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冬宫
-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话说世界)
- 林之满 萧枫主编
- 1598字
- 2016-11-17 21:38:04
冬宫的历史
冬宫是俄罗斯帝国强大和皇权的象征,被公认为圣彼得堡最耀眼的巴洛克建筑。作为皇宫的冬宫,最早于1710年建在涅瓦河边,当时是荷兰风格的两层建筑。1719年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在距原皇宫不远,今天艾尔米塔日剧院的地方修建了第二座冬宫,其形式明显受北欧建筑的影响。
18世纪中叶,俄罗期建筑史上真正的巴洛克时代到来,以意大利人瓦托洛米奥·拉斯特雷利为杰出代表的建筑师们在彼得堡及其郊外建造了许多经典建筑。除冬宫外,斯莫尔尼修道院、彼得宫的大宫、皇村的叶卡捷林娜宫均是他的大手笔。1716年,拉斯特雷利跟随作为著名雕塑家的父亲,应彼得一世之邀来到刚刚兴建的圣彼得堡,此行他为施展自己的才华找到了绝好的机会。1754年,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聘请拉斯特雷利建造一座新皇宫。然而就在宫殿即将完工之时她撒手西去。次年即1762年,刚刚即位的彼得三世携妻——不久就推翻夫皇的叶卡捷林娜二世——迁入新落成的冬宫。
1762年叶卡捷林娜二世登基不久,拉斯特雷利即被迫提出辞呈,因为这位建筑师的创作风格不合新女皇的口味。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尤·费尔腾·让·瓦兰·德拉莫特、阿·里纳尔迪等几位欧洲建筑师对宫殿内部继续进行装饰并对原设计做了一系列改变。18世纪70~80年代,伊·斯塔罗夫、乔治·克瓦连吉又对内部做了改建。此后冬宫内外形貌基本未变,一直保持到现在。
一代建筑典范
冬宫现在是由五座建筑组成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它以规模宏大,装饰丰富,气势雄伟成为一代建筑典范。
冬宫整座建筑乍看虽庞然巨大,但表面色彩和丰富的雕塑赋予它非同寻常的雅致:浅墨绿色基调配以砂岩黄;无数的白色壁柱排列得疏密有致,不仅使数百米长的建筑丝毫不显单调,而且极富表现力,窗户上的镀金饰框和房顶柱形栏杆上的雕像、装饰花瓶,则从整体上加强了华丽的效果。冬宫的宫殿呈封闭的长方形,中间形成一个宽大的内院。建筑师从具体情况出发,将每个外墙设计成不同的式样。面向涅瓦河的西北面没有明显的凸缘,从河上看去,仿佛连绵不断的双层柱廊。面向冬宫广场的西南面为正面,中央被华丽的凸轩分割成三个拱门,巧妙地织入了四周景色,与环境自然和谐。
格奥尔吉厅
格奥尔吉厅被称为冬宫的“心脏”,由克瓦连吉设计,是冬宫内最完美的大厅之一。克瓦连吉接手这项工程时,前任设计师拉斯特雷利的设计尚未完全峻工,由于叶卡捷林娜二世认为巴洛克新颖别致的奢华风格已然过时,与启蒙时代的纯理性思想格格不入,于是御座厅被建成严谨的古典主义形式。然而1837年12月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厅内装饰化为灰烬,万幸的是,所有造型艺术品、器具和其他珍贵财产都被救了出来,不过,大厅本身未能幸免。当时在位的尼古拉一世下令要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重建。产自意大利的卡拉拉大理石赋予重建后的大厅非同寻常的庄严感,塑有常胜将军格奥尔吉形象的大理石浮雕庇护着置于其下方的御座。天花板装饰着镀金图案,由16种颜色珍稀木材镶拼的地板具有同样的花纹,两者上下呼应。
彼得厅
彼得厅又称小御座厅,是为永久纪念俄罗斯帝国的缔造者彼得一世而建的。它由法籍建筑师奥古斯特·蒙费兰于1833年设计,1837年大火后由瓦西里·斯塔索夫依原样重建。厅内带有寓意性构图的《彼得一世与弥涅尔瓦》画像是这里的主要装饰。厅内御座为历史遗宝,木制基座上镶嵌着镀金银的雕花,椅背用银线绣着当时的俄国国徽。
孔雀石客厅
孔雀石客厅是用孔雀石装饰而成的皇家生活用厅,它的艺术价值最为珍贵,这个客厅曾是尼古拉一世的妻子亚历山大·费奥多罗夫娜皇后的会客厅,由阿·布留洛夫设计。厅内八根立柱和同样数量的壁柱以及两个壁炉均由孔雀石制成,并采用了复杂的“俄罗斯马赛克”技术。鲜绿色的孔雀石与天花板和柱冠上华丽的镀金装饰图案交相辉映,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1917年11月7日夜,正在这里开会的临时政府的部长们面对攻入冬宫的士兵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