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哲学宗教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怎么回事?
所谓“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出不同学派及各学术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
百家争鸣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学术景象,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文化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根据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被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激烈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尤其是新兴地主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一时期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哪些思想流派?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根据汉代历史学家刘歆《汉书·艺文志》中的概括,最为主要的有十家,分别是:
(1)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2)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3)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4)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5)名家,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6)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7)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8)杂家,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9)农家,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10)小说家,《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墨家的政治观有些什么特点?
墨家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兼爱非攻”。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包括选举贤者作为官吏,选举贤者作为天子国君。
《墨子》书影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思想。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恃强凌弱、尊贵卑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造成的。
同时,墨子也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社会弊端就是战争。因此,墨子由“兼爱”的思想引申出了“非攻”,即不要战争,维护和平。“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墨家的经济观有哪些内容?
墨家在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的礼仪风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如古代的贤王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墨家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被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被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家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在宇宙论、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技术领域和军事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和贡献。
法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慎到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申不害强调“术”,政治权术。商鞅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韩非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法家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了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减轻赋税。
法家法治思想的现实依据就是战国时期天下争雄,已非古法所能治,认为“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古礼只适用于古代,而当时必须实行法治。并同时提出与其法治思想一致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那里,法治、术治、重势思想各有侧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慎到强调重势,韩非则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的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形成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对我国法理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所讲的驾驭术,也就是驾驭领导的技术,包括国家行政治理技术和经济实体治理技术,对现代管理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有哪些著名的兵家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战功显赫的兵家名将,其中最著名的有孙武、吴起、孙膑、范蠡、司马穰苴、尉缭、赵武灵王等。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著有《孙子兵法》13篇。
吴起,卫国左民(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人),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约活动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
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军事谋略家、政治家。
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因任司马之官,所以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军事家。
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入秦游说,被秦王政(即后的秦始皇)任命为国尉,所以称尉缭,战国后期军事家。著有《尉缭子》24篇。
春秋兵阵示意图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阴阳家有些什么重要学说?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应当是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阴阳家最重要的思想是“五行”。《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这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名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有哪些?
名家是先秦时期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该学派萌芽于春秋末期,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并没有统一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学说差异很大。主要观点有“合同异”和“离坚白”。
“合同异”,就是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观点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离坚白”,就是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所以“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观点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都是由他提出的。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理论和代表人物有哪些?
鬼谷子
纵横家的主要理论为纵横,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强调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所以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阐述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所以阴谋多而阳谋少。
纵横家认为这一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不能精通此术则必定游说而不成。所以对纵横谋士要求要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的始祖为鬼谷子,鬼谷子曾授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大弟子,都是战国时的风云人物。
农家有些什么观点主张?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为许行。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都在《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等典籍中有所体现。
春秋战国的医家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使医学开始摆脱巫术的羁绊,走上独立、科学的发展道路。
经史诸家著作如《左传》、《老子》、《论语》、《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荀子》、《礼记》等均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对医学相关问题作了相关论述,形成各种哲理性的医学理论观点。
扁鹊像
同时,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专职医生,如医缓、医和及秦越人(扁鹊)等,他们让医学理论具有更显著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因此医学逐渐成为医疗产生事业的主导。许多专门的医学著作也陆续问世,如《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等书。
杂家学说的特点及代表著作有哪些?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其学说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吕氏春秋》书影
《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采众家,应属道家著作,《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