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2016彩印版)
- 华图教育
- 5字
- 2020-08-28 00:32:16
第一篇 政治
必备考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辩证唯物论
□ 唯物辩证法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历史唯物主义
中共党史
□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事政治
□ 十八届四中全会
□“一带一路”
□“亚投行”
□“两会”热词解读
复习指导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扫描二维码,免费观看导学视频,作者为您串讲知识梳理思路,高效备考更轻松。
第1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考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
名师暖心贴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单纯的文字描述是否晦涩难懂,扫描右侧的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考点2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扫描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分析“哲学的基本派别”的。
第2节 辩证唯物论
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的概念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单纯的文字描述是否晦涩难懂,扫描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
考点2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1.意识的概念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第三,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考点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真实实例
(2015开封市直单选)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视频解析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主观印象不能代替客观实物,即精神决定不了物质。故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4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与时空观
1.运动与静止
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
(注意: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3节 唯物辩证法
考点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例: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唇亡齿寒——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2)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②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例:“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整体统率部分;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部分制约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单纯枯燥的文字描述是否晦涩难懂?扫描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讲解“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的?
2.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真实实例
1.(2015郑州市单选)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里写道:“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首古诗体现的哲理是()。
视频解析
A.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有创新精神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C。这首诗的主要意思体现在后两句中:请你不要再弹奏前朝已经过时的曲子了,你就听我唱新创作的《杨柳枝》词吧。这两句教育人们要向前看,即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本题选择C选项。
2.(2015郑州市单选)“一路一带”是中国政府现在正在推动的重要战略——所谓“一路”是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进入海洋、拥抱海洋,多方向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所谓“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亚、东南亚、俄罗斯、中东欧和西欧。“一路一带”将会让中国与各国联系更为密切,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视频解析
“一路一带”反映出的哲学原理是()。
A.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跃
C.整体功能过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D.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D。“一路一带”将会让中国与各国联系更为密切,体现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特性,故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2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单纯枯燥的文字描述是否晦涩难懂?扫描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讲解“对立统一规律”的?
真实实例
1.(2015开封市直单选)下列表述不符合辩证思想的是()。
视频解析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是也彼也,彼也是也
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是也彼也,彼也是也”的意思是:这个也是那个,那个也是这个。庄子把辩证法绝对化,认为事物之间不应当分彼此。比如这个与那个:站在这个的立场上看那个是那个;站在那个的立场上看那个就是这个。这是一种相对主义观点。本题正确答案为B。
2.(2015开封市直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
视频解析
A.形式的状态
B.源泉的动力
C.方向和途径
D..内因和外因
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故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3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发另一个过程,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因果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的因得到“立”的果,“不预”的因得到“废”的果)
地球公转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公转、自转是因,产生四季和昼夜是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或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而某一具体人物来充当这一历史角色,则是偶然性的)
3.本质和现象——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例:“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热闹”和“门道”分别是现象和本质)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言”“行”为现象,“心”为本质,即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闪电(现象)的本质是云层中的正电和负电相遇而发生的猛烈的放电过程。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5.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与这些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例:东施效颦。(东施学到的只是西施的“形式”,并未学到“内容”)
第4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考点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
(1)它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考点2 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的作用通过生产实践表现出来——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例:我国部分省区试行高考“3+X”科目的改革(科学实验);
治理“三湖二河”污染行动(生产实践);
十月革命(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天文观测(科学实验)。
真实实例
(2014许昌市直单选)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视频解析
A.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B.尝试性、探索性和学习性
C.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
D.客观性、目的性和探索性
A。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故本题选择A项。
考点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单纯枯燥的文字描述是否晦涩难懂?扫描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讲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考点4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名师暖心贴
真实实例
(2014石家庄市单选)英国空难调查局(AAIB)和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分析认为马航MH370航班落入了南印度洋。这一结论是运用多普勒效应理论分析了马航MH370航班向卫星发出的信号后计算得出的。这一结论的得出过程说明()。
视频解析
A.寻求真知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B.科学理论可以有效地预测并防止灾难的发生
C.理性认识的获得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结果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本题题干说的是用多普勒效应计算出马航落入南印度洋,也就是用理论分析事物,C项与之相对应。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5 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
要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做到: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升性上。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
考点6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
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连接、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两者又是辩证转化的。
考点7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例:在平面内,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
俄国“城市中心论”取得胜利,中国“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
名师暖心贴
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谬误、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分。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两个不同质的阶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真理既有可能是理性认识,也可能是感性认识,科学理论属于理性认识。
考点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包含以下含义: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真实实例
视频解析
(2015焦作市单选)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科学理论
B.客观事物
C.实践
D.马克思主义理论
C。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因此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故本题选择C选项。
第5节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考点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意识形态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例:《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名师暖心贴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②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属于唯物史观;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属于唯心史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单纯枯燥的文字描述是否晦涩难懂?扫描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讲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
真实实例
(2015焦作市单选)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政策应运而生,这表明()。
视频解析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不适合时有矛盾,基本适合时也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生生不息,万古常新。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1)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
真题实例
(2013河北省直多选)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说明()。
视频解析
A.新生产关系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因素
C.社会形态的存在有其阶段的必然性
D.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
ABC。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变革的基本理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而一旦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本题选ABC。
考点3 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革命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革命,即社会革命。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4.改革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5.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推动了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的变革。
考点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知识拓展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上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
真题实例
(2015郑州市单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视频解析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
C.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故本题选择A选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扫描二维码,免费观看导学视频,作者为您串讲知识梳理思路,高效备考更轻松。
第1节 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点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产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知识拓展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考点2 新民主主义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单纯枯燥的文字描述是否晦涩难懂?扫描二维码,听听华图名师是如何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最根本的目的是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知识拓展
相对于一般无产阶级而言,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6.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
真题实例
1.(2015开封市直多选)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是()。
视频解析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与时俱进
AB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器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故本题选择ABC。
2.(2015开封市直单选)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视频解析
A.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的形成
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形成
C.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D.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D。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包围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及其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3 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1953年,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思想)。
第2节 邓小平理论
考点1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知识拓展
1978年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考点2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 中共十七大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考点3 南方谈话
1.“本质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三个有利于”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真题实例
(2015开封市直单选)邓小平()的著名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视频解析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振兴中华民族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南方谈话)
B。1978年12月13日下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故本题选择B选项。
第3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点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考点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生活富足,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章 中共党史
考点1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真题实例
1.(2015开封市直单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自主的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是()。
视频解析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党的七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故本题选择B选项。
2.(2015焦作市单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视频解析
A.基础性作用
B.保障性作用
C.决定性作用
D.关键性作用
C。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故本题选择C选项。
第四章 时事政治
考点1 十八届四中全会
“18金句”速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2.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3.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4.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5.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6.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7.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
8.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9.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10.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11.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
12.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13.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14.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
15.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16.制定社区矫正法。
17.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18.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考点2 “一带一路”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真题实例
(2015焦作市单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指的是()。
视频解析
A.丝绸之路经济带 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
B.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D.长江经济带 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
C。“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重要背景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申遗的成功,而“丝绸之路”又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故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3 “亚投行”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中国提出的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得到广泛支持,许多国家反响积极。2014年年初以来,中方牵头与亚洲域内、域外国家进行了广泛沟通。经过多轮多边磋商,各域内意向创始成员国就备忘录达成了共识。
2014年10月24日上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标志着这一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区域新多边开发机构的筹建工作将进入新阶段。
当天,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据介绍,亚投行将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将设在北京。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
据悉,备忘录签署以后,域内意向创始成员国将启动章程谈判和磋商。亚投行筹建将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欢迎其他感兴趣的国家和经济体加入筹建进程。按照目前工作计划,预计各国在2015年内完成章程谈判和签署工作,使亚投行在2015年底前投入运作。
考点4 “两会”热词解读
热词一:“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李克强指出,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热词二:“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李克强强调,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热词三:“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
在言及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时,李克强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热词四:“有权不可任性”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指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热词五:“行稳致远”
在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方面,李克强指出,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全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又要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
热词六:政府不唱“独角戏”
李克强说,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人民币),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热词七:“铁腕治理”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李克强说,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热词八:“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李克强说,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他还指出,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热词九:“不得法外设权”
“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李克强指出,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热词十:“权力瘦身”
李克强说,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
备考加油站
重点知识已掌握,扫描二维码,电子书更多知识等你学
1小时拿下政治常识
全真限时模考
测试开始 _______:_______ 测试结束_______ :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 分钟
(共16题,参考时限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画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②画家的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③画家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
④画家的意识活动可以独立于物质之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句话主要强调()。
A.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 近年来,有关职场背景的电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比较典型的比如《杜拉拉升职记》《中国合伙人》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入社会工作后,从职场“新秀”到职场“老手”的变化过程是()。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4.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之谜。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所有人属性的综合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D.社会角色的总和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下列正确体现这个原则的选项有()。
A.埋头实践,认为学习理论是不务实
B.专心读书,认为实践会干扰对理论的正确理解
C.在重视理论学习、书本学习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实践,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D.读书是读书,实践是实践,所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脱节
6.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是毛泽东在()中提出来的。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新民主主义论》
D.《实践论》
7.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毛泽东之所以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靠的是(
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C.艰苦奋斗
)。
D.武装斗争
8. 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论述强调了()。
A.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B.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
D.“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9. 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党的执政能力是强还是不强的标准,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B.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唯一标准
D.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完全一致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越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
A.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
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C.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
D.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
2. 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在其《历史的观念》的史学著作中指出:“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发现了那种思想也就是理解了那种思想”。
因此,“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
A.肯定了思想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B.否定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否定了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
D.否定了社会历史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概括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相继发表了《论联合政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这两个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概括的相同之处是()。
A.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
B.都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C.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
D.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D.我们必须从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6.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7. 社会主义荣辱观()。
A.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B.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C.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的要求
D.传承了中华文化,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体现了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及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故选A。意识不能直接改造物质世界,故②说法错误,应排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独立于物质之外而存在,故④说法错误,应排除。本题答案选A。
2. B [解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故选B。
3. D [解析]从职场“新秀”到职场“老手”就是一种质变,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是有着不断的量变过程的。
4. A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故本题答案为A。
5. C [解析]C项“在重视理论学习、书本学习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实践,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6. B [解析]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指出,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 B [解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样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历史证明,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就会取得胜利;背离实事求是,革命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才引导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的胜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8. D [解析]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讲话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可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要紧抓法制的精神文明建设,即这段论述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故答案选D。
9. A [解析]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
1. AC [解析]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其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故本题选择AC。
2. ABD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分为两种情况: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因此C项错误,本题选ABD。
3. ABCD [解析]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思想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思想因素的作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故本题选ABCD。
4. A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故两个时期总路线的相同之处是AC两项。
5. ABCD [解析]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6. ABCD [解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上述六条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7. ABCD [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A、B、C、D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