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论点与结构

有了选题和材料,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但是,要真正形成一篇论文,还需要经过构思和写作两个阶段。

构思是根据选题和材料谋划论文写作的过程。在构思阶段,要确定论文论点、论据以及所必需的事实、实例、资料和实验数据,设计论文的构架、论证方法、写作风格,拟订论文题目、结论等等。完成论文的构思,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就完成了。

通过构思,可以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如何去写。没有这个过程,论文写作无目标、无方向,当然也难得有效果。有的人总感到写论文时无从下手,或者进展不顺,甚至半途而废,原因也在于此。

构思不仅确定了论文的框架,也决定了论文的质量、规格和价值。通常说,论文写作贵在选题、重在材料、巧在构思,意义也在于此。

一、确定论点

在论文构思阶段,首先需要根据选题和材料提炼论点,其余工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和进行。

(一)论点和分论点

1.概念

在逻辑学上,论点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又叫论断。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反映作者的主要思想观点,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论点要非常明确,不能摸棱两可;不能没有论点,否则将是无的放矢,不知所云,论文既无法组织,也没有任何意义。

一篇论文总的论点为总论点,或中心论点。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总论点,整篇论文的论证过程将围绕这个总论点展开。

不是所有的判断都适合作为论文的总论点。论点的核心是其真实性尚需要论证,可以理解为猜想。不需要证实的常识,以及显而易见的判断,都不能作为论点。此外,虽然需要证实,但逻辑关系太简单的判断,因为无法展开,也不适合作为论文的论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论点相对于现有的成果,应是向前推进了一步,体现了论文的创新性。

对于论文而言,由于总论点通常比较复杂、深刻,所以还应有分论点。分论点用来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将总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分别论述。这每一层次、每一侧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分论点从属于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回答总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过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转变成为论证总论点时的有力论据。每个分论点又可继续细分,并成为相对下一层次分论点的总论点。可以一直分到段落的中心句或主旨句。细分层次的多少,反映了总论点的深度,同时也决定了论文层次的多少。重大选题,往往有很多层次。对初学者,可以不必设计过多的层次。

2.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存在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总论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统摄分论点并包举全篇论文。它既是论文全部论证过程的中心,又是论文所有论证的落脚点。分论点的设计应服从于对总论点展开论证的需要,是总论点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总论点的“血肉和手足”。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富于创见的总论点,便没有了灵魂与生命。但是,如果只有总论点,而不见可靠的足以支撑总论点的若干分论点,这篇论文也将是泥足巨人,站不住脚。

从分论点到总论点的逻辑关系有两种类型:一是所谓的伞式结构,是指所论的总论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分论点支撑着,这些分论点构成总论点的论据。如图2-1。

图2-1

第二种分论点到总论点的关系是递进式,只有前一个论点被证明,后一个论点才能成立。被证实了的分论点,转换为证明后一层论点的论据,层层递进,最后推出总论点。如图2-2。

图2-2

实际写作中,两种论点结构是混合使用的。在某个层次可能使用伞型,下一个层次则可能是递进,等等。

总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构成了整篇论文的逻辑架构。整篇论文的逻辑结构可以描述为:提出总论点—为了证明总论点,提出各分论点—调动各种证据和材料证明各分论点—分论点成立,从而总论点也成立。

(二)总论点与分论点的提炼

1.提炼论点的方法

实践表明,总论点和分论点不可能在确定选题时就产生,而是在围绕选题,深入研读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逻辑思维,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联想、集中、优选等之后才逐渐形成并确定下来的。可以说,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形成就是研究成果的初现。

在围绕选题的一系列思考过程中,往往是先分后总,从局部到整体。但就学术论文的写作而言,其论点的确定则是先总而后分,即先把统帅全篇的总论点明确下来,然后再追寻前段思考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小”论点,对其进行仔细筛选,把其中充分的、必要的、可行的论点确定为服务于总论点的分论点。

总论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篇论文的身价和寿命,要力求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现实性和指导性。此外,还需注意“面”不宜太大,即外延适中,只集中于选题的某一层面或侧面即可。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或学年论文,只求能有一个有价值的富于新意的“一孔之见”,若总论点太大,因为理论水平、研究能力以及掌握材料的局限,容易导致论证乏力。

对于分论点,则首先要求其能够卓有成效地为总论点服务。要注意几个分论点彼此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支撑总论点的“整合效应”。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以及各分论点之间,应符合逻辑思维规律。此外,对于与总论点关系不大的分论点,就不要列入,否则会影响论文的逻辑紧凑性,俗称“跑题”。

2.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总论点的阐释通常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的角度和顺序进行,整个论文的顺序安排也是如此。例如:

总论点:人生加减法。

分论点:①是什么——人生加减法,就是增加一点自然清逸,减一点矫揉造作;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御诱惑,坚持真我,拒绝庸俗,追求崇高;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因此,分论点也必须回答总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的问题。论文有无说服力,总论点能否被接受,取决于各层次的分论点的提炼与证明。为了准确地提炼分论点,应熟悉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类型,并从中得到启发。

根据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论点提炼方法有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种,并列关系,阐述总论点是什么。几个分论点是对总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此类形式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适合于阐释类的论文或段落。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总论点:勇敢

分论点:①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②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③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第二种,溯源关系,阐述总论点为什么。主要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也可把总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具体运用时,可以有分析理由和揭示结果两种具体形式。举例:

总论点:微笑是最美的符号。

分论点:①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②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能给人以自信,激发人们前进的斗志;③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昭示人们拥抱明天的太阳,战胜与自己对抗的一切。

这个例子是分析原因的。从“原因或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入手,回答“为什么”或“会怎样”等问题。

总论点:水是生命的保障。

分论点:①有水,生活才能多姿多彩;②有水,植物才能生长;③有水,动物才能繁衍。

这个例子是揭示结果的,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如意义、作用、价值、影响等。

第三种,因果关系。总论点是“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回答“怎么办”,是探究方法的。

总论点:关爱。

分论点:①关爱他人,需要我们有一颗博爱之心;②关爱他人,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③关爱他人,需要我们不计名利得失。

第四种,辨证关系。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不同的方面揭示总论点。举例:

总论点:如何估价自己。

分论点:①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②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努力,就会停滞不前;③过低评价自己,盲目崇拜别人,妄自菲薄,悲观绝望,同样会倒退。

还有很多分论点的提炼方法,大家可以根据逻辑关系自行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伴随着分论点的设计和提炼,还存在一个材料选择及补充收集的问题。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堆放进论文,一定要按需要选材。现有材料不能满足论证需要,则要继续收集有关材料。惟其如此,才能满足论证的需要。

在提炼分论点时,应注意三点:

1)务必围绕总论点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来进行。

2)要学会通过对总论点的分析,界定总论点的内涵,确定其涉及的范围。这是能否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也是防止“偷换论点”、“转移论题”的关键。

3)要懂得提炼分论点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关性(如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是以果(总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论文写的逻辑性如何,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有密切关联。通常要求:

第一,分论点要扣得住、分得开。分论点必须紧扣总论点展开,同时,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即要求同一层次的分论点,其外延不能交叉,内涵深度基本一致。这样,能够使论文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全面,而不至于重复论证、含混不清。例如,关于原因的阐释,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以及中国和外国的空间维度两个方面切入,使对问题的揭示更全面。

当然,分论点之间应张弛有度,既不能过于密集,又不能过于分散。否则,论文写作时,前者展不开,后者过“散”,离题万里。论文是否严密、紧凑、有说服力,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二,分论点要排得顺。分论点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比如,从大到小、从古到今、由近及远等,这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如果不注意这些顺序,容易使论文颠三倒四、影响阅读。

(三)论点提炼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论文的观点有错误,或是有偏颇片面的地方,会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生命。因此,写论文时应着力确立一个正确、鲜明、有新意的论点。

大学生写作论文时,在论点提炼上容易出现的毛病有:

第一,观点错误。如一篇探讨原材料和销售只限于国内市场的企业亏损的文章,没有从成本管理、市场策略、政策环境等方面揭示原因,而是认为,因为企业产品定价低于国际同类产品所致,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观点片面、偏颇,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如果论文的观点缺少唯物辩证法所要求的全面性,往往会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如一篇谈环境质量的文章,一味谈汽车尾气、工程施工和人类生活造成的污染,却忽视了工业企业的污染现实。其关于污染防治措施,只谈限制汽车发展、加强工地管理,却避谈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避谈汽车出行对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论点显然是片面的。

因此,大学生写作论文时,在论点提炼方面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审清题意,明确总论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擅改总论点。

2)要紧扣总论点,选择最佳角度和切入点。

3)论证时观点明确,避免比喻时外延扩大,或以形象代替具体,导致论点不明确。

4)多思考,仔细设计分论点,避免分论点之间的包容、交叉现象。?

5)要从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设计分论点,避免论点肤浅、深刻性不够。

6)加强逻辑训练,正确排列分论点顺序。

二、论文结构

其实,在论点的层层分解过程中,论文的逻辑结构已经形成。行文的结构,都是按照这个逻辑结构组织和布局的。

在论文的写作中,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Discussion)模式是最常见的结构型式,即“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在IMRD框架上,不同的学科会有一定的变化。如自然科学的论文,除了IMRD结构,还会包含模型建立、算法等部分。这个在各学科推荐的论文格式中一般都有体现。

(一)结构样式

由于研究对象、论文内容、写作角度不同,论文的具体结构也多种多样。但总体上,论文的结构有它的基本构型,即根据人们的思维习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即通常所说的三段式:序论—本论—结论。这个思路与IMRD模式是一致的。

1.序论

序论是学术论文提出问题的部分。作者应在这一部分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解释或说明研究、讨论这一问题的意义等。

序论的具体写法有如下几种:说明选题的背景、缘由、意义以及研究目的;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引发作者对此问题的结论;阐释此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开宗明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关于此问题研究历史的回顾,本人将有哪些补充或发展;引述谬论,树立批驳的靶子,等等。

序论是学术论文的开头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文字不宜过长,要写得精当。

写好序论的关键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只有问题提得好,才能进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顺利进入本论。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选择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方法,力争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2.本论

本论是一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论文的核心,作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过程,都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如果一篇论文序论部分写得很好,但本论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充分,那么这篇论文也是没有价值的。

本论部分是直接使用材料证明论点的部分。论点是论文的灵魂,材料是论文的血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论文的筋骨。好的论文,其灵魂和血肉是水乳交融的。论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论点,论证细密周延、富有逻辑性、层次性,才能使论文的主旨显豁、突出。

本论部分一般占全文的4/5左右,因其篇幅长,所以在层次安排上有并列式、递进式、综合式等多种方法。

3.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结束部分,内容与序论相关,但绝不是序论的重复。它围绕本论作出结论,是对本论部分的强调和对论文要旨简明扼要的提示,也是对全文的综合与概括、总结与提高。

结论部分可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结论性看法;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课题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的预想;对本篇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的感谢,等等。结论部分要简洁有力,真正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以上是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式,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论文的结构,称为变式。例如,有的大型学术论文,在这个三段式基础上发展为四段式、五段式、六段式等:

四段式:序论—研究过程—本论—结论;

五段式:序论—研究过程—论证—列举—结论;

六段式:序论—研究过程—论证—分论—辩驳—结论。

学术论文正文结构的变式有以下几种:

①总论分述式,即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分述部分都是为说明总论点而设立的。②先分述后总论,论文分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证,共同说明总论点,最后归纳得出结论。③推进式,各层次之间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论述结构。④散述式,论文前面没有总题,后边也没有结论,结论在每个层次的论述中得出,边述边结。王充《订鬼》一文的论述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总论分述式。

[总论:鬼是病人思念存想的幻觉]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分论1:病人畏惧存想则见鬼]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分论2:病人见鬼正如伯乐见马庖丁见牛]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分论3:病人身痛见鬼击鬼怒]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分论4:病人见鬼正如做梦一般]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二)论文的层次安排

本论部分是学术论文的主体,作者对问题的分析、对论点的证明,以及严谨的理论推导和缜密的逻辑分析,都在这一部分完成。因此,本论部分着重体现了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价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论部分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超过4/5,不是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段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在安排层次和段落时,必须遵循一些方法。

参考本节第一部分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论部分的层次安排有以下几种方法。

1.并列式

各个分论点并行排列,没有明显的主次先后之分,各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论述,分别说明总论点,称为并列式结构。其特点是,行文自然,条理清晰,能比较充分地揭示事物的全貌。例如,《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一文的本论部分是这样安排的: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犯罪的总体数字情况;

2.青少年犯罪从犯罪主体看有如下特点:(1)(2)(3)(略);

3.青少年犯罪从犯罪形式看有如下特点:(1)(2)(3)(略)

4.从作案手段看,越来越狡猾,趋向智能化、技术化。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社会原因:(1)(2)(3)(4)(5)(略);

2.个体原因:(1)(2)(略)。

(三)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1.领导重视,作为大事来抓;

2.制定法律法规;

3.加强思想教育,铲除腐败。

这篇文章无论是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还是支持分论点的小论点,都呈并行排列的态势,层次段落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共同说明总论点。

2.递进式

按照人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来安排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关系,称为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中,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内容的基础,下一层次是上一层次内容的深化与发展。没有上一层次,下一层次就无法展开。例如,《GI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应用》一文,首先论述了GIS技术是怎样产生的,接着阐述GI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内容及发展情况,最后介绍GI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环环相扣,没有上一个层次的论述,就无法展开下一个层次,如同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直到笋心。

3.综合式

综合式结构是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结构相结合的一种结构型式。学术论文篇幅一般都很长,单纯使用并列式或单纯使用递进式都不足以安排层次内容,因而更多地采用两种型式相结合的办法。综合式结构通常以一种结构型式为主,来安排大的层次;以另一种结构型式来安排小的层次。例如,从全篇论文的结构上看是并列结构,但在并列结构中的某个小层面上又是递进结构;或者全篇论文结构是递进结构,而在某个递进的小层面上又是并列结构;或者并列、递进交错使用,交互排列,等等。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三)论文的段落写作

论文写作时,为把问题论述得全面透彻,还应把段落安排好、写好。

不同于常说的自然段,论文结构上的段落可以由若干个语言上的自然段组成。段落是作者从写作意图出发,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对一个独立思想内容的表达。段落是构成论文的最小单位,一个一个段落组成层次,一个一个层次组成论文。论文写作时,不光要有篇的观念,还要有层次和段落的观念。

从结构上看,学术论文是一个逻辑构成,由一个总论点和若干论据通过论证而组成,而论文的每一个分论点也是由若干个论据和论证方法组成的。这就是说,学术论文从全篇行文结构看,具有鲜明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而从局部看,又由一个个小论点及其论据和论证方法组成。所以,论文的每一段落,一般都应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段落,都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

因此,作者在写作论文时,要注意每一段落都应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心意思。段的中心意思就是段旨,即这一段的论点。全段都是围绕段旨展开,并为阐述段旨服务的。段旨通常安排在段首,也有的安排在段中或段尾的,取决于段落的论证方式和需要。这种构段方式,不仅使一个意思在这个段落中集中表达得清楚、完整,有利于阅读理解,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论文的要点。

段旨在论文写作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论文的各段段旨,为突出段旨安排材料,论文才会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共同为论述总论点服务。

(四)论文结构方面常见的问题

论文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序论—本论—结论”安排的,遵循这种三段式结构,论文则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论证逻辑性强,观点阐发有力。但是,由于论文篇幅较长,初学者不易驾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1)结构不完整。论文缺少某一重要部分,或缺少序论,或缺少结论,使文章不能构成完美的统一体。

2)结构不平衡。根据序论、本论、结论三者的关系,一般来讲,一篇文章本论要占4/5以上,序论、结论比重少于1/5,这样才会结构均衡。有些论文或是序论过于冗长,或是本论过于简短,使得论文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结构布局不合理、不平衡。

3)层次混乱,缺乏条理。作者在安排层次时,对材料的性质把握不准,本该放在前面说的放在了后面,本该放在后面说的又放在了前面;有的内容前面说了,到后面仍然还说,前后重复;还有的论文分段太长,读起来十分费力。导致层次混乱的原因,主要是作者心中缺乏总体布局,写作中信马由缰。如果写作前有一个详细的提纲,写作中又严格按照提纲去写,就不会出现层次混乱的问题了。

4)论证方法单调。很多人都按“现状—原因—对策”或“现状—问题—原因—对策”行文,行文刻板、单调,没有鲜活感,缺少论证的力度和说服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作者应熟悉并掌握论文常见的结构方式。

三、论证方法与创新思维

论文中的论证方式有两大类型,即立论和驳论。无论是“立”还是“驳”,都离不开具体的论证方法。归纳起来有事证法、理证法、分析法、引证法、比证法(对比和类比)、反证法、直驳法、间接驳斥法、归谬法、反用法等十多种。本节不对具体论证方法展开阐述,大家可以参照相关读物学习。这里仅讨论逻辑方法在写作过程中的综合运用。

(一)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

论文的论证过程,就是综合运用逻辑思维的过程。有关逻辑方法,在第二章已有详细阐述,本节只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讨论逻辑在论证中的综合运用。

1.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例如,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过程:

(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

(4)所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演绎与归纳正好相反,是从一般推及个别的思维方式。由于其中的“一般原理及结论”具有不容置疑的正确性,而其“个别”又与之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演绎推理思维具有雄辩的逻辑效果。例如,关于网络技术与知识学习的论述,从总的已知原理“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出发,具体论述网络知识的构成、网络技术的传播优势等,进而论述网络学习为我们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一个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再一一加以研究的思维;综合则是把各个部分、方面串通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然后得出相应结论的思维。两者通常交织使用,分析是基础,综合则是上升,通过分析综合便可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写作论文时,论点的确定和论证层次、方法的选定,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例如,“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出路“的论述中,一般先列举“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而抽象出几个规律性问题,然后予以综合得出结论: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并基于对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构想出改革的思路。经过这样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论文自然既有逻辑性又有说服力等。

在运用分析综合思维时,要注意分析、综合的角度与目标应该“始终不变”,中间不可掺入不同范畴的“分析项目”。再者,从作者的思维程序说,一般是先分析后综合,但撰写论文时则综合文字既可能出现于序论中,也可能出现于结论中。如果是有多个分论点的长篇论文,那么综合的文字亦可出现于论文的“层界”处。

3.比较

比较是运用人脑辨别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认识并区分事物时用到的思维方式。比较时要注意标准与角度的统一,从而准确地识别出同与异。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常常需要比较,通过比较进行材料的甄别和论证方法的选用。

4.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通过大脑从各个个体对象中提取出共同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而概括则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共同属性归纳集中起来的思维过程。抽象与概括在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进行抽象与概括,是撰写各类学术论文所离不开的。

5.逻辑联想

联想是由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相关、相近、相交的事物,或由眼前所感知的事物而回忆起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中的联想且不论,这里简要说明一下抽象思维的逻辑联想。例如,一篇题为《一起涉外犯罪案件的启示》的论文,作者在构思时运用了逻辑联想。由案件的侦破,联想到如下几个富于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1)利用信用证件进行诈骗是当前涉外经济犯罪的一个新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2)犯罪的智能化,要求侦查手段必须除旧用新;3)侦查人员必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完善知识结构;4)尽快健全有关“入境犯罪”的法律体系。

6.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思维方法就是在一个抽象思维过程终结时,对思维对象从纲到目、方方面面构联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思维与之相反,即由抽象出的结论或命题联系到一个具体事物的思维过程。学术论文要有理论力度并富于实践特点,系统化思维和具体化思维都是很常用的方式。例如,构思论文整体框架时,正是使用了系统化思维方式;而在安排作为论据的材料时,则又需要运用具体化思维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种思维方式,都必须建立在辩证逻辑之上。在此基础上,为照顾读者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写作论文时还需有意识地运用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文艺家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借助体验、感受、想象与幻想,创造出全新、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具体而生动的感性材料,并伴随强烈的感情活动。写论文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但也需要一定的形象思维,尤其是艺术专业的论文。例如论文的构思阶段,选择富于典型性和生动性的正反事实证据;行文时,借助比喻、比拟、联想等修辞,使语言形象化;论证时,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的语言、图表等,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创新思维

为使论文富于创新,理论上有一定建树,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论文写作时需运用综合创造性思维。

综合性创造思维是在辩证逻辑和系统论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借助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得力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整体化、综合化、动态化、定量化、优化、精确化等。例如,近代物理学“耗散结构理论”发明人普利高津总结的研究经验“剖析、提问、博采、思考、立案、求解和应用”中,就贯穿着综合创造性思维。

作为综合创造性思维,它既含有逻辑思维又含有形象思维,也是“科学灵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常用的方法有逆反和内联两种方式。逆反思维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的基础上,不因袭固有思路和结论,而坚持从相反方面运思的思维方式。内联是通过反复思考与逻辑联想,探寻两个或多个看起来并无联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在写作论文时,为让读者加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可运用内联思维方式。这里不再详细论述。

1.论点与材料的统一

学术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内功,以公开发表学术见解、交流研究成果为宗旨的文字载体,论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原则要求。

所谓有机统一,是说一篇论文不仅有总、分论点,还要有充分的论据材料支撑,互为血肉与手足。在确定选题后,作者首先应该通过阅读和调查研究、走访等多种渠道,收集和占有比较充分的表面上尚无“内在联系”的原始材料。随后,综合运用分析、综合、优选、比较等逻辑思维过程,孕育论文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之后,再回头从原始材料中寻找能够派上用场的理想材料,并把它写进论文。

经验表明,收集的原始材料虽然可以提供一定量的证据材料,但往往很不够。为此,还需要做一番筛选、补充论据的工作。最终在论文中采纳的论据材料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性的,又有事实性的、数据性的;既有正的又有反的,还要有典型的、尖端的,等等。这样,对论点的论述才是全面的、可信的。

材料运用中应注意克服几个问题:①有论点而无论据材料支撑,全文写得空泛笼统、苍白无力。②论点与材料脱节,写进论文的论据材料不足以证明论点。③有论点也有材料,但材料有数量无质量;或者只有事实论据,无理性材料;或者只有理性材料,而无鲜活的事实材料;或者材料面太窄,涵盖不了全局等。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一篇论文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创意和选题上。任何一个学科的论文,撰写的目的与宗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科发展服务。在这个初衷指引下,选题更应该考虑其对实际工作的理论指导价值,使选题本身既带有新发性、贴近性,又带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是体现在撰写过程中。撰写学术论文不可闭门造车,特别是在动笔之前,在不放松对理论材料的摄取与采集基础上,一定要进行专门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把握本选题的现实动态。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对问题的思考反馈给实验和调查对象,征求他们的意见。

三是体现在文本上。论文要写得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观点有材料。无论是总论点还是分论点,都须明确彼此的内在逻辑联系。论据要充分、具体,要感性与理性兼备,尽可能有来自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的第一手正反事实论据。从文风上,应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