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学名家
总说
国学的定义是什么?
“国学”这个词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至于是谁的“原创”,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章炳麟(章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刘申叔)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两个就是“国学”这个词的最先使用者。不过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种解释不能完美地诠释国学的定义。或许,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其他类似词汇来理解“国学”这个词。
孔子讲学图
和国学差不多意思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儿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儿为选择精粹而完全抛弃其他那么不太精粹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这个词不那么妥当,又将之改称为“国故”。胡适说,所谓“国故”是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研究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学问,就叫“国故学”,简称“国学”。
不过已故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曹伯韩认为,国学这个词还不是十分合理。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的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如果将其外延也算上,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我们目前只能暂且给国学一个这样的定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然,即使是这个定义,我们目前还不能将之作为“国学”的准确定义,一切还有待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明朗。
国学应该如何分类?
当前的主流认识是将国学以《四库全书》分类,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后人又为之增添蒙学。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一流学者完成。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西学格致类”等,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于清代,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部汇总之作,《四库全书》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以不同颜色封面加以区分: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总目黄色。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整理国故有哪些来龙去脉?
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最为高涨之际,力主“反传统”的学者胡适突然提出要“整理国故”的号召。
此论一出,便引起争论。有人热烈响应,使“整理国故”运动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赞叹、堪称丰硕的学术成就,对文化的积累和学术的进步,无疑有着不容否定的巨大意义。
几年后,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写道:“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这些可说是胡适提倡“整理国故”的本意,也可说是“整理国故”的纲领。也即要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
具体来说,整理国故运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整理国故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事业,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
胡适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对国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整理国故运动基本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四部”分类,转而主张依照西方现代学术门类对国学进行分科研究,改变了以前学术研究偏重经学的倾向,宣告了传统经学的解体和终结,促进了史学的独立。
第三,整理国故运动促使众多学者冲破传统学术观念的束缚,普及了“经子平等”、“今古文平等”的治学观念,成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眼光”,大大拓展了国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围,将国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四,整理国故运动借鉴了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广泛运用到国学研究领域,如以考古学方法取代传统的金石研究,促成了民国初期殷墟考古的重大进展。
第五,整理国故运动也促使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学术研究体制,建立了许多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如史语所等,这些团体开展“集团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