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身边的语言逻辑想每次都赢,先弄懂对方的逻辑(1)
- 魔鬼逻辑学:让你每次辩论都能赢
- 赵传武
- 4734字
- 2016-09-07 14:48:09
逻辑第一课,绕圈子的学问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我们身边的人很少会直接告诉我们他们想要说什么。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个具有高明说话技巧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直接把想法和意见讲出来的人。相反,假如一个人能通过三言两语,旁敲侧击、声东击西引出对方的真实想法,或者将自己的意思巧妙地传递给对方,这样才是真正的“说话高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懂讲话艺术”的人。
这样从古至今,有很多巧舌善辩、雄论滔滔的人借助这种绕圈子的说话方式博得众人的赞赏,比如下面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春秋时期,赵太后在赵国主政,那时候恰好碰上秦国攻打赵国,于是赵太后就到齐国搬救兵。齐国的条件是以赵太后的爱子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断然拒绝,于是朝中大臣们纷纷劝谏,但是赵太后根本听不进去,并生气地说:“谁再来劝,我就往他脸上吐口水!”
在朝中担任左师的触龙知道,假如事情再拖下去赵国就危险了,思虑过后,他便前去拜见太后。可是赵太后怒气未消,触龙就慢腾腾地走到赵太后的面前,躬了躬身说:
“太后见谅,老臣身体不好,很久都没有来看太后了,但是心里一直记挂着你的。太后身体可好?”
“我不必走路,都是坐车的。”赵太后绷着脸说。
“太后最近胃口可好?”触龙关切地问。
“还不是那样,喝粥,吃清淡的食物。”赵太后回答,语气开始稍稍缓和了。
“我的胃口也不是很好,但是还是坚持自己走路,现在慢慢好了。”
“我可不能做到这样。”赵太后看了看触龙,语气开始变得温柔起来。
“太后,其实我今天来,是有一事相求的。我的小儿子,是我最疼爱的,希望你能给他一官半职的,那么我就算老死也安心了。”
“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你的小儿子多大了?”
“他今年十五,尽管年纪小了点,但是在我老死之前能够将他托付给你,我也就放心了。”
“原来你们做父亲的,也一样疼爱自己的儿子。”赵太后笑着说。
“我们做父亲的,一点也没有比母亲少担心。但是我斗胆说一句,太后你疼爱女儿多于儿子啊。”触龙认真地说。
“何出此言?我疼长安君,要胜于女儿啊。”
“您看,在女儿出嫁到别国的时候,太后你哭着送她出城,但是每天拜神的时候,你都会说,女儿你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你这是为她想得长远,希望她能够在别的国家开枝散叶,自己的儿孙一代接着一代享受一国之主的荣耀,可见你真的很疼爱女儿啊。”
“我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
“敢问太后,以前赵国国君子孙被封侯加爵的,现在他们的后代还有继承封位的吗?”
“这倒是没有。”
“这些被封侯加爵的人之中,假如不幸受难就会连累自己,要是死得早,那就连累子孙,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爵位,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劳啊。现在你给了长安君很多荣华富贵,可是没有为国建功的长安君以后要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赵太后点了点头,说:“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后来,赵太后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而齐国也派出了救兵,解除了赵国之困。
触龙劝赵太后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千年,触龙的说话艺术之所以得到历史的认可,是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直接陈说利弊。太后正在气头上,谏言是听不进去的,以硬碰硬只能被训斥一顿。聪明的触龙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用绕圈子的说话方式委婉地说服了太后。
绕着圈子说话是典型的委婉说话术。那些真正的逻辑说话高手都不会拘泥话语的单种形式,当正面的询问起不了作用时,他们便会旁敲侧击,从侧面获取信息,达成目的。一般来说,要发挥好绕圈子说话的功效,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寻找恰当的话语中介,让中介替自己说话
当直接的言说不方便或者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话语中介来传递自己的想法。这个中介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一个道理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委婉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大学毕业后,阿龙进入一家公司的网络技术部门。他满怀激情地工作着,因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两年过去了,阿龙的同学们都升职到了主管等职务,而他还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员,于是他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阿龙的上司李林看出了他的不满,便在一个周末约阿龙和一众同事去郊外散步。
郊外的植物园真的很大,前面又出现了一个分岔路,李林便问阿龙:“走哪条路比较好?”阿龙说:“那就走后边的那一条吧。”李林笑着说:“好,那我们就选定这一条路了。”
可是他们走了好久,还是没有看到出口,阿龙于是烦闷地说:“怎么还没有走到尽头呢?别的同事应该走了吧?”
李林笑着说:“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又何必去张望别人的路呢?不必在乎要走多久,坚定信心,相信自己,你一定会走出去的。”
阿龙看着这位带自己入门的老大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为了让浮躁的阿龙明白“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必跟人争一时之长短”的道理,李林选择了用事实来说明自己想要说的道理。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容易让人信服。当你想要委婉地表明想法时,也可以先找一个中介物,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中介必须跟话题相关,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阐明道理。
二、一语不慎,委婉说话就变成了指桑骂槐
假如不注重话语“中介”的相关性和说话的对象场合,就很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对方甚至会觉得你有些“小人”,因为你有话不好好说,故意拐弯抹角,这是一种小心眼的表现。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人多的场合,更容易造成沟通的障碍,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甲为庆祝乔迁之喜,请了同事乙、丙来家里吃饭。但由于公司最近特别忙,被请的同事并没有准时到来,而是先后到来。
听到敲门声,正在准备饭菜的甲赶紧跑过去开门,没想到门外只有同事乙。
同事乙高兴地走进了甲的客厅,甲想到同事丙没有准时到来,便感叹地说:“该来的没有早来。”
同事乙一听,原来我这个早来的人是不该来的啊,于是脸色很不好看。郁闷的同事乙并没有帮甲摆放餐具,而是坐在沙发上无聊地玩起了手机。
同事丙急急忙忙地赶来了,对甲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来迟了。”甲笑着说:“没关系,该来的来了便好了。”
同事乙一听,该来的已经来了,那我留在这里不就是多余的吗,于是气冲冲地夺门而出。甲和同事丙看着乙愤然离开的背影目瞪口呆。
饭菜上桌后,甲叹着气说:“可惜,不该走的却走了。”同事丙听到这句话后,也拿起包包阴着脸走了……
有时候我们想显得自己有学问、会说话,但往往弄巧成拙,上述例子中的甲就是如此。他想通过一句“有哲理”的话语来说明自己的意思,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由于没考虑话语的对象,不恰当地运用拐弯抹角的说话之术,最后不欢而散。
因此,如果想学会委婉的说话艺术,就要学会看人说话,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否则会产生歧义,让对方误解,甚至给人指桑骂槐的感觉。
三、换个角度说话,让对方自己悟出道理
事物是丰富多彩的,看人对事的角度也应该多种多样,在某些情况下,假如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事情,往往会钻牛角尖。因此,当对方被眼前的事实蒙蔽了双眼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引导对方,让对方自己启发自己,从而明白你想要告诉他的道理。
一个皇帝准备攻打邻国。这个皇帝雄心勃勃,仗着国库充足,打算发动全国的力量拿下邻国。大臣们知道邻国易守难攻,强攻肯定会让自己的国家吃亏,于是纷纷劝谏,但是骄傲自大的皇帝根本听不进去。
皇帝最倚重的丞相刚刚从偏远的地方考察回来,便求见皇帝。来到皇帝的书房,他笑着对皇帝说:
“陛下,我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人,想跟大王说说。”
“哦,说来听听。”皇帝最喜欢听趣闻了。
“我遇见了一个准备去西边去做生意的商人,但是他走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我便好心跟他说:‘你走错方向了。’那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我的马车是方圆五百里最好的。’我笑着又说:‘可是你走的方向不对啊。’那人又笑了,告诉我:‘我已经带了足够的钱,马夫又是千里挑一的人物。’陛下,你说这人好不好笑?”
皇帝笑了笑说:“这人的确好笑,就算钱财足够,马夫厉害,马车好使,也不会达到目的的。可见最初的决定错了,继续做下去只会一错再错。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当别人都从国家兴亡角度出发去劝谏国王的时候,这个丞相却另辟蹊径,从决定和决定所产生的后果这方面出发,委婉地向皇帝阐明了道理:一个错误决定将祸国殃民,不管粮草多么充足都不能自救,从而使得皇帝放弃了战争。
在正面跟人沟通行不畅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绕圈子的说话艺术,让对方自己领悟,从而避开锋芒。这样不仅能做到明哲保身,还可以彰显自己的智慧,成功说服对方。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言语有限,智慧无限”。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去启发别人引起相关的联想思考时,一定要确认自己所指的方向是正确的,否则只会像上面丞相口中的赶车人,朝错误的方向前行。
有一个理由就行了
一般来说,一段完整论述的逻辑结构是观点+论据。说话者先概括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态度,然后列出相关论据来证明观点的有效性。在论述的过程中,话语中的论据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事实性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应该紧紧围绕观点,证据确凿,使听众不得不信服。
在语言逻辑高手的论证思维中,论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旦缺少有力的论据,再小的判断也可能仅仅是空穴来风,由于理由的不充分,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充足的论据却随处可见。很多人不关心自己的论据是否充分,只在意有没有一个理由,像以出身论英雄、诉诸怜悯、诉诸感情的逻辑错误,都根源于理由不充足。
充分的论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论据的真实性同样不可小视。
语言逻辑专家提出,对于论据的要求首先论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掺假,假如论据虚假,那么即使观点是正确的,也不能必然地推出毫无破绽的判断。
论据通常可分为事实性的论据和理论性的论据两种。事实性的论据一般是人们所切身感受的现实,是真实的事实材料。这类论据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是过去发生过的事实,也可以是现在发生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实;可以是正面的事实,也可以是负面的事实。而理论性的论据,则指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或者公认的道理、名言、俗语等。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命运的残酷阻挡不了人的意志,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毅力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享誉世界的作曲家贝多芬,尽管命运让他失去了听觉,但是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曲家。
一项研究发现,人平均每隔十分钟就要撒一次谎。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不撒谎的人,只是谎言有大有小罢了。
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太行、王屋这二座山都很高,愚公还是锲而不舍地移山,最后他的精神感动了神灵,山终于被移走了。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因此,要想成功,后天的努力至关重要。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生意失败了,但你也不需要跟他斗个鱼死网破,好好养精蓄锐,日后总有机会东山再起的。
上面是五段论述,前三个分别是事实性的论据,后面两个分别含有理论性的论据。语言逻辑专家提醒大家,搞清论据的性质只是一方面,要想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在选择论据上还要多下功夫。
一、论据必须是真实的
保证论据的真实是话语逻辑的前提。不管是何种论据,都应该是经过实践或者为人所确认的事实或者原理,否则不能成为论述的充足理由。也就是说,充足论据的第一个要点是真实不骗人的。因此,在日常的论述或者对话中,我们一定要保证自己观点的论据是真实可信的,否则你的看法很难站住脚。
小涛放学回家,爸爸问他:“下午你班主任打电话过来,说你今天没有去上课,为什么旷课?”
小涛说:“班主任误会了,我是迟到,并没有旷课,下午上课铃一响我就进了教室。”
爸爸:“这不可能,今天下午县里停电了,你怎么会听到铃声呢?”
在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小涛爸爸正是以小涛论据的不真实为突破口,推断出了小涛观点的虚假性。仔细听对方的论据,分析他在事实或者理论上是否成立是语言逻辑高手常用的手段。因此,我们要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首先就要保证论据是真实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