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知识精要】

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1.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是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充分利用先进的医学、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素质。

2.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一切涉及儿童时期健康与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儿童身心方面的保健、儿童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二、儿童年龄分期

根据儿童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儿童年龄划分如下。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止,共40周。此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后期。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起到生后28d止为新生儿期,出生7d内的新生儿称早期新生儿。新生儿期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由于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此期应注意加强保暖、喂养、清洁卫生和预防感染。

围生期国内采用的定义是指胎龄满28周至生后7足天,又称围产期。此期是儿童经历巨大变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死亡率最高。须重视优生优育,抓好围生期保健。

3.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此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此期保健重点是提倡母乳喂养,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进行计划免疫,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4.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此期儿童体格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此期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保健重点在于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以及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

5.学龄前期

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为学龄前期。此期儿童体格发育进一步减慢,智能发育进一步增快,但儿童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此期免疫反应性疾病如肾炎、风湿病等开始增多,保健重点在于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预防感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事故。

6.学龄期

自6~7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此期除生殖系统外,其他系统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是接受系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时期。保健重点在于保证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注意养成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姿势,保护视力,预防龋齿。

7.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此期体格生长再次加速,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出现第二性征,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此期精神、行为、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始增多。保健重点在于供给充足的营养,加强体格锻炼,注意休息,更应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和生理卫生、心理知识和性知识的教育。

三、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1.儿童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儿童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但不同的器官和系统生长的速度不同,身高、体重、头围、胸围以及骨骼、牙齿的发育和内脏器官的位置均有其年龄特点,需掌握儿童正常的发育规律。

(2)生理特点: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完善,当其功能尚未成熟时易患某些疾病,如儿童易发生腹泻、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另外,不同年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周围血象等。

(3)免疫特点:年幼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如新生儿只能从母体获得抗体IgG,婴幼儿SIgA产生不足,从母体获得的IgG在生后3~5个月逐渐下降,一般到6~7岁IgG才能达到成人水平,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活性较低,白细胞吞噬能力等也较低,因此预防感染对儿童非常重要。

2.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儿童身心未成熟,依赖性较强,合作能力差,心理行为发育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3.儿科临床特点

(1)病理特点:由于儿童发育不成熟,对致病因素的反应与成人有很大差异,相同的致病因素在不同年龄的机体也会引起不同的病理变化。如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肺部感染,婴幼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和成人则发生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患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

(2)疾病特点:①儿童疾病种类及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很大不同,而且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种类也有差别;②儿童患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往往起病急、来势汹、缺乏局限能力,故易并发败血症,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③新生儿及体弱儿严重感染时,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常无定位症状和体征;④儿童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波动,变化多端,故应密切观察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诊治特点:儿童一般不会主动诉说病情,多由家长和其照顾者代诉。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情,结合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同时,还应重视年龄因素,同一症状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所考虑的疾病各有其特点。儿童疾病的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强调支持疗法和对并发症及并存疾病的治疗。

(4)预后特点:儿童生命力旺盛,组织修复能力强,其病情好转和恢复速度快,后遗症少。年幼、体弱、病情危重患儿患病时来势凶猛,易急剧恶化,甚至发生突然死亡。所以,儿科医护人员必须更严密地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5)预防特点:预防工作是儿科的特征性工作。通过开展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管理,已使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通过孕期检查和新生儿筛查,发现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视觉、听觉障碍和智力异常,并加以干预和矫正,可防止发展为严重伤残。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已列入我国的法规。

4.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1)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

(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3)减少创伤和疼痛。

(4)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

四、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1.儿科护士的角色

(1)专业照护者。

(2)护理计划者。

(3)健康教育者。

(4)健康协调者。

(5)健康咨询者。

(6)患儿及其家庭的代言人。

(7)护理研究者。

2.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品质:①热爱儿科护理事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爱护儿童,具有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②具有诚实的品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

(2)科学文化素质:①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②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及时掌握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信息。

(3)专业素质:①要有结构合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操作准确,动作轻柔、敏捷;②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处理问题果断,能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③要有慎独精神。

(4)身体心理素质:①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有乐观、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②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能与儿童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五、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随着儿科事业的发展,儿科护理工作从医院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疾病临床护理的综合护理,从单纯以“身”为主的护理改变为“身心”兼顾的护理,专业特色日趋明显,专业分化逐渐形成,派生出了围生医学、新生儿监护、儿科重症监护、儿童保健、儿童康复等不同专业领域。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护士应该走向社会,深入家庭、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预防接种和疾病防治。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及生长发育监测,以便对病残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儿童精神、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和咨询,发现问题,及早干预。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儿科疾病谱将继续发生变化。儿童健康将面临新的挑战,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在全球范围内回升,艾滋病等新的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将对儿童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2)儿童精神卫生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3)成人疾病的儿童期预防将成为儿科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4)儿童时期的意外损伤及其预防将成为儿科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

(5)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6)青春期医学和多门学科对儿科学的渗透也是21世纪的热门课题。

(7)儿科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将得到发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