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不貌美如花,但要活得漂亮——幸福的入口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她们说自己就是灰姑娘,上班、赚钱、消费、娱乐,似乎都是为了寻找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这个日渐妥协的社会,她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找寻那只遗失的“水晶鞋”。

我的世界有你不懂的精彩

有空白之处,就尽力填满;有满溢之处,就立刻倒空;有瘙痒难耐之处,就马上挠抓。如此直白,如此简单。

私底下,她是个蛮“爆笑”的人,和她共事多年的同事、闺密都知道她的“顽童性格”,她经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反应,让周围的人大笑不已,其实,就连她自己也颇以这个天赋而自得其乐。

在她的家里,有个已经帮忙将近10年的阿姨,最喜欢学她的一个动作,就是每当她买了一件新衣服,回家穿上身之后也确实挺好看时,就会洋洋得意地在镜子前像个小公主一样欢快地旋转跳舞,这个举动让比她大两岁的阿姨很开心,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从前,于是也会跟着她一起旋转跳舞。

她还喜欢在博客、微博上自曝其短地说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剧迷和电影迷,每每到了周末,只要忙完手头的活,她就会待在家一整天,除了清晨在院子里弄花弄草闲晃之外,其他时间就抱着好吃的零食,牢牢地盯着电视。

至今,她最高的纪录是在2天半之内把26集美剧看完,其间只有心不在焉地吃饭和头昏脑涨地上床睡觉。

她的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方式,或美其名为劳逸结合的生活态度,想必一定会吓坏许多努力工作的朋友,因为自小我们就接受“天道酬勤”的品格教育,这也是一个不容被挑战的标准。尤其是对于那些严谨的生活哲学家来说,生命或生活从来就是一连串努力和征服的结果,而她的这种不符合年龄身份的顽童性格和貌似自甘堕落的生活观,绝对是个不入主流的坏榜样。

但是,她除了自得其乐之外,甚至还蛮喜欢“不知趣”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鼓吹这种自己称为“举重若轻”的生活态度。她觉得每天的生活已经实在太过沉重了,如果凡事都严肃以对,只会徒然增加身心的负荷。

所以,她奉行美国总统罗斯福爱女爱丽丝·罗斯福·隆沃思在几十年前就实践的生活哲学,有空白之处,就尽力填满;有满溢之处,就立刻倒空;有瘙痒难耐之处,就马上挠抓。如此直白,如此简单。

某年末,她所从事的行业打算颁个奖项给她。负责这件事的编辑告诉她:

“老师,我们打算颁给您智慧女人奖。”

“哦,不!不!这个奖项的高度我还够不上!”

“那就知性女人奖。”

“不!不!这个奖项的品位我也还没达到!”

“那?!”

“那就素直女人奖吧!”

“素直?”她心里默念了一下这个词。

“素直。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面对生活,我愿意拥有素净、朴素的态度,以及直率、正直的人格。”在她看来,这是对自己最高的奖项,也是对生命最简单的回归。

幸福,离我很远吗

与其说人类的幸福来自偶尔发生的鸿运,不如说来自每天都有的小实惠。

她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每次和不开心、不快乐、自认为没有幸福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谈完话时,都要一再提醒她们所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这些女孩子对幸福的定义太高、太巨大、太完美,然而,在平凡平淡的生活中,这些完美巨大的幸福是不容易得到的。例如,她们总是期待有双有钱、有学问,又有品位的父母;有份事少、钱多,又离家近的工作;找个英俊、多金,又多情的男人。

可是,当别人问起她:“你为什么总是看起来那么快乐、那么幸福呢?”

她就一定会说:“因为我的要求不高、标准不高,只要有一点点的小实惠,就让我很满意、很满足啦!”

的确,她总是很容易被生活中一些很寻常的小小快乐而感动,总是傻乎乎地满足于“今天的阳光真好”、“这顿饭真好吃”、“我们聊得真是开心”、“哇!我买到一件又漂亮又便宜的衣服”,等等。即便是再小的快乐,她也会很用心地去感受,然后把它们放在身体里面一个盛装快乐的篮子里,日子久了,这些小小的、寻常的快乐就会越积越多,到最后就成为大快乐。

其实,曾几何时,我们都曾有过非常纤细而快乐的感受能力,但是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们却逐渐改变了面对幸福的角度,而且更让人难过的是,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

还记得我们的儿时,是那么的喜欢下雨天,喜欢在雨后撑着小伞踩着水洼,“啪啪嗒嗒”地把自己弄得一身泥泞;但不知何时,童年的乐趣被烦躁的生活取代,我们不再喜欢下雨,不再喜欢撑着小伞,不再喜欢踩水嬉戏,更不再为弄得满身的泥泞而开心。

又不知何时,我们不再驻足路旁为一朵鲜艳的野花耽误了上课,也不再驻足路旁为一只受伤的小动物担心。我们害怕别人的看法,害怕无法达成别人的期望,害怕无缘拥有喜欢的事物,也害怕失去曾经拥有的美好幸福。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开心,变得不再欣赏自己,变得不再相信别人,变得容易受伤害。

一本杂志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根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内,最常被媒体提到的字眼是“幸福”,而“幸福指数”也是一个被许多国家在关注国民生产总值(GNP)之后开始留意的事项。对此,她曾打趣地说:“至于像我这样好为人师、动不动就以‘心灵导师’自居的从业者,更是常以它来作为文章的内容,说明人们在衣食丰足之后,心灵的感受确实已成为不可或缺和需要关注的事。”

的确,在感受幸福能力方面,至为攸关的另一种能力,那就是“感受微小幸福的能力”。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说人类的幸福来自偶尔发生的鸿运,不如说来自每天都有的小实惠。

亲爱的姑娘们,生命原来就是一出平平淡淡的连续剧,它总是缓缓地流着,即便偶有高低起伏,也多半是我们能驾驭的波度。至于那些高潮迭起的剧情,很多都是剧作家、小说家想象空间里的热情,并不尽然会在细水长流的生命之河里发生。

所以,当你与其期待那些也许存在、但并不容易出现的大幸福,还不如学会认知、悦纳每天都会有的小实惠,这样日子就会好过得多,也快乐得多!

活得自以为是

只有专注才会感到双脚站立在坚实可靠的地方,心踏实了,灵魂才能安宁。

只有做到真正的专注,才能向自己的内心提供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

曾经她读过一个学者为后辈写的一篇文章,在文章里学者说,很多脑袋聪明的人到了30岁之后却往往碌碌无为,过着平庸的日子,反而是当初那些不怎么聪明但很专注的人到了30岁之后却个个成绩渐现。这是这位学者的人生体会,希望年轻人要尽快找到能让自己投入进去的东西,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最初她并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在她看来,一个人是平庸还是有成绩,多半是需要衡量尺度的,比如,获得多少奖,挣到多少钱,得到同行多少认可,所以,如果一个人有点遗世独立的心态,不愿意追求显赫的声名,是否就算“平庸”了呢?

但是当她细想时,却发现自己好像忽略了另外一层东西,那就是遗世独立同样需要专注: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专注于那份孤独。

一位长者曾对她说,30岁以后的人生要开始做减法。她原本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当她的人生经历了许多起起伏伏之后,才渐渐悟到,其实这也是在讲专注的重要。

只有专注才会感到双脚站立在坚实可靠的地方,心踏实了,灵魂才能安宁。事业的专注只是其中一种。这并不是功利主义,而是因为只有做到真正的专注,才能向自己的内心提供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而且,没有专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纯粹。一个内心满是干扰和喧哗的人,如何才能抵达平静而美妙的彼岸世界呢?

很多人的心智之所以不成熟,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成熟,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年轻过。这就好像缺乏良好生长条件的植物,永远也无法结出成熟果实一样。

有段时间,曾流行这样一则微博,大意是,中国的年轻人从来就没有年轻过,一踏上社会就进入了中年人的世界。所以,很多人的心智不成熟,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成熟,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地年轻过。在该专注的时候他们无法专注,在该深刻的时候他们无法深刻,在该担当的时候他们无力担当。

事实上,能真正做到心智成熟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才需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这些东西,给我们纷乱的人生提供一些解释和慰藉,如果运气好的话,其中某些人也能重新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

几日之前,她在家乡拜访了一个至交。这位至交不分昼夜地做兼职,几年下来小有资产。她去朋友家时,朋友正在电脑上奋键疾书。此人读本科时,学的是中文,硕士时改了专业。现在,跟这位至交聊天时,却变得无法理解世界上还有“文学”这种事情。

这位至交说,“精神生活我有啊,老公孩子我都有了,要文学干什么呢,我不会看小说,更不可能去看诗,这些东西只会让人变得虚弱懒散。我躺在床上读的书,也是为了能多挣点钱,我不会浪费任何时间。”

显然,现在的至交变功利了,的确,要养家,也必须得这么做,但是,活在现实中就一定要以放逐精神生活为代价吗?如果为了内心的稳定,就湮没掉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损失也未免太大了。

至交的境遇让她不由得想起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经说过的一番话:

虚假的内心平静,根植于心智的愚钝,它只会让我们变得不堪一击,绝不值得羡慕。

所以,抓住青春的尾巴,对你来说才是无比重要的。如果有些人,明明身体不如年轻人了,却偏要骑行去旅游。千万别拦着他们,他们正在为青春补课付昂贵的学费。如果没有这一出,那这一生才是真正地无法画一个完整的圆。

被取悦,很庆幸

要求不高就容易养活,穿得暖吃得饱睡得好就很满足。做个容易被取悦的人,有人爱着,又爱着他人,有希望,就很庆幸。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总是高不起来。和久违的朋友见面,本来只是轻松叙旧的谈话,可是聊着聊着,就不知不觉间被一种悲伤的氛围所笼罩,有的抱怨几乎到手的机会被竞争对手暗中使诈横刀夺去,有的吐槽某某一无是处却碰巧有个好工作。

总而言之,似乎大家过得都不好。

看看吧,现实生活总是残忍得可怕却叫你不得不直视。虽说很多时候,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会被强大的无力感所包围。得不到的时候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不够强大,不足以匹配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算得到了,也会战战兢兢,拥有得不多只会更加不舍得失去。

可是,阴霾的日子过多了,幸福点就会慢慢降低。

然而,人群中的她,却活得洒脱而自信。问路的时候,得到一个热情而详尽的回答,心里就会涌起一阵感动;挤公交的时候,给人让座得到一句“谢谢”,内心就会涌上一阵莫名的温暖。对于她而言,陌生人给予的善意,总会让她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虽说她也认为这美好不会常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却始终相信这美好是确实存在着的。

她发现,天气一冷,路上的行人个个都走得行色匆匆,脸上的表情都是类似的冷漠与茫然,而厚外套、羽绒衣更是把本来就不熟识的人群隔离得越来越疏远,即便是唯独裸露在外的那双乌黑的眼睛,也透露着谨慎和防范。

可是,她却是那种天气一冷就立马装备起秋裤棉鞋的人,全然不顾周围人抛给她的别样眼神,还颇有深意地说:“越是平凡的人越懂得自我保护。”心情低落,她就会火速冲去扫货,然后约上三五知己,吃个饱饱,觥筹交错间,还振振有词,“就算被打倒只要还没被打死,睡一觉,又能继续去冲锋陷阵。”

遇上好得不得了的大晴天,她的心情更是美得一塌糊涂,一扫之前的阴晴不定。其实,在熟悉她的人的眼里,她原本就是活脱脱的一株向阳性植物,这么被阳光一晒,就跟水洗过的天一样,更是湛蓝得晃眼,整个人也瞬间变身为满血复活的战士。

与姐妹们相聚时,她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早在游戏之初,你的属性就规定了你就算能量满,血也不够人家的一半,又怎么可能比得过人家呢?

而且在最初被规定的除了属性之外,还不能轻易离开这局游戏。

可是,她却偏偏不信这个邪,嘴角微微一笑说:“既然离不开这局游戏,那就只能让自己去好好享受喽。”她喜欢打小怪兽,在她看来,每一次打怪都是一次历练,也许打够一百只小怪兽还是不能够达到想要去的地方,但也不能因此半路就返航。

确实如此。就像有人总埋怨现在“奇葩”横行,极品当道,只是没有人就理应遇到和善明理好相处的人。碰到好运与善意,这福分当然值得万分感恩,自当好好珍惜。如果没有碰到,原本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年底一点点逼近,回家过年的氛围也慢慢浓厚。在外打拼又一年的她,照例把自己包裹得厚厚的。跟很多“漂一族”一样,她也回到那个天南地北的家,围着暖炉吃着热菜,跟家里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就在那一瞬间,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被需要着的,好像一切艰辛、委屈都有了继续忍耐下去的理由。

在这偌大的世界中,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临睡觉时,她躺在床上还想如果那个时候突然有个CCTV的记者举着个话筒递到她面前,问:“你幸福吗?”她一定会点点头。

要求不高就容易养活,穿得暖吃得饱睡得好就很满足。做个容易被取悦的人,有人爱着,又爱着他人,有希望,就很庆幸。

爱表现的小孩

做一个爱表现的小孩,当生活需要你的时候,不妨像当年一样,坐直,然后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她是个典型的80后,在她念书的年代,纪律很严明,做操站队要整齐划一,听从指挥,所有小孩上课都得手背朝后,坐得笔直,回答问题先举手,几乎没人敢上课说话或者做小动作。

每逢新班开学,老师面对一屋陌生的小朋友,都会问:“你们谁会画画啊?”她想,“我会呀。”于是迅速举手,老师干脆地说:“好,那你当宣传委员。”

这种环节在每次升学分班时都会发生一次,渐渐地,她也开始了漫长的画板报生涯,就这样不知不觉,从小学一年级一直画到大学四年级。

当她走完了小时候,彼时的那个少年站在成长的尽头回首过去时,她仿佛看到了过往的自己,真真切切地被感动了。其中,有一件事给了她不小的触动。

在每一次举手之前,她都忘了做一件成年人大概都会做的事——看看周围有没有人举手,有多少人举手,我是不是等一会儿再举。

她想这也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包括考量周围,评估自己,再做出决策。但这个系统在她的认知里却迟迟没有建立——当老师询问愿意参加文艺表演的同学,她举手了;当老师征集军训标兵班的同学,她举手了;当老师挑选中外文化交流的同学,她还举手了。事实上,只要举手就会增加了被选中的机会,于是她常常被选中。

不管怎么说,举手,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让她在那个单调的年代里拥有了一个相对丰富的童年,也成为一个爱表现的小孩。

在此过程中,有四个班主任,因为爱表现的事,和她谈过话。

还记得有一次,她所在的小学,是一所纪念中国和印度建交的小学,某日恰逢印度国庆,她和几个小朋友被派到大使馆参加儿童联谊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最后一项游戏是抢糖果。

当活动主持人宣布开始之后,所有印度小朋友都冲了上去,她见状也赶紧冲上去,大抢特抢,还不停地“咯咯咯”地大笑。当她抢完,回头看时却傻了眼,除她之外的六七个中国小朋友,都站在原地不动,好像是在等老师的指令,而老师却皱眉看着她,一脸的杀气腾腾。

回到学校后,她被班主任和教导主任组团谈话,并被定性为:没有教养,不识大体,往后不得再参加任何涉外活动。

后来,她上了初中,刚进校就遇到艺术节各班报名,于是她报了名,还精心挑选了一个小品节目,叫《超生游击队》。班主任是个女的,二十五六岁。板着脸把她叫到办公室,用一种怀疑并质疑的口吻说:“你怎么这么爱出风头呢?”她听了,很困惑。班主任又说:“全班就你报名,你也太爱显摆了!把时间多花在学习上吧!”之后,她所在班级再也没有节目参加艺术节。

后来,她又上了高中,学校选派她到当地一家有名的电视台参加节目录制。录了两期之后发生了几件奇怪的事:她放学后画的黑板报在第二天早上会被人擦掉;她课桌里的围巾会凭空消失,几天后又在垃圾桶里出现。

那时,她的班主任,一位中年男语文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很郑重地对她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你把这句话背下来,回去查。”她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她的班主任又说:“世界很大,有才的人太多了。你必须要多读书,让自己有真才实学,说的话做的事经得住推敲,不能浮躁,不能靠雕虫小技取得了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她又乖巧地拿出笔记本,一一记了下来。

班主任又说:“得能收能放,随时把心沉下来,别忘了你的正事。你只要学习成绩放在那,谁都没话说。”

再后来,她顺利考进一家梦寐以求的广播学院,在播音系上大一时,她的班主任是本系前辈大师哥。一天,她正在闷头画板报,班主任走过停下来对她说:“太低调了!画板报又不出声,多参加点活动,多经历点场面!咱们是靠在人面前交流、思考和表达吃饭的!”

那一刻,她的内心滋生出一种难以表述的感激之情,两只眼睛激动地望着英俊的班主任老师,内心充满一股暖流。一个爱表现的小孩,遭受了十几年的否定和打击,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土壤!

不知不觉,又是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化很大,涌现了无数出位、高调、自恋狂的奇葩,这里面有的是人才,有的不是。她的天性却依然未改,而且一直谨记16岁时班主任的那句教诲——“世界很大,有才的人太多了。你必须要多读书,让自己有真才实学,说的话做的事经得住推敲,不能浮躁,不能靠雕虫小技取得了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

今天,她依然是一个爱表现的小孩,当生活需要她的时候,如果她有能力,依然会像当年一样,坐直,然后高高地,举起她的手。

我不是完美小孩

一个完美的人生其实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写字,不管以何种形式。写日记、写信、写博客、写微博……她一直在写。当别人问她,“为什么呢?”她说自己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每次到了编辑找她要稿,或者是要出书,她回过头去检查那些“字”时,又不得不重新问自己,“为什么呢?”

她说自己不是作家,这过往已再三声明过,不会把自己的书写习惯称为写作。但她坚定地说,自己会因为感动写,会因为寂寞写,会因为恋爱写,会因为失恋写,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她会因为想真诚地面对自己而写。

但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她写不下去了。因为她觉得自己不美好了,觉得这个世界不美好了,实在不愿把那些消极悲观的情绪再复制出去。“既然这样,那就不写了吧。我也不是专业作家,不以此为生。”她跟自己说。

其实,不是因为她不美好了,也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美好了,而是我们原本就不是完美小孩,人生原本就是残缺的。

如果你的人生是完美的,你会觉得有意义吗?有时候,人生就是一个发现缺陷然后再去填补的过程,只有在这个填补缺陷的过程中,你才会得到成长,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一个完美得近乎没有曲折的人生,不免会让人难以理解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幸福。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又怎么会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记得《西游记》里最后一集,孙悟空说:天地本不全,人应该也是。天地都不齐全,何况小小的人乎!我们都是普通人,何必勉强自己,何不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要知道:不完美才是人生。

所以说,一个完美的人生其实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把卓越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它不仅传递了你将怎么对待你周围的人,也传递了希望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你。

她是一位作家,在她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过两次和“态度”有关,甚至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痛楚和觉醒经验,促使她用一种更加深刻的心情去看待它。

第一次经验是她刚上大学的时候。那天,她正在街头等公交车去上学,身旁站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男老外。大概是等车的时间有点长,这位老外为了打发时间,因此转头问她读的是哪个科系。

当时,她还不太有经验和老外直接对话,紧张得完全记不得自己念的科系,用英文该怎么说,因此结结巴巴了半天,也没有答上来。

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她满脸通红、结结巴巴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到男老外居然用十分鄙夷的眼光和脸色斜眼看着自己,并冷冷地撂下一句:“你确定你是大学生吗?!”还没等她回过神,男老外就撇过头去,不再瞧她一眼。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她发誓一定要好好学口语。但那时的作家还没有领悟并学到“态度”的真正含义。

第二次经验发生在巴黎,在她看来,这段旧事未免有些惨痛。

在巴黎的那段时间,她为了省下地铁钱,每天都背着大大的书包走三站地往返学校和住处。在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排精致的小店,每天她都要恋恋不舍地背着书包,浏览商店的橱窗,就这样,不知不觉到了,也不觉得路途有多远。

在那排精致的小店中,有一间服装店尤为特别,对于当时像她一样手头拮据的穷学生来说,每天“瞻仰”这些服装店里漂亮的橱窗和里面陈列的衣服,就是她们一个个小小的虚荣梦想。

有天早上,在去学校的路上,她惊喜地发现在这家服装店的橱窗里挂出了换季打三折的告示,当时她就想,也许下课回来的路上可以进去看看。想必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尽管此前每天都要经过,可从来没敢走进去过。

那天下午,她终于走进了这间特别的小店。小店里除了左右两排吊挂的衣服之外,店中央还摆了两个堆满衣服的推车,许多人已经在那里挑选并试穿衣服。

只见,她怯怯地走近推车,怯怯地翻看价格吊牌,又怯怯地拿起一条长裙,并且怯怯地询问店员自己可不可以试穿?

其实,那条长裙并不适合她,于是,她又拿起了另外一条,可还是不合身,就在她从推车里准备翻找第三条时,那位法国女售货员竟当着众人的面,挡住了她的手,冷冰冰地说:“你不可以再试穿了!”

那一刻,她只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脸上,全身因羞辱而轻微地颤抖起来,紧跟着,就是一阵晕眩,最后,她慌乱地从收银台旁边的饰品架上取了一串项链,几乎是以“玉石俱焚”的心情,花了100法郎买下了它,然后几乎是脚不着地地逃离了那家小店。

在她一路跑回住处的路上,灰蒙蒙的天空还下着毛毛细雨,满脑子里装满了伤痛和羞辱,当天晚上,她待自己心情稍微平复之后,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回想发生的一切,强迫自己找出问题的原因:“为什么别人可以一再试穿,而我却不能?为什么店员敢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我?”

最后,她终于想明白了,是她“允许”对方这么对待自己。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态度、她的神情、她的举止,告诉对方:“你可以欺负我!”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她开始学习并慢慢地变得坚强起来,她从疼痛中学会相信自己和肯定自己,也明白了在平衡的人际关系中得先学会取悦自己再取悦别人。此外,她还从自己所受的羞辱里,学会如何宽厚待人,因为她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态度决定高度,它不仅传递了你将怎么对待你周围的人,也传递了希望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你。

只想留住我的安静

安宁与外界发生的事情无关,只存在于你的内心。

只要稍加练习,你心中的女神就会宁静平和许多。

还记得小时候那些懒洋洋的假日早晨吗?睡醒以后,总是赖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耳边寂静无声。当初升的太阳将光芒投射到卧室墙上时,总是沐浴在一片安宁之中,内心感到无比的平静与快乐。一天当中,这恐怕是唯一一段不曾被纷繁世界所扰乱的时刻吧。

然而,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那些安静的夏日早晨早已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没完没了的孩子的尖叫声、狗叫声和电视节目的嘈杂声,哪怕想要安静一会儿都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永不停歇的生活根本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因为一旦停下来,我们很可能就要面对失去眼下位置的可能。那些由飞速发展的科技催生出的当代文化,恨不得激励我们一天24小时不停歇地去奋斗。

在这个万分紧要的关头,没有人敢停下脚步,反省沉思。除非你是个不受时间束缚的3岁孩子,多数人都宁愿避开安静的场合,把独处的时光消磨在吵吵嚷嚷又无聊乏味的电视节目中。

跟身边大多数人一样,她也经历过类似这种生活的洗礼,当她辞掉旧工作,开创新公司之前,有大把的时间无事可做,于是就爱上了冥想,说白了就是发呆。

可是,当曾经那个常常在午夜惊醒,为第二天的“必做”清单添上新项目的她,开始冥想之后,却发现自己不再有“午夜焦虑症”,甚至可以随时重温小时候那些夏日早晨的平和安宁。在冥想的安宁氛围中,她似乎听到了最深邃的生命之声。

事实上,现代科技早已证明了冥想的益处。通过最先进的大脑扫描显示冥想可以重新整合大脑中的神经元,增强免疫系统,减轻压力,延缓衰老,控制疾病,缓解疼痛,消除抑郁,当然,这些促进身体健康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出很多。

其实,生活中,并非只有置身静谧的森林才能找到安宁,在汹涌的人潮中也能找到安宁的气氛。安宁与外界发生的事情无关,只存在于你的内心。

就算是飓风在你身边肆虐,只要你想静下心来,也只需10分钟而已。

佛教大师一行禅师曾经推荐过一种能让人迅速平静下来的呼吸法。首先,做几个回合的深呼吸。在你做吸气动作的时候,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我能感受到气息流入身体。”在你做呼气动作的时候,也默默地对自己说:“我能感受到气息流出。”

你只需每天抽出10分钟,用来祈祷、冥想或者发呆。无论是早上醒来还是晚上睡前都可以。当然,你也可以到大自然中散散步,试着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只要稍加练习,你心中的女神就会宁静平和许多。

对着墙角只能画圈圈

一个对着墙角画圈圈的人,你确实很难相信他会高唱“I believe I can fly”的。

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活在当下,你的人生才会呈现完美的状态。

她,漂亮、善良、可爱大方,但她的一生就像一场赛跑,总是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一分钟甚至能开足足一英里,同时还得跟各种坏情绪作斗争。

有时候她的朋友和她在一起,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滑稽的梦。在梦中,她们从一个场景跳到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场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像是连续不断的慢镜头。这还远远不算什么,她的朋友还得用冒汗的双手牢牢抓紧座位,祈祷她赶快踩刹车,千万不要撞到停在前面的那辆车。

这并不是想说她的车技有多么的差,其实,她载着朋友的时候从没出过事故,只是她的做法,让人觉得她从来没有活在当下。

没有亲历,我们也可以想见,在她的内心,一定住着一个女神,一直朝她哭喊着:“停下来,去看,去听。”而她也许在自己杂乱无章的意识中听到过这些声音,只是她已经删除了这一幕,迅速切换到别的场景去了。

而另一个她,喜欢在阳光下取暖,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喜欢漫无目的地流浪。她,心如止水,懂得爱惜自己,也懂得爱惜爱自己的人。

闲来无事时,她喜欢问她的朋友,“你们有没有观察过猫狗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什么?”没等朋友说什么,她就自顾自地说起来,“它们蜷作一团,基本上什么都不做。我总是很好奇,想知道它们到底在想什么,或者,它们有没有在想。”

对于她的提问,她的朋友很不解,“猫狗想的无非是爱抚、散步或是下一顿吃什么,还能怎么样。”然而,就算她的朋友对此不屑一顾,她却依然能聚精会神地看上好一阵。

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飞奔着赶往下一个目标:工作、约会、爱人、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向前冲,对眼下的事情完全不在意。比如,当你驾驶自动挡汽车时,你的脑袋是不是总在开小差:“我会因为堵车迟到多久?”“今天晚饭做什么?”

尤其是身兼多种生活角色的女性,更是能同时思考几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晚饭做什么?周末带狗去看兽医?到期要完成的工作?孩子的家长会?

新卧室该刷成什么颜色?

想一想,是不是很可怕?我们总是在想那些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却很少或是压根儿就不去想此时此刻正发生着什么。当我们回顾从前时,生活却变成了模糊的影像,就像坐在飞驰的汽车里看窗外,什么都看不清。已经发生的,你根本就改变不了,而没有发生的,为之烦恼也是徒劳。

事实上,对我们最有意义的恰恰是此刻。

所以,与其生活在“我本可以”、“我本该”、“我本打算”或是“如果当时”的世界里,还不如想想“我现在”,因为只有此时此刻才是你能够抓得到,可以去享受和改变的。与其总是活在三年前我在做什么,两年前我在迷恋哪个,一年前我在什么地方,这些种种回忆中,不如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未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活也是如此。停下脚步,欣赏生活每一刻,不管你此刻正在做什么或说什么。一个对着墙角画圈圈的人,你确实很难相信他会高唱“I believe I can fly”的。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活在当下,你的人生才会呈现完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