焦虑;②护理要点:尽量减少患儿与父母的分离,多与患儿接触,呼唤其乳名,使之对护士产生好感;尽量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协助动作训练,维持正常发育;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可把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使患儿感到护士像亲人一样爱自己,从而建立和发展信任感。
(2)幼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①对住院的反应:具体表现为3阶段:反抗、失望、否认;②护理要点:鼓励父母陪伴及照顾患儿,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以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解医院的环境、生活安排,了解患儿表达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尽可能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睡眠、进食等。允许患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接受其退化行为,并向其父母做适当的解释。允许患儿留下心爱的玩具、物品和一些能引起回忆的东西。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以保持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达到互相理解。提供与患儿发育相适宜的活动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其表达自主性。
(3)学龄前儿童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①对住院的反应:学龄前期儿童住院期间,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和安慰,此阶段患儿可有恐惧心理,尤其惧怕因疾病或治疗而破坏了身体的完整性;②护理要点:鼓励家长参与治疗和护理计划,关心、爱护、尊重患儿,尽快熟悉患儿,介绍病房环境及其他患儿,帮助其减轻陌生感。根据患儿病情组织适当游戏、绘画等活动,通过活动,以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必要性。在病情允许时,给患儿自我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自我照顾,以帮助树立自信心。
(4)学龄儿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①对住院的反应:此阶段患儿自尊心较强、独立性增加,会感到孤独,并担心学业落后;②护理要点:根据患儿的需要,并以患儿能理解的语言,提供有关疾病及住院的知识,解除患儿的疑虑,取得患儿的信任,密切护患的关系。与患儿及家长共同机会一日生活安排,只要情况允许,鼓励患儿尽快恢复学习,协助患儿与同学保持联系,交流学校及学习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患儿的自尊。提供自我护理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独立能力,引导他们安心、情绪稳定地接受治疗。
(5)青春期少年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①对住院的反应:青春期少年的个性基本形成,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情绪容易波动,也易出现日常生活被打乱的问题;②护理要点: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亦使患儿充分表达其情绪反应。与患儿及家长共同建立时间表,根据病情,安排治疗、学习、锻炼、娱乐活动等。在执行治疗护理措施时,提供给患儿部分选择权,通过强调患儿的个人能力,否定不合作或消极行为,强化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住院患儿的家庭应对及护理
(1)家庭对患儿住院的反应。
(2)住院患儿的家庭支持:①对患儿父母的情感支持;②对患儿兄弟姐妹的情感支持;③对患儿家庭的信息支持。
四、儿童临终关怀与父母情感支持
1.儿童临终关怀
儿童临终关怀是指一种照护方案,为濒死的患儿及家长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照顾,以及患儿死后对家长的心理辅导。
(1)儿童临终关怀的目的:给予患儿身、心最舒适的关怀,让其平静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2)临终患儿的心理反应:临终患儿的心理反应与其对死亡的认知有关。
(3)临终患儿的护理要点:为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护理支持,减少患儿痛苦,及时满足其心理、生理需要。
2.对临终患儿父母的情感支持
患儿死亡后,绝大多数父母心理反应可分为5期:第1期(极度痛苦期);第2期(全心贯注期);第3期(内疚期);第4期(敌对反应期);第5期(丧失理智期)。医护人员应容忍和谅解。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过程给予恰当的劝慰和解释,并表示出极大的同情,以利于心理的康复。
五、儿童健康评估的特点
1.健康史的采集
(1)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心理社会情况。
(2)注意事项:①收集健康史最常见的方法是交谈、观察;②在交谈中精神集中,认真听、重点问,态度和蔼亲切、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暗示性的语气来引导家长或孩子作出主观期望的回答;③对年长儿可让其补充叙述病情但要注意分辨真伪;④病情危急时,应简明扼要,边抢救边询问主要病史。
2.体格检查
(1)儿童体格检查的原则:①环境舒适;②态度和蔼;③顺序灵活;④技术熟练;⑤保护和尊重儿童。
(2)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1)一般状况:在询问健康史的过程中,观察儿童发育与营养状况、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对周围事物的反应、皮肤颜色、哭声、语言应答、活动能力、体位、行走姿势等。
2)一般测量:除体重、呼吸、脉搏、血压外,还应测量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
3)皮肤和皮下组织:观察皮肤颜色;观察毛发颜色、光泽,注意有无干枯、脱发;触摸皮肤温度、湿润度、弹性、皮下组织及脂肪厚度,注意有无脱水、水肿等。
4)淋巴结:检查枕后、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5)头部。
6)颈部。
7)胸部、腹部。
8)脊柱及四肢。
9)会阴、肛门及外生殖器。
10)神经系统:新生儿检查某些特有反射存在,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有些反射有其年龄特点,如新生儿腹壁反射不能引出,但跟腱反射亢进;2岁以下婴幼儿巴氏征可呈阳性。
3.家庭评估
(1)家庭结构评估:①家庭组成;②家庭及社区环境;③家庭成员的职业及教育状况;④文化及宗教特色。
(2)家庭功能评估:①家庭成员的关系及角色;②家庭中的权威及决策方式;③家庭中的沟通交流;④家庭卫生保健功能。
六、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础。
1.儿童沟通特点
(1)语言表达能力差。
(2)缺乏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2.与患儿沟通的途径
(1)语言沟通:①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②选择适当的语速;③选择合适的语调和声调;④保证语言的清晰和简洁;⑤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相关的话题。
(2)非语言沟通:①仪表和身体的外观;②身体的姿势和步态;③面部表情;④目光接触;⑤手势;⑥触摸。
(3)游戏。
(4)绘画。
3.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1)交谈技巧:①主动介绍;②使用适当方式;③耐心倾听;④注意声音效果;⑤适时使用幽默;⑥真诚理解;⑦注意保护隐私。
(2)非语言沟通技巧:①亲切和蔼的情感表达;②平等尊重的体态动作。
(3)游戏沟通技巧:①了解游戏;②合理安排。
(4)分析绘画技巧:①整体画面;②个体形象的大小;③画面出现的次序;④患儿在图中的位置;⑤首先出现的性别;⑥被特别强调的部分。
4.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1)鼓励交谈。
(2)恰当的沉默。
(3)观察。
(4)移情。
(5)避免阻碍沟通。
七、儿童疼痛管理
1.儿童疼痛的评估
(1)评估内容:
1)疼痛的原因。
2)目前疼痛情况:①疼痛的部位;②疼痛发作和持续的时间;③疼痛的性质;④疼痛的程度;⑤疼痛的表达方式;⑥伴随症状;⑦影响疼痛的因素;⑧疼痛对患儿的影响。
3)过去对疼痛的经验。
4)患儿父母对疼痛的反应。
(2)评估方法:
1)询问与观测。
2)应用疼痛评估工具。
3)面部表情分级评分:使用快乐到悲伤及哭泣的6个不同表情的面容,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患儿可从中选择一个面容来代表自己疼痛的感受。适用于3岁以上的儿童。
2.儿童疼痛的护理
(1)疼痛处理原则:按照步骤的英文单词头一个字母排列依次为ABCDE:
A.询问及评估:询问患儿及家长,进行疼痛的系统化评估。
B.相信:相信家长及患儿对疾病的陈述及对治疗的反应。
C.选择: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D.给予:及时给予减轻疼痛的方法。
E.鼓舞及促进:鼓舞患儿及家长的意志,使他们在治疗中有最大的自主权。
(2)药物干预:①按医嘱给止痛药;②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用阿片类药物的反应;③经常评估患儿的疼痛水平,判断止痛药是否有效,疼痛是否缓解或增强;④提供给医护人员关于患儿疼痛方面的信息。
(3)非药物性干预:①父母参与;②转移注意力;③皮肤刺激;④放松疗法;⑤电子止痛;⑥冷热敷。
八、儿童用药特点及护理
1.儿童用药特点
(1)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2)儿童血-脑脊液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3)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4)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5)儿童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2.儿童药物选用及护理
(1)抗生素的应用及护理: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防止抗生素滥用,还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2)镇静药的应用及护理: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使用中特别注意观察呼吸情况,以免患儿发生呼吸抑制。
(3)镇咳、化痰、平喘药的应用及护理:儿童在呼吸道感染时一般不用镇咳药,而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使之易于咳出。
(4)泻药和止泻药的应用及护理: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在必要时才使用缓泻剂。腹泻时也先调整饮食,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
(5)退热药的应用及护理:通常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剂量不可过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
(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护理:严格掌握使用指征,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3.儿童药物剂量计算
(1)按体重计算:是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
患儿体重应按实际测得值为准。若计算结果超出成人剂量,则以成人量为限。
(2)按体表面积计算: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儿童体表面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体重≤30kg儿童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体重>30kg儿童体表面积(m2)= [体重(kg)-30]×0.02+1.05
(3)按年龄计算:方法简单易行,用于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
(4)从成人剂量折算:仅用于未提供儿童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一般偏小,故不常用。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
4.儿童给药方法
(1)口服法。
(2)注射法。
(3)外用法。
(4)其他方法。
九、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1.儿童体液平衡特点
(1)体液的总量和分布:体液由血浆、间质液、细胞内液3部分组成,前两者合称为细胞外液。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间质液所占比例也越大。因此,儿童发生急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首先丢失,故脱水症状可在短期内立即出现。
(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
(3)水代谢的特点:①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交换率高:年龄越小,水的需要量相对越大。不显性失水相对越多;②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2.儿童常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
1)脱水程度:即患病后累积的体液损失量。一般依据损失体液占体重的百分比来表示:①轻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以下;②中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10%; ③重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10%以上。也可以依据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及尿量等临床表现综合估计。
2)脱水性质:①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清钠130~150mmol/L,脱水后体液仍呈等渗状态;②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脱水后体液呈低渗状态;③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脱水后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脱水征不明显。
(2)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最常见。其发生机理主要系H+增加或HCO3-降低。
2)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H+丢失或HCO3-蓄积所致。见于严重呕吐、低血钾、使用过量碱性药物等。
3)呼吸性酸中毒:由于通气障碍导致体内CO2潴留和H2CO3增高所致。见于呼吸道阻塞、肺部和胸腔疾患、呼吸中枢抑制等。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过度通气使血液CO2过度减少、血浆H2CO3降低所致。见于神经系统疾病、低氧、过度通气等。
5)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当有两种或以上酸碱紊乱分别同时作用于呼吸系统或代谢系统时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是混合型酸中毒较常见。
(3)钾平衡紊乱: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当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为低钾血症,当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为高钾血症。
3.液体疗法
(1)常用溶液:①非电解质溶液;②电解质溶液;③混合溶液;④口服补液盐溶液(ORS溶液)。
(2)液体疗法的实施: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惊跳补钙)。第一天补液量应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3个部分。
1)累积损失量:即发病后水和电解质总的损失量。①补液量:根据脱水的程度决定;②输液种类:低渗性脱水补给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给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给1/3~1/5张含钠液。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③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原则上先快后慢。
2)继续损失量:①补液量:腹泻患儿一般按每天10~40m1/kg计算;②补液种类:一般常用1/3~1/2张含钠液,同时注意钾的补充;③补液速度:补充完累积损失量完成后的12~16h均匀滴入,约每小时5m1/kg。
3)生理需要量:①补液量:按代谢所需能量计算;②补液种类:钠、钾、氯的需要量约各为2~3mmol/(100ca1·d)。可用1/4~1/5张液补充,尽量口服;③补液速度:同继续损失量。
(3)护理要点:
1)补液前准备阶段:①了解儿童病情;②熟悉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及配制方法;③解释治疗目的。
2)补液阶段:①维持静脉输液;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观察脱水情况,观察酸中毒表现,观察低血钾表现,观察低血钙表现;③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十、儿科护理技术
1.更换尿布法
(1)目的:保持儿童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和舒适,预防皮肤破损和尿布性皮炎。
(2)护理:
1)了解患儿诊断,观察臀部皮肤情况,有尿布皮炎时备1∶5000高锰酸钾溶液,按臀部皮肤情况准备治疗药物(如油类、软膏等)及烤灯。选择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棉质尿布,或采用一次性尿布,减少对臀部皮肤的刺激。
2)病室温湿度适宜,避免穿堂风。
3)动作应轻快,避免过度暴露。尿布包扎应松紧适宜,防止过紧而影响患儿活动或过松造成大便外溢。
2.婴儿沐浴法
(1)目的:保持儿童皮肤清洁、舒适,协助皮肤排泄,促进血液循环。
(2)护理:
1)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测量体温,检查全身皮肤情况,测体重。沐浴于喂奶前或喂奶后1h进行,以防呕吐和溢奶。
2)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在27℃左右。水温在冬季为38~39℃,夏季为37~38℃,备水时水温稍高2~3℃,沐浴时注意观察全身情况。
3)动作轻快,减少暴露,注意保暖。不可用力清洗患儿头顶部的皮脂结痂,可涂液状石蜡浸润,待次日予以清洗。水或肥皂沫不得入耳、眼内。
3.约束保护法
(1)目的:①限制儿童活动,以利诊疗;②保护躁动不安的儿童以免发生意外。
(2)护理:
1)常用的约束法:①全身约束;②手或足约束;③沙袋约束:备2.5kg沙袋。
2)结扎或包裹松紧适宜,避免过紧损失儿童皮肤、影响血运,过松则失去约束意义;保持儿童姿势舒适,定时给予短时的姿势改变,减少疲劳;约束期间,随时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掌握血液循环情况。
4.头皮静脉输液法
儿童头皮静脉输液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等。
(1)目的:①补充液体、营养,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②使药物快速进入人体内。
(2)护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情况;穿刺过程观察患儿面色和一般情况。
3)根据患儿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速度,观察输液情况。
5.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
(1)目的:①补充液体、营养;②使药物快速进入体内。
(2)护理:
1)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情况。
2)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PICC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液体渗出或硬结,防止发生静脉炎。
3)每天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一次,抽血后应立即冲洗,每日更换输液器。
4)保持导管牢固连接,注意预防空气栓塞。
5)正确封管,输液后用生理盐水10m1冲管再用稀释肝素封管。
6)穿刺处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防止出血。透明敷料应在导管置入第一个24h更换,以后根据敷料及贴腹的使用情况决定更换频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随时更换。
7)穿刺部位有炎症反应、疼痛和原因不明发热者应拔出导管。
8)拔出导管应注意常规消毒穿刺点,无菌敷料覆盖,并稍加压迫10min。
6.股静脉穿刺法
(1)目的:采取血标本。
(2)护理:严格无菌操作,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反应。
(3)穿刺点:在患儿腹股沟中、内1/3交界处,以左手食指触及股动脉搏动处,在股动脉搏动内侧0.5cm处垂直穿刺。
7.婴幼儿灌肠法
(1)目的: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使婴儿排出粪便;降温。
(2)护理:
1)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测量生命体征,观察肛周皮肤情况;根据儿童年龄选用合适的肛管和决定灌肠液量。
2)灌肠中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液体流入速度宜慢,并观察儿童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处理。
8.温箱使用法
(1)目的:为婴儿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均适宜的环境,以保持患儿体温的恒定。
(2)护理:
1)了解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日龄、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等。温箱避免放置在阳光直射、有对流风或取暖设备附近,以免影响箱内温度。温箱内温、湿度应根据儿童体重及出生日龄而定。
2)入箱后护理:①定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并做好记录;②一切护理操作尽量在箱内进行,可从边门或袖孔伸入进行,以免箱内温度波动。
3)出箱条件:①患儿体重达2000g或以上,体温正常;②在室温24~26℃的情况下,患儿穿衣在不加热的温箱内,能维持正常体温;③患儿在温箱内生活了1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g,但一般情况良好。
9.光照疗法
(1)目的:光照疗法是一种通过荧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主要作用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
(2)护理:
1)了解患儿诊断、日龄、体重、黄疸范围和程度、胆红素检查结果、生命体征、精神反应等。患儿入箱前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剪短指甲;双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脱去患儿衣裤,全身裸露,只用长布条遮盖会阴、肛门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
2)光疗箱:一般采用波长450nm的蓝光最为有效。
3)光疗时监测体温和温箱变化,若单面照射一般2h更换体位一次,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
4)出箱: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0mg/d1时可停止光疗。
10.换血疗法
(1)目的: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2)护理:
1)了解病史:明确诊断、出生日龄、体重、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掌握换血指征。
2)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溶者,应选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的血液,紧急时可用O型血;母O型、子A或B型的ABO血型不合溶血者,最好用O型红细胞和AB型血浆的混合血。换血量一般为150~180m1/kg,应尽量选用新鲜血。
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抽血、注血速度均匀。
4)换血过程中注意患儿保暖,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详细记录每次入、出量等,及时处理意外情况。在换血开始前、术中、换血结束均需抽取血样标本,测定胆红素,判断换血效果及病情变化。
5)换血后护理:①密切观察病情;②保持伤口局部清洁,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伤口未拆线不宜沐浴,必要时加用抗生素;③换血后禁食6h,开始试喂糖水,若吸吮正常无呕吐,可进行正常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