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申论万能宝典(第11版)(2017)
- 钟君
- 847字
- 2020-08-28 00:00:31
第三章 概括问题的基本技巧
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逐渐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官制度中的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使申论考试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查的重点也由单纯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变为对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命题专家在命题时,寓答案于材料之中,把命题时清晰的思路镶嵌到材料当中,然后把材料的顺序打乱。材料就成为沟通命题思路和答题思路的桥梁,架构答案的载体,成了答案的源泉。因此,申论能否得高分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把一堆半生不熟、乱七八糟的材料吃进去、消化好,最后完整地吐出来。亦即把材料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梳理出来。可以说,申论考试要想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吃透材料,用材料说话!我们一定要重视材料,材料是“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夯实,稳如泰山。阅读资料从形式上来说更多采用杂乱无序的资料汇编式。申论的给定资料,形式上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新闻剪辑式的案例,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另一种是报告类的资料汇编形式,围绕某一个热点问题,摘录相关观点组装而成。这种形式的材料往往没有什么顺序可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逻辑关系,但实际上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清晰和深刻的。概括问题的关键就是通过“三遍四步法”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其预设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梳理,最后将答题思路整理出来。
概括问题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很容易,但实际上不然,概括的信息点越来越隐蔽。据调查,概括题历来就是考生的软肋,70%以上的考生得分很低。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很多考生忽视材料,轻视材料,许多高学历考生刚开始接触申论时,总觉得材料一看就懂,以为凭借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可以不需要认真阅读和分析材料,只要抓住主题就可以抛开材料,洋洋洒洒,独成一派,独树一帜。殊不知,这恰恰偏离了正题。二是因为很多考生在概括和把握主要信息时不得法,不知道概括些什么和怎么概括,以致谬以千里。因此,特别提醒各位考生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第一节 问题意识——阅读材料的指挥棒
学习导读
视频精讲
亲爱的读者,本部分视频为问题意识——阅读材料的指挥棒的学习导读,希望您能通过视频的讲解和对教材的学习,全面地理解本节内容,从而领会申论作答的真谛。(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读材料,不是读小说,不是消遣性阅读,而是要有目的地去读材料,即阅读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运动员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反应速度方面当然有区别,但是根本的区别还在于意识,一种提前预知比赛状况的意识,一种提前判断下一步该如何操作的意识。以羽毛球为例,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拍打下去之后,专业运动员能准确判断对方回球的位置,知道该往哪一个点跑处于主动状态;而业余运动员则是打出一拍之后就在那儿傻乎乎地等,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就是专业运动员的专业意识。而问题意识就是参加申论考试的考生所应具有的一种专业意识。申论考试是一门问题引领的目标性、导向性的阅读,即参加申论考试时,考生要提前追问问题,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阅读。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针见血。
为什么有很多同学在阅读申论材料的时候非常迟钝,发现不了材料中隐含的特殊信息或者重要信息?原因就在于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因此大家在阅读材料之前,要把材料当成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要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 抽象的问题意识
申论的根本的内在逻辑是表现、原因、对策。因此,在参加申论考试时,考生就必须考虑材料当中特定事实的表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材料的时候你会发现事半功倍,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读材料的时候,材料的轮廓就慢慢地显现出来了,它的本质就逐渐地被把握了,这是第一个方面,既是抽象的,又是普遍的和统一的。
最主要的抽象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明确特定事实是什么,更具体地说就是在阅读分析材料的时候,必须问自己五个问题: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表现是什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问题的对策是什么?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例如,2013年国考省级以上考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阅读时,你必须集中精力从材料中追寻: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象地说,这几个问题,就如同几个文件夹放在你的案头,当你在阅读材料时,发现哪一个问题,就应该及时把那一个问题挑出来放到相应的文件夹里,等读完材料,再回过头来,把文件夹中的东西进行整理,这样,材料的脉络就能很快出来了。
二 具体的问题意识
具体的问题就是指题目的设问,即题干。大家一定要注意,先不要急着去读材料,而要先看后面的设问再去读材料。大家在阅读材料之前,一定要先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题干可以提供很重要的信息。看完题干再去读材料,你会发现目标性会更强,会更直接地抓住问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题干中会暗含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定信息,例如特定事实。题干往往会把材料的主线告诉你,如果你能把握得住,概括题的得分就会很高。
例如,2016年国考市地以下第二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2”,列出H市政府办理“市长信箱”群众来信的基本流程和要求。通过审题,我们可以知道题目中要我们作答的是群众来信的基本流程和要求。材料中给我们介绍了数封群众来信和政府部门的回复,如果没有具体的问题意识,面对这么多的信息,肯定无从下手。但如果有具体的问题意识,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时注意群众来信的流程和要求,而不至于读过之后如同没读一样。
2015年国考市地以下第三题:P市某村的生猪养殖进入信息化时代。假如你是该村驻村干部,要向其他市县养殖村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请根据“给定资料3”,写一篇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稿。通过审题,我们可以知道这道题的特定事实就是P市某村的生猪养殖管理经验。什么是经验?主要就是该村是怎么做的,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所谓的很好的效果,就是解决了以前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如果脑子中能够反映出这些逻辑步骤,带着这个框架读材料,在阅读时注意将材料内容按照“为什么这么做—具体怎么做—做完的效果”进行分类,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年国考省级以上第一题:“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通过审题,我们发现需要回答的问题,也就是需要到材料中去找的特定事实就是“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这里的难点和题眼就是理解“缺失”的意思,结合常识和材料的语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里的“缺失”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负面问题,换言之,我们要在材料中找的内容就是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当我们把“缺失”这个不太熟悉的概念,换成“问题”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基本概念,这道题就变得很简单了。但请大家千万要记得,题干问的是“缺失”,尽管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缺失”翻译为“问题”,但答案的表达一定要呼应缺失,要用“……缺失”的方式表达出来。
2013年国考省级以上第三题:有关部门拟在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落成周年纪念日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讲解妈祖文化。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通过审题和破题,我们很容易发现这其实是一道概括题。只不过是一道有一定难度、需要对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仔细整合的概括题。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知道要在材料中抄什么,怎么抄?抄出来后,怎么组织起来?在这里一方面要说清楚妈祖文化是什么,代表了什么精神,有什么意义;另一方面要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妈祖文化是怎么来的,还要从空间的维度说明妈祖文化是怎么传播的。带着这些问题去梳理材料,这道题目就不那么困难了。
又如,2012年国考省级以上第一题:“给定资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我们可以准确定位到“给定资料2—6”,并以问题为关键词进行资料梳理,找出相关信息点。
再如,2011年国考省级以上第一题:“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准确定位到重点为给定资料4,定位到关键词“黄河自身规律”,这样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有明显的指向,阅读的时候,以具体问题为指引,寻找相关信息点进行整合,从而能迅速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总之,问题意识是进行申论材料阅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