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圣人的言行之道
- 向孔子学做人 跟曹操学做事
- 陈墨
- 10147字
- 2016-07-08 10:05:38
1.流言止于智者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以看到的事实为准,实事求是。毛泽东也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流言,我们也要持这样一种谨慎的态度,应仔细辨别,探明究竟,在未经证实之前,不要妄加评判,更不可将之再四处流传。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说:“在路上听来的话,未经证实就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摈弃的行为。”
【向圣人学做人】
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毛空的人,他喜欢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事情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了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很稀奇,便告诉了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不信,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又问:“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那块肉又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道听途说”一词正是由这个典故而来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由“道听途说”而得来的信息是极不可靠的,也让人无从加以证实。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是想借此告诫人们:那些有道德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严谨认真,在流言蜚语面前,他们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决不听人所传,也会让流言止步。事实上,有时就连亲眼所见都未必可靠,更遑论那些道听途说而来的流言蜚语了。
一天,孔子的一位弟子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于是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了起来,想将之倒掉。他忽然又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将它喝了下去。碰巧孔子这时走过来,看到了这一幕,以为他在偷食,便上前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弟子。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是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眼见的都不一定为实,所以说,在人生旅途中,对事对人千万不可太天真,一定要时刻擦亮眼睛,不轻信,不谣传,这样才不至于被假象蒙蔽了双眼。
而且流言还会导致人心惶惶,甚至让人信以为真,而误事害人。印度有这样一句俚语:“舌头虽然没有骨头,但是能折断千万条骨头。”其寓意是指,谣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当一些道听途说的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添油加醋而变了形,再一传十,十传百,那么它的危害将会变得极大。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在他的家乡费邑,有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有一天,那个同名的曾参在外乡杀了人,不久后,一则“曾参杀了人”的传言便席卷了曾参的家乡。
很快,曾参的母亲也得到了类似的传闻。第一个向曾参的母亲通报这一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居,那人并没有亲眼所见。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然而,曾母听到后,并不相信,在她眼里,自己的儿子一直都是圣人麾下的好学生,怎么可能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情呢?因此,在听了邻居的话后,曾母依然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继续织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居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参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母仍然没有去理会,而是继续自己的活计。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前来报信的人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看到众口一词地说曾参杀了人,心里“咯噔”一下,骤然紧张起来,也开始相信了。经过思前想后,她担心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会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就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连夜越墙逃走了。
以曾子的德行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刚开始,“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母面前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当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她传达这一信息时,最终居然能动摇一个慈母对儿子的信任。后来,诗人李白还曾对此赋诗一句:“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由此可见流言害人确实不浅。
2007年,一条题为《各位求职的女性朋友,特别是年轻漂亮的要注意了!骗!骗!骗!》的帖子出现在了网上,该帖称,位于惠州市的××电子精密有限公司是一家黑工厂。该公司某部长屡屡对女下属进行性骚扰,有不少员工不堪骚扰,负辱离去,文中还点出了这位部长的资料及名字。为了让人相信,帖子还称,“这家黑厂在招女工的时候都要求对方是18~25岁的未婚女性,而且要求长相端正,声音甜美,最重要的是要在厂里住,随叫随到,随时为他服务”。
后来,该帖所指的公司愤而报案,经当地派出所的调查,该帖子的内容与“××电子精密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纯属子虚乌有。公安部门也查出了传播流言的邓某,而他也只是转发。尽管如此,对邓某这种在网上传播诬陷性流言的做法,公安部门还是给予了治安拘留5天和罚款500元的处罚。
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一日千里的社会,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虚假信息更多,流言的危害也更广更深,故意制造恶性流言者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就像上述案例中的邓某,所以,我们对此一定要引以为戒。
总之,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信息,更不要随意传播流言,这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种明智的做人态度。流言止于智者,在实际生活中,也当以此态度来做人处世,不轻信,不盲动。
【做人金言】
法国剧作家尚福尔说:“流言蜚语是一只缠扰不休的黄蜂,我们对它决不能轻举妄动,除非我们确信能打死它,否则它反击我们时会比从前更加凶猛。”因此,对待流言蜚语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予理睬。
2.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在德国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大话者,决不会是大实行家。”确实,那些爱说大话的人,对承诺的事往往难以真正做到,而失信于人。一种谨慎的做人态度应该是,尽量不说大话,小心去承诺,一旦说了,就要说到做到。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其言之不怍(音zuò,惭愧),则为之也难。”
孔子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实现这些话就很困难了。”
【向圣人学做人】
孔子弟子众多,他不仅懂得根据弟子各自的天赋去因材施教,而且授教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极为开明自由的,师生之间经常探讨各种问题,孔子的很多理论、主张也都是由讨论而生发出来的。
一次,孔子为弟子们讲解“言行”一词及“言与行的关系”。
孔子说:“言行谓之言语与行动。关于言与行的关系,最基本的在于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说到做到,不说大话、空话、过头话。对此,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子路说:“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是有些人言行不一。比如,在我的家乡卞地有这样两个兄弟,老大叫卞敬,家里很富,他为了骗仆人多出力,便对他们说:‘只要你们肯为我拼命干活,年终每人赏钱50贯!’结果,仆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最终每人只得到了5贯钱。老二叫卞武,是个爱吹牛皮的人。一天,他向泉地的刘老汉求亲:‘老伯,在卞地,我家的院落最大,站在房门口,都看不清楚院墙。如果你女儿嫁给我,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刘老汉没有当即答复,而是暗自去卞地打探,结果却发现卞武是个败家子,父母双亡,分家时得到的家产已被他挥霍光了。如今只剩下三间空房,连个院子都没有。最后,卞武吹牛谋亲的图谋落空了。”
子贡说:“有些人好说大话,说了不兑现、不负责。对此,老师是怎样看待的?”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解释道,“那种说大话不惭愧的人,做起来就更困难了。”
圣人的这番言论是教导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不可随便开口说大话,出言之前一定要谨慎,要考虑清楚;而一旦做出承诺,就要言行合一,说到做到,否则将会失信于人,得不偿失。
魏文侯与掌管山泽园圃和田猎的官员虞人约定,将于某一天一同去附近的一座山上打猎,不见不散。
约定的时日到了,那天,魏文侯正在宫里和几位大臣一同饮酒,欣赏歌舞,兴致正高时,天突降大雨。文侯突然想起约定的时日到了,于是命令下人赶快为他准备马和弓箭,准备去打猎。
左右的官员们都非常不解,文侯见状解释说:“刚才我忽然想起来,今天是我和虞人约好去打猎的日子,而且说定不见不散,那么我就一定要去。”大臣们都劝说:“主公,如今突下大雨,您即使不去,虞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况且您是国君,他是臣下,不去也没什么关系。您还是不要去了。”
魏文侯不听,执意要去。那边,虞人正在约定的地点等候,看到突然下起雨来,他想文侯肯定不会来了,于是也准备回去,可是就在他准备动身之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接着就看到文侯骑着马飞奔而来。虞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赶忙上前给文侯行礼,对他说:“主公,下雨了,您不必来赴约啊。”文侯却说:“我和你约好的,即使下再大的雨我也要来啊,否则不就失信于人了吗?”
与别人做个简单的约定,只不过是张张口的事情,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守信就不那么简单了,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守信践约是诚信的具体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什么事情全凭他一个人说了算,可是他并不倚仗自己的权力而随便失信于臣子,即使大雨如注也坚决赴约,这就是真正的“说到做到”。
说出去的话等同于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说出的话,无论如何都要创造条件去做,去实现。
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得这一道理,只会说大话,却不懂得如何去收场。不少人之所以给人留下不守信用的恶名,就在于他们总是习惯说大话空话,胡乱承诺,到头来却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所说的大话也就成了空头支票。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说空话,实事求是,保证说到做到。
1999年的10月,是百度创业的关键时期,当时李彦宏正在美国和风险投资商洽谈投资的事宜,为百度落实创业启动资金。
经过反复对比与多轮谈判,李彦宏最终与半岛基金、Integrity Partners两家投资商达成了协议。据说,投资协议的达成完全是因为李彦宏的一句话。
原来,曾有一位投资人问李彦宏:“你多长时间能够把这个搜索引擎做出来?”
李彦宏想了想,说:“需要6个月。”
“多给你钱,你能不能做得更快些?”对一般创业者来说,只要能拿到钱,对于投资人的要求,往往是想都不想就拍胸脯同意,何况是增加投资。但李彦宏却当即拒绝了对方的提议,表示自己必须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殊不知,看到李彦宏这种不说大话的举动,风险投资商反倒感觉像是吃了一粒定心丸,也更加相信自己面前的这个中国年轻人,因为他不会说大话。
事实上,李彦宏承诺6个月的工作量,后来4个月就做出来了。“Robin从来不说大话”,后来百度上市后,员工谈到老板李彦宏时,对他评价最多的就是他对承诺的极为认真。
李彦宏不愧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回答投资人的提问时,不仅没有夸大其实,反而为自己留下了余地。这样,不仅给人留下了一种做事稳重可靠的印象,在实际操作中也更加游刃有余,不让人失望。因此,也就不会出现圣人所说的“则为之也难”的尴尬。
说大话,不如做实事,无法兑现的承诺还不如不去承诺。
【做人金言】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3.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伊索说:“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的。”查·金斯莱也说:“振兴世界的唯一办法是人人都做好眼前工作。切不可好高骛远,只求大功。”对于个人来说,“欲速”带来的不是捷径,而“见小利”者终究会吃大亏。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向孔子学做人】
“无欲速,无见小利”,孔子这句话原本是说从政之道,是用来指导做地方官的学生子夏的。对于从政者来说,如果只是盲目追求小利,一味求速成,那么就什么事也做不成。然而孔子的这句话在现实中,不仅对于从政,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
先说“欲速则不达”,有这样一则广为人知的寓言故事:
宋国有个人,看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进行了拔高。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许多,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就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家人一听,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宋国农夫为了“求速度”而“拔苗助长”,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庄稼快速生长的目的,反而使禾苗都枯死了。
对于“见小利则事不成”这一圣人的教诲,同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每一个人潜意识里其实都有贪图眼前小利、占小便宜的心理,但是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人,他们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懂得适时放弃,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这种负面心理。尽管如此,还有一些人,每天精于算计,小人心思,以自我为中心,目光短浅,把每一天有限的注意力都用在了贪小便宜上,处心积虑,费尽心机,结果得到的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利小惠。当他们为多捞小利而沾沾自喜时,却不知道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已远远超过得来的小便宜。
春秋时期,独揽晋国大权的权臣智伯妄图吞灭卫国。为了麻痹对方,他以结好卫国的名义,派使者送给卫侯四匹良马和一块白璧。卫侯看着良马和白璧,高兴得爱不释手,群臣也都来祝贺。上大夫南文子也来了,却没有向卫侯致贺,脸上反倒蒙上了一层忧虑之色。卫侯看到后奇怪地问:“智伯派人送给寡人良马宝璧,群臣无不欢喜庆贺,而爱卿却面带忧虑,这是为何啊?”
南文子说:“没有功劳受到赏赐,没有力量收到重礼,就不得不谨慎。良马宝璧,这通常是小国贡奉大国的礼物,而现在大国却把礼物送给我们弱小的卫国,国君您不觉得奇怪吗?智伯眼下独揽晋国大权,早有吞并赵、魏、韩三家的野心,怎么会向卫国结好呢?”
“上大夫的意思是……”卫侯还是不明白。
“臣以为,智伯定有吞并卫国、扩大自己势力的企图,国君不可不严防啊!”于是,卫侯命令大将屯兵边境,严加戒备。
不久后,智伯果然发兵前来偷袭,他带着大队人马刚至晋卫边境,就发现卫国边防戒备森严,只好叹了口气说:“卫国有贤人,已料到我的计谋了。”智伯遂打消了偷袭的念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小利面前,若不是上大夫南文子眼光犀利,卫侯险些因此而误国。“贪小便宜”的个性实在是要不得,它不仅会因小失大,还很可能被某些居心不良之徒所利用,就像卫侯。
在现实中,贪小利者有时也表现为在与人合作时的“狮子大开口”,其结果反而会失去宝贵的合作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1991年,陈凯歌筹划拍摄《霸王别姬》,希望以此进军国际影坛。在男主角的选择上,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外国大牌明星”,当时美国籍影星尊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人选。然而,当剧组与尊龙的经纪公司进行联系时,对方开出的苛刻条件却让剧组闻所未闻:
第一,由于不知道开机时尊龙会在哪个国家拍戏,所以剧组必须为他同时预订几个国家的机票。
第二,尊龙的两只狗要与他同进同出,所以一般的酒店没法入住。
第三,必须为尊龙配备两个保镖、两个佣人、一个台词老师、一个普通话老师、一个形体老师。
第四,尊龙每天洗脸刷牙必须用外国或香港空运来的矿泉水,更不用说食品饮料了。
第五,要配备宿营车,还得有专用的网球场和游泳池。
面对这些苛刻的要求,最后剧组的五人小组投票表决,有四人反对,陈凯歌不得不放弃了选用尊龙的想法。
如果现在的明星开出这样的条件,人们或许会见怪不怪,但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让人看来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在中方看来,尊龙经纪公司是在漫天要价,是狮子大开口,最终导致谈判破裂,双方合作不成。尊龙和他的经纪公司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得到,而且还错失了出演《霸王别姬》的良机。这也是一种因小失大的行为,经纪公司所开出的那些条件,与可能的合作达成后的名利双收相比,显然只是些“小利”。
过于追求速度,往往得不到想要的速度,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过于看重眼前小利,只会“贪小便宜吃大亏”。所以,对于这些毛病,应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做人金言】
北齐文学家刘昼曰:“小利,大利之贼;小祸,大祸之津。敬贪小利则大利必亡,不遗小祸则大祸必至。”
4.行之以忠
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说:“忠诚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在弥尔顿的眼里,“你若想证实你的坚贞,首先要证实你的忠诚”。忠诚,堪称古今中外都很推崇的一条做人准则。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其中,始终不变。”
曾子说:“我明白。”
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忠恕’(忠诚宽恕)之道而已。”
【向孔子学做人】
忠恕是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儒家是一种关于“仁”的学说,而“忠恕”堪称“为仁之方”。对于“恕”,前文也有涉及,此处重点说“忠”,这同样是一条古今皆适用的做人美德与准绳。
三国时期,一次战役后,刘备被曹操击败,刘备、关羽、张飞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的军队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的才华和英武,希望能够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前去游说关羽。众所周知,关羽与刘备曾经结拜立誓。但此时,关羽为了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个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于是同意了,并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再逐步让关羽真心归降。后来,曹操也确实守诺,在“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礼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还被赐予“赤兔马”。关羽也做出了相应的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了大功。
然而,就在曹操认为“大事将成”之际,关羽获知了刘备的消息,于是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却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他一路上遭到了层层阻拦,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力斩曹操六员大将。这就是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典故的来历。
关羽可以说是中国“忠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在后世更是被塑造为“忠”的典型而被人膜拜。尽管现在对关羽究竟是“忠诚”还是“愚忠”,人们尚存在不少争议,但是“忠诚”作为一项做人的美德却是没有争议的。
忠诚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它不谈条件,更不讲回报,而且忠诚能够赋予人们责任感与激情。
一群小孩子在公园里玩打仗的游戏。一个小孩被派做哨兵站岗,扮演司令的小孩命令他不准擅自离开,他便一直在那儿站着。后来,玩累了的孩子们都回家去了,把他一个忘在那儿站岗。天已晚了,站岗的小孩哭了起来。公园管理员循着哭声跑过来,要他赶快回家。
“我是士兵,我要服从司令的命令,军长要我不得擅自离开,我不能走!”孩子说。
公园管理员想了想,站直身子,正色道:“士兵同志,我是司令员,现在我命令你回家去。”
小孩听了,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故事里的孩子乍看起来不够机灵,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他对“司令”的忠诚、对“士兵”职责的忠诚,以及对“部队”的忠诚,这些正是现在很多人所缺少的。
而在当今职场,忠诚更是一种被推崇的美德,也被当作一种能力。忠诚的人感觉工作是享受,相反,不忠诚的人感觉工作是苦役。忠诚的员工就像那些“孺子牛”一样,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不会擅离职守,即使工作辛苦,他们也不会投机取巧,放弃工作,更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牺牲公司的利益,当公司出现危难、老板出现错误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或去努力挽救,或去衷心指正。这样忠诚的员工,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任何一个老板都会喜欢。
著名管理大师艾柯卡受命于福特汽车公司面临重重危机之时,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福特汽车公司走出危机。但是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小福特却对艾柯卡进行排挤,这使艾柯卡处于两难境地。但是,艾柯卡却说:“只要我在这里一天,我就有义务忠诚于我的企业,我就应该为我的企业尽心竭力地工作。”尽管后来艾柯卡离开了福特汽车公司,但他仍对自己为福特公司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无论我为哪一家公司服务,忠诚都是我的一大准则。我有义务忠诚于我的公司和员工,到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艾柯卡说。
艾柯卡不仅以他的管理能力折服了其他人,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别人。这种忠诚不同于一味的阿谀奉承,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它不仅要经受考验,而且还表现在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上。
忠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忠诚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人们的信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成功的机会,因为忠诚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更让人折服。
【做人金言】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孔子说:“深居官位不懈怠,施行政事要尽忠。”
5.正人先正己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其意思是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别人,大家就会心悦诚服,如果只用语言来空泛说教,大家就会发生争吵而无所适从。所以说,与其发号施令,不如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一句话,正人要先正己。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向孔子学做人】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孔子将“正身”看作从政为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不论是对当世,还是于后代,影响都可谓极其深远。
齐国相国晏婴先后侍奉三朝国君,德高望重,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处处以身作则,倡行廉洁,吃糙米饭,穿粗布衣,坐简易车,住低矮的民房。后来,齐景公实在过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车新衣,但他坚决不接受。齐景公要给他盖新房,他还是坚持拒绝。
同样是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劝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我平常没有与下面的人说过让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能做得出来。”
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晏婴和李离的为人做官之道可以说与圣人的主张不谋而合,他们严格要求自我,处处以身作则,让人肃然起敬。
到了现在,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更是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对于领导者和一些管理人员。
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凡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就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负起责任。而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下属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前日本经联会会长、东芝公司前社长土光敏夫,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他在管理的实践中,非常注重“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以身作则。他曾说:“身为一名主管,要比员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范,激励士气。”
1956年,土光敏夫出任东芝公司社长。他上任时的东芝公司尽管人才济济,但由于组织太庞大,层次过多,管理不善,员工松散,公司业绩很一般。
土光敏夫上任之后,首先提出了“一般员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脑力,董事则要十倍,我本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口号,希望通过发挥管理人员的带头作用来重建东芝。
土光敏夫还有一个口头禅:“以身作则最具说服力。”让人佩服的是,他不仅说到了,而且也确实去身体力行了。他每天都会提早半小时上班,并腾出上午七点半至八点半间的一个小时,用来和员工一起探讨公司现存的各种问题,并商讨对策。
另外,土光敏夫为了杜绝东芝公司存在已久的浪费问题,还借一次参观的机会,给东芝的董事们上了一课。
有一天,东芝的一位董事想去参观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轮。由于土光敏夫曾经去参观过,所以事先说好由他带路。
那一天是休息日,他们约好在“樱木町”车站的门口会合。土光敏夫准时到达,董事乘公司的车随后赶到。
董事说:“社长先生,抱歉让您久等了。我看我们就搭您的车前往参观吧!”董事以为土光敏夫也是乘公司的专车来的。
土光敏夫听后面无表情地说:“我并没乘公司的轿车,我们去搭电车吧!”
董事顿时愣住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原来这是土光敏夫刻意安排的,他为了杜绝浪费,不私自使用公司资源,于是以身示范搭电车,给那位公私不分的董事上了很好的一课。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公司,公司上下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随意浪费公司的物品。
正是由于土光敏夫处处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才逐渐扭转了东芝公司的局面。
所以,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就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带头示范作用的力量是惊人的。我们不但要像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做到以身作则。
对于个人,同样应恪守“正人先正己”这一先贤教诲,首先做好自我修炼,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准,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否则就难以服人。
【做人金言】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领导者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出命令,事情也能进展得很顺利;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