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一谏一风节:中国古代励志谏言
- 言心
- 730字
- 2016-11-17 21:45:54
谏言,就是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的言论。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的贤德之士,无不以古为鉴,从前人的文字中,寻找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智慧。而借鉴前人的智慧反观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又是必要的。要想取得大成功,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必须接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忠言大多逆耳,却是前进路上的云梯;谄媚固然像蜜糖,稍不留意,却可能成为绊脚石。自古善于纳谏,广开言论者,不仅能完善自身,更能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载。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朝廷门前曾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的百姓皆尽其言;还设立诽谤之木(也叫谤木、桓表、华表木),让老百姓指出君王的错误。这样一来,国家得治,万邦和睦共处。
当然,有时候直言陈书、犯颜直谏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古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夏朝史官大臣关龙逢,因忠谏而被夏桀所杀;司马迁曾因直谏被施以宫刑;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建安七才子之一,四岁让梨妇孺皆知,却因傲纵株连全家死在谏言上;名臣魏徵因为大胆直言几次入狱,好在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比较开明和仁德,才免得受苦。正所谓“君仁则臣直”,魏徵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足见谏言的意义之深远。
自古谏臣都秉持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不忘自身为官立命的根本准则,即使冒着风险也在所不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有风骨和气节的人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和人文的面貌。
本书遴选中国古代的励志谏言,将谏臣满怀风骨和气节的形象展示给了读者,也让读者看到了其胸怀天下的气度。所选作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皆是前人的智慧之言,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