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游逍遥、达齐物的智慧结晶

作者介绍

▲ 庄子像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自司马迁开始,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较孟子稍晚,为惠施挚友。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管理生产漆的工匠,任职不久即辞官。庄子一生视仕途为草芥,不追逐官禄,因而他家境贫寒,一生穷困潦倒,除讲学、著述外,有时靠打草鞋维持生活,有时靠钓鱼糊口。曾经向监河侯(官名)借过粮食,也曾经穿着粗布麻鞋见魏王。相传楚威王以厚金聘他做楚国的丞相,但他却坚辞不就,后来终身脱离仕途,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子蔑视权贵,鄙视吏禄,追求个人自由。他猛烈地抨击当时的社会,在文章中大声疾呼“圣人生而大盗起”,直接把矛头指向暴君,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庄子还是一位十分豁达的文人,面对什么事情都能处之泰然,并练就了一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的功夫。庄周一生虽处于穷困之中,但他能在逆境中博览群书,这使他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相近,推崇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并且“著书十余万言”,后被编成《庄子》一书。

经典概述

《庄子》亦称《南华经》,根据汉代流传的古本,有52篇,内篇7,外篇28,杂篇14,解说3,共10余万字。但传世的郭象注本只有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些是不是都是庄子的著作,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内篇》思想连贯,文风一致,是全书的核心,应当属于庄子的著作,《外篇》、《杂篇》冗杂,有可能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书中绝大部分是寓言。所谓“寓言”指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谓“重言”是借重古先哲或当时名人的话,或另造一些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谈道说法,让他们互相辩论,或褒或贬,没有一定的定论。所谓“卮言 ”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空而无底,隐喻无成见之言。

《内篇》是全书的核心,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道充符》、《大宗师》、《应帝王》7篇,各篇各有中心思想,但又具内在联系,反映了庄子的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和社会历史观。

▲ 老庄图 清 任颐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主旨是讲人应该如何才能适性解脱,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他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认为人生种种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有己”,而“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的,即不依赖外在条件、他力的。

《齐物论》表述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要达到解脱逍遥,就必须齐物,所谓“齐物”就是齐同物。首先,从绝对“道体”的高度来看,认识对象的性质是相对的,处于不断转化之中,其性质因而就无法真正认识。其次,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所以知与不知是不能证明和区分的。再次,探求事物的是非、真假,应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客观标准。所以庄子认为,不论客观万物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等都是相对的。

《养生主》主要讲人生观,即养生之道或原则。庄子正面阐述养生的原则,就是要“缘督以为经”,即顺乎自然的中道。而后,又以“庖丁解牛”等具体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找出客观规律以适应现实并“游刃有余”,形体的缺陷不影响养生,养生主要是使精神得到自由,人之生死是自然现象,不必过分感情激动而影响养生,养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体。

《人间世》是讲处世哲学,提出了“心斋”的命题。他认为耳目心智无法去认识道,只有使精神保持虚静状态,才能为道归集,悟得妙道。又以一连串的寓言来说明待人接物要安顺,并说明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

▲ 《庄子》书影

《道充符》主要是讲道德论。通过寓言的形式,写了几个肢体残缺、形状丑陋的人,但他们的道德却完美充实。庄子所指的“德”指领悟大道,因循变化,顺其自然。《大宗师》的主旨是讲“道”和如何“修道”。“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存在不以它物为条件,不以它物为对象,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无始无终的宇宙生命。万物的生命,即此宇宙生命的发用流行。庄子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修养的方法就是“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我们的形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应帝王》主要是讲政治。通过寓言来强调“无为”的重要性。《外篇》和《内篇》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在《秋水篇》中提到物质的无穷性、时空的无限性和事物的特殊性;在《则阳》篇中论述了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思想;《天下》篇是介绍先秦几个重要学派哲学思想的专论。

相关链接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后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到魏晋时成为玄学的“三玄”之一。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说的概念,创作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庄子》对后世的政治影响也很复杂,历代知识分子崇尚其悲观遁世、自我陶醉的人生态度,而统治者也较多地取其消极面作为麻醉人民的工具。《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精华内容

【原文】

▲ 庄生梦蝶图 元 佚名

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画家将此场景置于炎夏树阴。童子倚树根而眠,庄周袒胸卧木塌,鼾声正浓,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点明画题。笔法细利削劲,晕染有致。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自我感觉快意极了,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忽然醒了,自己分明是僵直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化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分别的。这种物我的转变就叫作“物化”。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微碍,而况大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文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倚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发出哗哗的或轻或重的响声,进刀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同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王说:“啊,好极了!您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般高超的地步呢?”

要按照牛的身体结构动刀。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越技术了。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无非是牛。三年以后,未尝看见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耳目等感官的作用停止而心神在运行着。依照牛体的自然纹理,劈开筋骨间的空隙,引刀入骨节间的空隙,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动刀。那些经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有什么妨碍,更何况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他们用刀割筋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他们用刀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过的牛有几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在磨刀石上新磨过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这其中宽宽绰绰的,当然会游刃有余了。所以这把刀子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磨的一样。即便如此,每遇到筋骨聚结的地方,我见了知道不容易,小心谨慎,视线专注,动作慢下来,动刀很轻微,牛体哗啦啦就分解开了,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像土溃散在地。这时我提刀站立,环顾四周,感到心满意足,将刀擦净收好。”

文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一番言语,得到了养生之道。”

【原文】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

孔子到楚国,楚国狂人接舆路过孔子的门前唱道:“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微了呢?来世不可期待,往世不可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当今这个时代,只能求免遭刑戮。福比羽毛还轻微,不知道摘取;灾祸比大地还重,不知道躲避。罢了!罢了!在人面前以德来炫耀自己。危险啊!危险啊!在画定的地域里行走。荆棘啊,荆棘啊,别妨碍我走路!绕弯走啊,绕弯走啊,别伤了我的脚!”

▲ 孔夫子周游列国 年画

孔子为了推行他的治理国家学说和社会道德主张,周游列国,希望说服诸侯实现其治平之道。

山木是自己招致砍伐的;膏火是自己招来的煎熬。桂树可以食用,所以遭砍伐;漆树有用,所以遭刀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悠闲自在地游水,这是鱼儿的乐趣呀。”

惠子说:“您不是鱼,哪知道鱼的乐趣呢?”

▲ 濠梁秋水图 南宋 李唐

庄子说:“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

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想法;您原本也不是鱼,所以您也不知道鱼的乐趣,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还是让我们从开头的话题说起吧。您所说:‘您(在)哪儿知道鱼的乐趣’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我晓得鱼的乐趣才问我的,(我告诉您吧,)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的乐趣的呀。”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见者反走矣。”

【译文】

纪渻子为齐宣王训练斗鸡。

十天以后宣王来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没有,眼下还色厉内荏,自恃意气。”

十天后又问,回答说:“还没有,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还有反应。”

十天后再问,回答说:“仍没有,还整日怒目而视,气焰嚣张。”

十天后再来问,回答说:“差不多了,虽然听见别的鸡叫,却已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已经完善了。其他的鸡见了不敢应战,掉头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