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敢于创新,激发潜能
- 爱上自己的工作(白金升级版)
- 郑一群编著
- 5239字
- 2016-08-17 11:03:01
一个人一旦爱上自己的工作,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这样的人会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是鼓舞人们认真工作、持续创新的动力。只有爱上自己工作的员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并且在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以一种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员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会在工作中发挥出他自己最大的效率,才能更迅速、更容易地获得成功。
1.创新是不断进取的表现
创新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之本。创新突破常规,能创造机遇,能找到新招。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
几年以前,有个人卖一块铜,喊价是28万美元,好奇的记者一打听,方知此人是个艺术家。不过对于一块只值9美元的铜来说,他的价格是个天价。他被请进电视台,讲述了他的道理: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值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应该值28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在他的帮助下,那块铜最终制成了一尊优美的胸像——也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价值为30万美元。从9美元到30万美元之间的差距,恰恰就是创造力的价格。
日本东芝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电气公司。由于多种原因,1952年前后该公司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为了打开销路,7万名职工绞尽脑汁想办法,但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浅色,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董事长的重视。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甚至掀起了一阵抢购东芝蓝色电扇的热潮。几个月内,几十万台电扇销售一空。从此以后,在日本乃至全世界,电扇不再是单一、呆板的黑色面孔了。当然,那位提出改变颜色建议的小职员,成了东芝公司的功臣。
只是颜色的改变,就能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成为畅销品,这就是打破常规、跳出思维定式的好处。作为创新主体的个人,其创新思维能力容易受到思维定式、价值观和认知等思维因素的影响,必须克服这些思维障碍,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
谁曾想到改变颜色的这一小小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的其他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有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也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惯例使然。
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创新思考,这将是你成功的法宝。
<阅读思考>
1.你是否是一个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的人?
2.你是否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2.用持续的改进去创新
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很多时候创新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改进,即使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微小的改动,常常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销售业绩的增长率都在10%~20%,可是业绩进入第11年,却停滞了下来,不再增长。董事长对此十分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商讨对策。
会上,董事长许诺,谁能想出解决办法,重奖10万美元。这时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董事长一张字条,董事长看完,马上签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给他。
那张字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习惯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如果开口增大,那么每天牙膏的消费量也必将增加。
公司立即改变包装,第二年,公司的营业额就增加了20%。
只是把牙膏的开口扩大1毫米,就能为企业带来如此巨大的效益。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仅仅只是拓展了一下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细微的改进。
与完全的创新相比,持续改进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换言之,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从平庸到优秀,甚至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那些让人仰慕的发明家与我们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也都是普通的常人。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他们善于观察、敢于实践的积极态度。
有这样一位在工作上积极创新、敢于实践的员工:
陈新益是某市电网“大修班”的一名普通员工。有一次,大修班接到一项任务。需要用扒杆立1基18米的35千伏双杆。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地质疏松,一队人整整忙活了1天,电杆还是无法竖起。这时,陈新益自告奋勇地说自己能立杆,不料被老师傅一口否定。一连三天电杆还是没法立起来,陈新益再次向老师傅讲述了自己方法:将两根扒杆之间加固钢丝和枕木,重新计算电杆吊起的受力点。终于大家采纳了他的意见,立杆工作一次成功。自此,这位21岁的小伙子让全班人刮目相看。
陈新益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继续研究着施工过程中,可以改进和提高的环节。通过细心的观察、积极的实践,他研究出穿钢丝绳套、快捷启用机动绞磨等方法,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很多人都觉得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认真工作,对事情多思考,好的创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观察、肯动脑,每个人都会拥有创新的机会。就像案例中的陈新益,循序渐进地改进施工工艺,并且持续不断,最终的结果将是质的飞跃。
创新不能求全、求大。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与其全盘否定,不如尝试着做局部的创新,每次改进一点点,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累积起来,就能将局部的创新升华为全面的创新。
<阅读思考>
1.你是否会经常思考如何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
2.你认为持续创新很难实现吗?
3.创新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
飞机能自由地翱翔蓝天,一定有着一个强大的推进器为它提供不尽的能量。企业要想在强者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需要这样马力强劲的推进器。而企业发展的推进器就是我们的创新型员工,只有创新型员工才能帮助公司更快的成长。
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随时顺应改变。创新是企业的立命之本,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企业的员工不动脑、不改变,企业何谈发展?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一定要善于动脑、勇于创新,带着思想去工作,用你的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只有这样的员工才是企业所需要、能够得到重用的卓越员工。
赵峰,在山东乃至全国机械制造业被称为鲁机的“许振超”、“李黄玺”。二十多年来,他为企业解决关键设备疑难故障200多次,实施技术革新30多项。NC-630加工中心光栅测量系统的改造、“模糊逻辑维修法”等十多个项目获全国和省技术创新奖。其研制的“龙门导轨磨床电气控制系统”获得“全省首届十佳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其本人也获得“全国首届职工创新优秀个人”称号。十几台进口设备在他精湛的技术下“起死回生”,从而使公司进口设备利用率达到了100%,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效益1500多万元。近年来,他主抓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由其主管设计、与中国石油大学联合开发的微孔电火花喷孔钻床,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使我国在微细孔加工领域跃居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和负责10余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开发项目,其中6项已实现工业转化和应用。
遇高峰,肯登攀,创新型员工就像推进器一样,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其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刻苦专研而激发出来,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与发展,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何保持思考创新,直接关系到一个员工的未来,只有创新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为企业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阅读思考>
1.你在工作中会经常开动脑筋,想想怎么解决大家公认的难题吗?
2.你想成为创新型员工吗?
4.拆掉思维的墙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只要稍微改变观察的角度,跳出思维定式,我们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对问题也会形成新的认识,这些都能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
一个货车司机开着车,正在一条狭窄山路上爬坡,已经开了三个小时,他有点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一指,对他大喊了一声:“猪!”
“呜”的一声,两车擦肩而过。货车司机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那辆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货车司机得意地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沟里去了。
原来,对面的司机只是想告诉货车司机前面有猪,但是他却以为这是一句侮辱的话。由于过去的经验和阅历,人们在大脑中会逐渐积淀起某种思维模型。遇到问题时,这种模式就会自然浮现出来,帮助我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思维的惯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
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抓来野生的跳蚤,将跳蚤分别放进高35、40、45厘米的玻璃瓶中,然后盖上透明玻璃。跳蚤受到惊吓后拼命往上跳,它们本可以跳到自身高度的上百倍,但每次都被玻璃盖弹回来后,一次又一次,几百次,几千几万次后,这些跳蚤就适应了玻璃瓶的高度。当玻璃盖掀开之后,跳蚤也只能跳到瓶子的高度了!
人的思维同样存在着这块“透明的玻璃”。人们总是习惯于从自身经验出发来思考和看待问题,很难接受经验以外的事实。
有一个盲人经过一条已经干涸的小河时不小心摔倒了,他双手紧紧抓住桥栏杆,大声呼救。但路人却告诉他:不用怕,摔下去也没关系,下面是平地。但盲人怎么也不相信,他认为下面必定是万丈深渊。直到他精疲力竭松手掉到地面,才发现自己安然无恙。
在盲人的经验里,桥面之下必定是高空和深水,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路人对桥下情况的描述。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要敢于突破经验的限制,勇于尝试,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摆脱惯有的思维方式,改变做事的方法。只有拆掉思维的墙,我们眼前才能豁然开朗。正如当代著名的趣味数学家马丁·加德纳所说的:有些问题用传统的常规方法来理解确实很困难,但如果放开思路,打破常规,灵光一闪,一切难题终将迎刃而解。
社会发展到21世纪,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品牌和产品都不会持续地存在于市场。就像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的出现那样,新的竞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颠覆了传统的做生意的方式。在这种变革的环境中,如果企业仍然固守已有的思维定式和沿续传统的做法,必然会遭遇失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用“创造性的破坏”,颠覆已有的思维定式,才能以不断的创新思维,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阅读思考>
1.你觉得你的思维够开放吗?
2.你是一个固守成规的员工吗?
5.激发你的创新思维
任何企业都提倡创新,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宗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靠原有的资本来维持生计已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了,大家都在不断提高和创新,一旦企业停止创新,就意味着他的脚步将落后于别人。除了时刻了解市场的情况,始终让自己跟上前进的脚步以外,积极创新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
企业要跟上前进的脚步,就需要不断创新,那任务就落在了每一名员工身上。因此,企业员工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能够主动寻找创新方法的员工,使企业不变的期待。创新能使你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是你成为企业里最受欢迎的人。
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在企业里的发展是无限的,他们时刻都在寻求突破,他们每次创新都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里,时刻保持领先的位置。创新,永远是卓越员工身上的“闪光点”,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永葆优势。
海尔集团的李少杰也是一位创新型员工。
作为生产冰箱的第一道工序,钣金生产线是影响生产时效的首道“门槛”。要提高钣金生产线的生产时效,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增加设备,二是挖潜增效。
钣金公司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生产线,设计节拍为25秒/台,所以挖潜增效从没人想过。但是,李少杰却偏偏要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动手术”。
李少杰与日本生产厂家积极沟通,召集公司工艺、设备、模具、检验、操作人员,集思广益,仔细推敲生产线的每一道工序。他一次次手持秒表,计算现场每个操作细节所花费的时间,甚至包括操作工转身的耗时。
一个细致可行的提效方案诞生了:生产线频率由原先的50赫兹提高至60赫兹,这样可节省一秒钟;翻板工步中取消侧推动作,实施“一次就做对”工作法,又节省一秒钟;为贴覆位操作员设计一个脚踏式开关,这样不必转身就可以启动开关,又节省一秒钟;对冷凝器变形问题进行整改,操作员减少现场整理时间,又节省了一秒钟……
一秒,一秒,又一秒;提效,提效,再提效。凭着这股韧性,李少杰带领同事,硬是将冰箱钣金生产线的设计节拍降低为7.5秒!这个数字创下了钣金线生产效率新的世界纪录。
李少杰的创新,为海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员工,不但要敢于创新,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意本来就是永不停止的追求,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地寻觅、积极地去更新,也只有这样才会跟得上企业发展、社会前进的脚步。
<阅读思考>
1.企业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持续创新,勇攀高峰,是衡量一个员工好坏的标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